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人论坛

查看: 2132|回复: 3

[我的端午专属记忆] 桂林,与你想象的不一样

[复制链接]

2

主题

159

回帖

952

积分

发表于 2024-8-27 14: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背负着山水甲天下的盛名,又遭受着无数的冷嘲热讽。很多人说他穷疯了自然山水也围起来收门票,其实他真的穷,这些年靠国家的转移支付支撑着。你以为他是个旅游城市,其实他是个农业城市;你以为他想发展旅游业,其实他最想发展的是工业。有谁能想到,曾经的桂林也是个工业的桂林,从他担负接待外国元首任务那刻起,为了不影响国际观瞻避免化工污水流入漓江,在那个全国还不知道环保为何物的时候他的化工企业关闭了一大批,从此只能发展低污染轻工业,导致工业发展不全面,工业基础不牢导致税收有限。你无法想象盛名背后的辛酸,没有人去了解过当地人的心声,他流失了60万的本地人口,占到了九分之一,精英人才丧失殆尽。旅游业收入有限无法支撑起整个城市的发展,桂林没有便捷的货运铁路和水路货运导致没有足够的成本优势,如果可以选,大部分桂林人更希望把漓江变回湘桂运河,让桂林变回曾经的水陆双枢纽城市来发展本地经济,让人才不再流失,不用再到外地打工。据说国家正在规划新的湘桂运河,虽然不经过桂林市区但是可能经过南部的两个县,对桂林的经济发展会有不小的促进作用。随着国家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政策的逐步落实,桂林也在逐步推动市区公园的免费。


桂林清末民初水运兴盛

桂林漓江
现实虽然很无奈,但生活还要继续。由于缺乏大规模工业的税收,无力大拆大建更新自己的旅游设施,无力像其他城市一样大规模恢复历史建筑,旅游业相对老化被人戏称为过气的旅游城市,但是桂林有着自己的倔强,在夹缝中寻求着生存,他依靠农民的汗水和农科人员的技术,成为了重要的农业大市。这里的砂糖橘,阳朔金桔,恭城和平乐的月柿和柿饼,永福的罗汉果,都是中国产量第一,水果产量达到80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平常你也许吃过,但是你不会知道它们产自桂林。桂林也是全国桂花干,桂花树产量最多的城市。全国最好吃的芋头也是产自桂林的荔浦和平乐,随着《宰相刘罗锅》的热播风靡全国,甜品里的芋圆也很多产自这里。不仅如此,这里也盛产桃、李、脆皮橘、丰水梨、夏橙、脐橙、葡萄、沙田柚、草莓、百香果、马蹄等水果,每个季节都有水果上市。桂林也是全国最重要的根雕市场之一,各种各样的根雕都可以在这里定制。


桂林瓦窑根雕

阳朔金桔

桂林永福罗汉果

桂林恭城月柿饼

桂林荔浦芋头

桂林沙糖桔桂林发现古人类洞穴遗址已经超过86处,主要集中分布于桂林市六个主城区。2013年,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华南地区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桂林是我国目前唯一获得考古界美誉为“万年智慧圣地”的城市,2016年获得国家级考古机构、省级考古机构、市级考古机构联合出具认定为“万年人类智慧圣地”的综合意见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全国性考古学术会议正式举行“万年智慧圣地”揭牌仪式的城市。桂林是我国唯一有三处万年古陶遗址的城市,是我国目前唯一发现陶器从无到有阶段发明起源阶段考古标本“陶雏器”的城市。甑皮岩、大岩不仅发现了距今1.2万年我国最原始的陶器,甑皮岩出土的陶器数量还极其丰富。其中:可分辨器型的陶器多达484件,第一期距今12000年至11000年,出土陶器1件,定名为“陶雏器”;第二期距今11000年至10000年,出土可分辨器型的陶器34件;第三期文化期距今10000年至9000年,出土可分辨器型的陶器126件;第四期文化期距今9000年至8000年,出土可分辨器型的陶器92件;第五期文化期距今8000年至7000年,出土可分辨器型的陶器231件。

