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静静地坐在手机屏幕前,滑动着指尖,浏览着短视频。突然,武汉街头的繁华映入眼帘,晚间霓虹灯的闪烁,使这座城市充满活力。不经意间,我的目光落在了墙上那幅泛黄的照片上——那是桂兴村全景,一幅承载着岁月痕迹与家族记忆的画面。

上世纪70年代初,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怀揣满腔热情响应号召“支援三线”,告别了熟悉而又亲切的江城武汉。那时,儿子尚幼,紧紧抓着我的手,眼中流露出对未知旅程的恐惧。当列车缓缓停靠在广西兴安的车站,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偏辟冷清的小镇,单位来了辆卡车,载我们进入到了一个三面环山荒芜的地方,简陋的工厂和平房散布其间,农田环绕四周。这里,便是我们的新起点——桂兴村。
次年的冬天,女儿呱呱坠地,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孩子们在厂区的小道上奔跑嬉戏,笑声回荡在每一个角落,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充满了希望与温暖。我们曾以为,桂兴村会是我们扎根的地方,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也是他们永远的家。
然而,命运总是难以预料。90年代初,国企改革的浪潮席卷而来,新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工厂政策性破产,一切都在悄然改变。子女们有的退休,有的继续打工,有的则漂泊在外。每到春节,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回忆起往昔在武汉与弟妹共度的欢乐时光,那份情感从未因距离而淡薄。
因为当年的选择,孩子们失去了真正的故乡。他们对武汉的记忆寥寥无几,而桂兴村也已物是人非。曾经的热闹喧嚣化为乌有,留下的只是回忆中的片段。想起曾经在武汉的日子,那些未曾珍惜的瞬间,如今却成了最珍贵的回忆。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或许当初留在武汉,孩子们就能拥有一个真正的故乡——有熟悉的街坊邻居,有儿时的玩伴,有一个随时可以回归的温暖港湾。
但历史无法重写,过去的已经过去。对于“三线建设”的一代来说,他们的孩子成为了没有故乡的一代。他们带着父母的梦想和期望,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寻找自己的位置,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虽然故乡的概念对他们而言变得模糊不清,但他们依然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传承着父辈们的坚韧与乐观精神。
无论身处何方,心中那份对家乡的眷恋始终不变。即使没有具体的地理坐标作为依托,这份情感早已深深植根于心底,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而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风雨的老一辈来说,重要的是看到孩子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找到了方向,拥有了自己的幸福。尽管故乡的定义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变化,但那份对故土的热爱与怀念永远不会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