桂林人论坛

查看: 1119|回复: 0

[原创] 黄帝与炎帝最初的分封地在哪里?《夸父逐日》的本意是什么?

[复制链接]

37

主题

12

回帖

500

积分

发表于 2024-6-25 11: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大部研究者认为黄帝分封在陕西的所谓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而炎帝分封在陕西的所谓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也有研究者认为:“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的姜水。”认为黄帝与炎帝分封在陕西的两条小河流区域所谓姬水以及所谓的姜水我认为简直是胡扯,黄帝与炎帝身为直系贵族少典的两个王子既然分封到两条小河流那里,而且以两条小河流成就大事,这不是胡扯是什么。
姜姓的始祖是炎帝,炎帝和黄帝的祖先都是生活在江南一带的古越族,后不断北迁,后生活在河南、山东一带,姜姓人口分布最多的山东、河南和东北地区,很显然东北地区的姜姓是从山东迁移过去的。商末周初的姜子牙(姜太公)就是炎帝的后裔,而且是东方的夷人(江苏北部至山东一带)。《史记. 齐太公世家》记载得很清楚:“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史记. 齐太公世家》还记载:“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黄帝的姬水应该是易水一带或者说海河流域,远古时期北方的易水一带生活着有易氏部落,从易字看应该就是出自的伏羲的部族。黄帝与炎帝都是伏羲的后代,所以黄帝分封到河北南部海河一带是非常有可能的。而炎帝应该就是分封在山东东部一带。以前的黄河下游是向北流,从河北沿海与天津流入大海。《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的称号来源也有可能是因为黄河所以轩辕才称之为黄帝。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中游与下游带领大量的黄土和黄色的泥沙。《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当时的黄河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河北漳水,向北流入今河北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河北沿海与天津一带流入大海。所以远古时期的黄河下游应该是黄帝的分封国范围。
《史记》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史书记载黄帝与神农氏末代炎帝(榆罔)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榆罔失败,其部落大部分归轩辕)。阪泉之野所在地有四说:一是在山西省阳曲县东北,相传旧名汉山。二是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三是在今山西省运城县南。一些研究者认为在延庆县张山营镇有两个村庄,分别叫上阪泉和下阪泉。它们在过去原本是一个村庄,叫做阪泉村这里也有可能是阪泉之战的战场。四是在今河南省扶沟县。我认为阪泉之野有可能在河南省扶沟县,因为河南是神农炎帝的政治中心。
中国远古时期有一个很著名的神话传说《夸父逐日》,古书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中国著名的古书《中华百家姓谱》记载:“帝榆罔者,名姜克,帝衰子也。克生的儿子榆罔忠厚有德。帝衰崩,夸父立,是为帝榆罔。故炎帝治世四十三年后,传位于重孙榆罔,是为炎帝八世圣主。帝榆罔之时,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帝榆罔弗能征。北方黄帝,闻神农乱,以应龙为将,师熊、罴、貅、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克补遂氏。帝榆罔以刑天为先锋,渡黄河,与黄帝争於阪泉,黄帝断刑天首,三战,然后败榆罔。榆罔葬刑天首于常羊之山,而后南走黄河不能去,欲北走大泽,再遇黄帝,崩。其后,姜氏三世不仕,避祸也。”所以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夸父”就是末代炎帝榆罔。远古神话传说的《夸父逐日》就是夸父(榆罔)带兵攻打黄帝等诸侯,但是又打不过黄帝,最后兵败逃亡遇黄帝而驾崩”。“日”就是指远古时候的部落首领、诸侯或者后来的帝王。“夸父逐日”的意思就是说:“帝榆罔之时,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夸父起兵攻打不服从的诸侯。”古书《中华百家姓谱》记载的“帝榆而后南走黄河不能去,欲北走大泽,再遇黄帝,崩。”和《夸父逐日》的神话传说:“夸父与日逐走(帝榆攻打不服从的诸侯),入日(与黄帝大战)。渴欲得饮(兵败紧迫犹如非常口渴的样子,需要支援),饮于河渭(败退到河渭地区),河渭不足(河渭地区支援不够、无法立足),北饮大泽(北走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失败而亡)。”是相同。《夸父逐日》中记载的:“弃其杖。化为邓林。”意思是说:“夸父兵败身亡,放弃其权杖,其亲信部落化为远古时期邓林一带的居民(远古时期的三苗)”。邓林乃古地名,战国时在楚国北境。古书《列子·汤问》也记载:“邓林弥广数千里。”证明夸父或者说末代炎帝榆罔的后裔还占有数千里的土地。
黄帝打败炎帝(神农)后,神农炎帝的另外一支的后人蚩尤作乱(或者说不服),不用黄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现在绝大部分的研究者认为是现在的河北张家口市的涿鹿县,我认为这是胡扯!(一个以河南、陕西、山西南部以及河北南部为中心的炎黄集团与一个以山东、江苏、河北东部为中心的九黎集团对决既然跑到千里之外接近北京与内蒙古的北边决战,不是胡扯是什么?)黄帝时期的“涿鹿”应该在河南、山东与河北三省交界一带。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千多年前,中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所以逐鹿中原的大决战应该发生在中原地区。黄帝不仅继承融合了炎帝,还打败蚩尤,最后征服四方的各个诸侯王,《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中记载说:“(黄帝)南伐赤帝,东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已胜四帝,大有天下”。黄帝是中国历史上有详细记载的大统一的帝王或者说部落首领,他的城邑只有长宽各500米,而且是不规则的正方形。这不是胡扯和笑话是什么?
   《史记》还记载:“黄帝北逐荤粥(匈奴的前身),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从史记记载:“黄帝与诸侯合符釜山”。就可以知道:“黄帝之邑“涿鹿之阿”有可能在河北省保定市一带。”因为河北省保定市有一个釜山,相传黄帝在此发明了舟车,伶伦在此制乐器作五律制十二钟,至今釜山尚存嫘祖洞、黄帝藏兵洞、伶泉(俗称灵泉)、伶祠、伶伦调音的乐坪等传说遗址,且在《保定府志》、《涿州志》均有记载。“合符釜山”的意思是说:“各个诸侯拿出印符在釜山结盟,各个诸侯推举黄帝为部落首领”。而且保定市有个县级市涿州市,涿州古称涿郡,历来被称之为“涿鹿”。周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三恪",以示敬重。同时也是为了让他们奉守祖先之祀。《礼.乐记》记载:“周武王封黄帝之后于蓟县。”就是现在的涿郡蓟县,证明现在的保定市涿州就是古代的“涿鹿之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小黑屋|网站客服|法律声明|论坛APP| 桂林生活网

桂林生活网(Guilinlife.com)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 桂B2-2004000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桂林人论坛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