桂林龙舟

桂林龙舟
桂林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1982年2月,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分别是: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西安、延安、遵义、昆明、大理、拉萨。
从隋朝开皇九年(589)设立军政一体的桂州总管府开始到1950年省会搬迁,在1300多年里百分之九十几的时间桂林都是广西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有些外省人误以为桂林还是广西的省会就是源于此。

古南门

从漓江航拍桂林日月双塔
与现在桂林作为农业大市不同,古代没有大型水库,灌溉条件差,山多田少,历史上的桂林农业不算发达,不像苏湖平原上那些城市依靠运河成为鱼米之乡。桂林能在古代岭南地区脱颖而出,在于他控制着岭南通向中原的咽喉,是唯一的水陆双枢纽,是古代著名的军事重镇。秦始皇修筑灵渠后,南北船只往来不绝,每天多达300多艘,在古代是很可观的数量。
灵渠位于桂林兴安县,不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船闸式运河,而且是中国唯一的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运河。它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一道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为了开拓疆土,发兵五十万分五路大举进攻岭南。因山路崎岖, 粮草不济,加之受到百越人的顽强抵抗,秦军竟三年不能取胜。于是秦始皇令监察御史禄开凿灵渠以通粮道。由于修建了灵渠,秦王朝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从此岭南地区正式归入中原王朝版图。

古代湘桂运河沟通广州和北方
秦朝不仅在桂林兴安修筑了灵渠,还修筑了严关来控制南北陆路交通。这也让兴安成为了桂林早期的治所,到南北朝时期才迁移到现在的桂林市区。


桂林兴安古严关

桂林兴安灵渠铧嘴大小天平

1935年灵渠中的船只

桂林兴安白石乡天生桥群 1 000米距离内四桥连“架”
桂林其实还是一座双运河城市,不仅有秦始皇修筑的灵渠,也有女皇武则天时期修筑的相思埭(又称南陡河、临桂运河),长达20余公里,漓江和柳江由相思埭连通后,桂西南、桂中、滇黔一带的水路交通便连接了起来,让古代桂林的军事价值更加重要。相思埭运河附近有奇峰镇东山村、会仙状元桥、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会仙还是民国时期显赫一时的军事家白崇禧的故乡。


唐代桂林相思埭运河

桂林雁山奇峰镇东山村

桂林临桂会仙田心村

白崇禧故居(桂林临桂会仙镇)

桂林临桂会仙铜桥
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以五岭为界与内陆相隔。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四省边界处。随着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的崛起,话语权日益增强,在宣传上大有独占岭南这个名称之势。实际上五岭中的越城岭、都庞岭都在桂林境内。桂林猫儿山不仅是五岭第一高峰,也是华南第一高峰,小学课本里陆定一的《老山界》就是桂林的猫儿山为首的越城岭“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而华南第二高峰真宝顶也在桂林境内。


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云海

华南第二高峰真宝顶全州天湖

阳朔

桂林王城独秀峰读书岩王正功题诗桂林山水甲天下很多人以为阳朔之外桂林就一无所有了。南宋·王正功《劝驾诗二首》-其一 “百嶂千峰古桂州,向来人物固难俦。峨冠共应贤能诏,策足谁非道艺流。经济才猷期远器,纵横礼乐对前旒。三君八俊具乡秀,稳步天津最上头。”其二“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九关虎豹看勍敌,万里鵾鹏伫剧谈。老眼摩挲顿增爽, 诸君端是斗之南。”此诗刻于桂林王城独秀峰读书岩。它表明,桂林不仅是一个山水的桂林,更是一个文化的桂林。在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的岭南地区,桂林读书之气却异常浓厚,这里不仅有广西第一位文状元赵观文,更有中国最后一位三元及第(全国共十三个)的状元陈继昌。在中国的正统王朝里,广西有九位文状元,其中七位出自桂林,比周边云贵湘粤任何一个省的城市都多。同时,桂林的进士数量也占了广西的一半。

