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中的这台缝纫机,它如今已不能使用了,我们现在由于工作繁忙,那些穿旧穿破或脱线的衣裤,已是再没有时间精力用这台机器做缝补了;当然,与其说是没有时间精力,倒不如讲是现代人有懒惰有臭美劣性,穿旧穿破的衣服,他们是直接丢弃,重新到市场购回新的换上,既省事又风度洒脱。

家里的这台缝纫机,它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产品,它的招牌叫“飞人”;飞人牌缝纫机,当时是上海缝纫机一厂的名牌产品,那是我岳家当年嫁女儿时,专门购回做陪嫁的礼物。
那一年,我和妻谈恋爱多年后准备结婚,当时岳母就决定给女儿购置一台缝纫机做陪嫁礼。那时山里的年轻人结婚,讲究的是那种“三转一响”礼。我们家负责购买手表、自行车和收录两用机,岳家拿到我给的彩礼后,他们就专挑了这台缝纫机。
岳母当时给女儿购买这台机器做陪嫁礼,是源自她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深思熟虑考量后决定的。岳母她们那一代人,由于家庭多子多女人口众多,生活比较困难,在家里通常是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衣服从新到旧到破,是穿破了补,补了再穿,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说法。而衣服缝补事又全压在家庭主妇身上。
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结婚,时间虽然已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但那个时候的山里人家,生活依然还不富裕,婚后穿补丁衣裤干农活的事还是常见。
女儿出嫁,之后她便成为家庭主妇了,家里人的衣裤穿旧穿破后,就得由她全包打补丁。为减轻女儿婚后生活压力,把繁重的手工改变为用机器代劳,这是做娘的一片良苦用心。
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我父亲名下有我们兄弟仨,而在我们兄弟几个都结婚有了小娃后,整个大家庭人口已达十多人。
当时山里人家只是以插播水稻打粮为主,那时的山村人由于田少水冷,所种水稻禾苗生长缓慢,稻谷成熟时又有山鼠野兽糟蹋,每年粮食不自给,生活是比较困难,穿衣打扮方面还没有条件讲究。妻嫁入陪嫁的这台缝纫机,它的实用价值是相当高的。
作为私房的陪嫁礼物,妻最初的时候只是用它来为小家庭成员做缝补事。妻是手巧大方之人,她做针线活时是相当麻利。妻把衣服破处摊平在机器的台板上,把补片覆盖在破洞处,双手按压补片连同衣服推进缝纫机的针脚处,压下线闸,脚下踩动踏板,机器就“哒哒哒”地规律走动响起,均匀的线纹,就一路压实补件边沿向前,到得布头处,拐一个弯后,就再进行下一行线的操作。
机器做的活计比起手工活,它是针缝均匀线条流畅,在破洞上打出的补件是美观结实。由于机器活的优势,家里人见了就心动,逐渐地,大家庭的成员有活的时候,就拿过来让妻用机器帮他们代劳。妻是大方热心人,遇家人村人有求自己,都是来者不拒,有时倒填布料丝线也不计效。这台缝纫机,成了当时山村里最时髦实用的机器了。
曾几何时,我们家和山村的人,后来用缝纫机补衣裤的事是少了。在时间进入到新世纪后,山里的瑶家人,除了插播水稻搞粮食自给自足外,已开始到荒山上开荒,搞起了种植果树创果收的行业来。由于果树经济效益要好于插播水稻业,后来山里人就走上专业搞种植,创果收的这条新路。
由于工作繁忙,也由于山里人有果收后,家庭经济宽松富裕了,在衣裤穿旧穿破后,他们也懒得做缝补事,直接丢弃再到市场去购回新的,也就少了对缝纫机的依赖。妻当年的这台陪嫁缝纫机,由于久不使用,机器内件就生锈运转不灵,到得现在已不能使用,就成古董了!
走过人生半数历程,见识过众多物件的是是非非,我的心里已是感叹:岁月在流逝,时代在变迁,山里人的生活,从过去贫穷落后,到如今的殷实富有,这是国家政策和山民勤劳努力的结果。这台缝纫机,我们将会把它存留,让它成为某种念想的同时,也做见证时代进步的有力佐证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