桂林王城正阳门三元及第匾
桂林恭城文庙,始建于明朝,清康熙九年(1670年)毁于兵燹。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有人认为原庙室规模小,于是官府派遣王雁洲、莫励堂两位举人到山东曲阜参观孔庙,以曲阜孔庙为模式设计绘图,筹集巨款,并从广东、湖南等地请来工匠重建,历时两年余始告竣工,成为广西最大的孔庙。清咸丰四年(1854年)又毁于兵燹,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重新修复。是广西保存最完整的孔庙。
恭城武庙(关帝庙) 是纪念三国名将关羽的庙宇。始建于明万历癸卯年(16O3年),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重修,清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兵燹,清同治元年(1862年)再度重修。文武两庙并列,也是一大奇观。


桂林恭城武庙

桂林恭城文庙

桂林恭城文武庙并列
桂林荔浦银子岩也是个不错的地方。据科学考察,桂林目前发现的岩洞有3000多个,各县均有分布,比较重要的有130多个,目前开发的只有十几个而且很多开发的只是其中一段而不是全部,通常游客去参观一两个,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很多未开发的岩洞成为户外运动者的乐园。桂林市区范围内洞穴290多个,百米以上的洞穴就有70个。桂林地下水系发达,市区有泉水65处,只有寥寥几个被开发,也没有特别地去包装,可见桂林不是一个合格的旅游城市,只不过是旅游资源丰富而已。


桂林荔浦银子岩桂林地域广阔,地质类型多样。如果你看厌了石灰岩的喀斯特地貌,就来桂林资源县吧。这里有壮观的丹霞地貌。资源的天门山和八角寨都是不错的选择。资源还有南方的高山草原,是驾车露营的好地方。冬天这里有时还会下雪,一般在冬至以后注意看天气预报,可以去资源隘门界看雾凇,也可以到十里平坦去看云海。

桂林资源天门山


桂林资源八角寨

桂林资源八角寨

桂林资源十里平坦
桂林龙胜的龙脊梯田也非常壮观。每年国庆节是最好的观赏时间,此时稻谷成熟,黄金满地。


桂林龙胜龙脊梯田
桂林全州湘山寺被称为楚南第一名刹,始建于唐朝,历代香火不绝,清初著名画家石涛曾住寺为僧21年,留有石刻花图。桂林也是重要的红军长征节点城市,著名的湘江战役就发生在桂林境内,在桂林的全州、兴安、灌阳都有红军长征纪念馆。全州还有华南地区首个高山室外滑雪场。


桂林全州湘山寺

桂林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

桂林兴安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

桂林灌阳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

桂林全州天湖滑雪场

1960年5月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在桂林阳朔
桂林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自然少不了防守施设。在桂林的乡间还保留着一些残存的石城石寨,其中以建于明代的桂林永福永宁州古城为代表的,是一座完全用大石块砌成的城池。城内古建筑由于历史原因破坏严重已不复存在,只有城墙保存得完好。


桂林永福永宁州古城

桂林阳朔石头城
桂林受保护的传统古村落很多,占广西的百分之五十。如果想体验原汁原味有居民的古村,桂林全州和恭城尤其多。


桂林全州沛田村

桂林恭城朗山村
如果以参观传统艺术为目的,甚至举办一些团队活动,可以选择桂林全州思源民俗博物馆或者桂林灵川东漓古村。规模宏大完全由老建筑异地搬迁而建成的桂林全州思源民俗博物馆则是集齐了桂林传统建筑的所有优点。桂林灵川的东漓古村,是收集旧物件仿建的古村,从中能体会到古代桂林的各种劳作方式。


桂林全州思源民俗博物馆

桂林灵川东漓古村

桂林灵川南圩天坑
电影《刘三姐》是在桂林拍的,女主角黄婉秋也是桂林人(汉族),但是实际上桂林壮族人口比例是很低的,这里的人民不唱山歌,传统上是听昆曲的,后来发展成本地的桂剧、彩调等地方剧种。


电影刘三姐

桂林桂剧

桂林桂剧

桂林桂剧

桂林彩调

桂林栖霞寺,后面是七星岩 (桂林七星公园内)
如果你在夏天来到桂林,有幸遇到凉粉摊,喝碗冰凉粉赛神仙。不同于北方用豆类制作的咸口的凉粉,这里的凉粉是凉粉籽榨的饮料,加上黄糖水和薄荷,冰爽而甜蜜。


桂林凉粉

桂林凉粉摊
来到桂林,三花酒是要喝的,中国米香型酒的代表。最好是喝那种洞藏几年的比较醇和,而新酒比较辣喉很多人喝不习惯。桂林人喝酒历史很长,宋朝时桂林瑞露酒(三花酒前身,元代以前还没蒸馏酒)就就沿着湘桂运河传播到各地,声震湖广。八十年代桂林的三花酒还大量出口创汇。城市里的人喜欢喝高度酒,农村人喜欢用碗喝低度米酒。如果不喜欢喝白酒,那就喝漓泉啤酒, 还有桂花酒可以选择。桂林市区有大量的岩洞酒窖,可以进去参观,有的还兼具饭店功能,在岩洞中用餐喝着洞藏酒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桂林穿山岩酒窖

桂林三花酒中国米香型酒代表

桂林桂花酒

桂林漓泉啤酒
桂林人爱喝酒吃狗肉的习俗不知道是何时开始的,应该与桂林自古是个军事重镇有关,符合那些舍身忘死的将士的作风,喝酒吃肉豪气足,桂林历史上大量江淮地区将士驻扎,而江淮地区沛县一代历史上就有吃狗肉的的传统。全国吃狗肉的地方不少,你养你的狗,他吃他的狗肉,大家互相尊重互不不干涉就好。桂林不仅有玉林狗肉店,更有本土的灵川狗肉店。桂林人称可以两肋插刀的朋友为“狗肉”,有句桂林格言是这样说的“狗肉吃狗肉,吃了更狗肉”,意思就是与好朋友一起吃狗肉,大家感情更深厚。
到阳朔满大街的啤酒鱼,还有阳朔平乐一带的十八酿,比如螺蛳酿、苦瓜酿,辣椒酿、茄子酿、豆腐酿等一二十种。以为这就是桂林菜的全部?桂林是一个融合湘粤桂三种风格的城市,到了桂林市区才能体会到饮食的多样性,比较著名的有桂湖狗肉、两江牛八宝、铁西香辣蟹、临桂二小羊肉、文桥醋血鸭、王城醋血鸭、王城马肉馆、爆炒田鸡等一大批,记住一点就是不要去装修太高档的地方吃,越是装修普通而顾客多的地方东西越美味。


桂林平乐十八酿

阳朔世外桃源(桂林阳朔白沙镇遇龙河上游)
到桂林吃米粉也是,不要去装修太高档的地方,越是处在城市边缘的地方味道反而更正宗,用传统的方法熬制汤料和卤水。桂林米粉吃法多样,除了卤菜粉(牛肉),还有汤菜粉(猪肉)、煮粉(猪杂和青菜)、炒粉(酸辣味推荐尝试)、牛腩粉(类似汤菜粉做法)、马肉粉、牛杂粉、狗肉粉、猪脚粉、花甲粉等(要看米粉店的价格表,每一家可能只提供少数几种),还有夏天有些人喜欢吃凉拌粉。除此之外还有全州红油米粉(猪肉和煮软的黄豆),螺蛳粉、海南后安汤粉,南宁老友粉,遵义羊肉粉。这里米粉种类多,做法也多。吃卤菜粉的时候老板对你说先吃粉后喝汤,别听他的,加一小勺汤米粉吃起来更爽滑,吃完也不用去加汤了。推荐去解放桥东头的福林米粉店吃牛杂粉、狗肉粉、猪脚粉,这里半夜的食客比白天多。
桂林现在流行喝油茶,著名的有桂林恭城油茶和桂林灌阳油茶,两者做法上有差异。这东西是咸的,头道茶有点苦,二道茶有回甜。正统的油茶是小铁锅煮的,但是饭店食客过多忙不过来一般都用大锅煮,调和过后没有了头道茶原来的苦味。很多人喝第一碗不习惯,再喝一碗酒习惯了。喝油茶也不是主要目的,这里一般会有各种在街头找不到了的传统小吃,也可以要份炒粉或者炒菜一起吃。小吃和菜式根据店的规模各不相同,多的有几十种,与广州的早茶有些类似,区别在于桂林油茶是全天候的,早中晚都有人喝,多点几个炒菜也可以变为正餐。

桂林恭城油茶
吃喝玩乐只是桂林的附加属性,在古代他的职责是作为军事重镇。
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伏波将军马援调零陵等4郡兵1万余人出击交趾(今越南北部),此时桂林属于零陵郡,郡治桂林兴安。伏波将军重新疏浚了灵渠,后人在灵渠边建四贤祠来纪念他。桂林城区也留下了伏波试剑石的传说,桂林伏波山的名字就来源于伏波将军,唐朝时期就建有伏波庙来纪念伏波将军,直到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桂林伏波山伏波将军马援雕像

毁于战日战火的桂林伏波山伏波庙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军神李靖修筑桂林子城,这是桂林城区最早的的城池。桂林市最早的城池是兴安(桂林早期的治所)的秦汉时期的秦城、越城、汉城。


桂林逍遥楼附近的李靖雕像

桂林瓦窑小镇《新唐书》的编撰者之一,北宋著名大儒宋祁在论述唐朝的灭亡时,写下一句话:“唐亡于黄巢,而祸基始于桂林。”指的是发生于公元886年的“桂林兵变”,也被叫作“庞勋起义”。为了平息南方的兵戈,徐州节度使孟球奉命在徐州一带招募两千人到南方充当驻军,其中有八百人就驻扎在桂林,担负守御城池的任务。按照唐代军制的惯例,地方驻军一般是三年一换。但当时主管驻军换防事务的尹癸戈却严重失职,他由于没有筹集到有关的款项,最后因为没有钱而不能让部队进行换防。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尹癸戈居然下令驻守岭南的戍兵再延期一年。一年过去了,又一年过去了……到了咸通九年,这批戍卒已经在桂林驻守了整整六年。他们在低级军官许佶、赵可立、等人的率领下,来找统军将领王仲甫,要求按期回转家乡。这个王仲甫却不理睬士兵们的合理要求。许佶等人一时按捺不住,与王仲甫及其亲兵冲突起来,双方大打出手,最后竟失手将王仲甫打死。这一下祸可闯得大了,许佶等人商议,干脆找来了他们非常信服的粮料判官庞勋,并公推庞勋为首揭竿起事,准备以武力打回徐州老家去,就这样,一场始料未及的兵变在桂林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庞勋率领的800戍兵从桂林起兵,竟然一路打回徐州。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起义军不仅攻占了徐州,还占领了江苏、安徽、山东、河南交界处的大量州郡,并成功地控制了江淮地区,切断了江南的经济命脉。起义队伍最为庞大的时候,竟然有近20万人之众。庞勋的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唐朝的统治也因此而受了极大的创伤,各地人民起义像野火一样到处燃烧起来,其中以黄巢等人的兵势最为浩大,最后促进了唐朝的灭亡。

唐末庞勋起义

唐末黄巢起义
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在桂林置桂州静江军,属静江节度。宋高宗赵构登基之前,曾经遥领静江军节度使。“遥设,遥授”的官职不须到任。官员可以享受“军节度使”三品武官的一切待遇。《宋史》卷九十 志第四十三” 静江府。本桂州,始安郡,静江军节度。大观元年,为大都督府,又升为帅府。旧领广南西路兵马钤辖,兼本路经略、安抚使。绍兴三年,以高宗潜邸,升府。“宋高宗将桂州(桂林)升为静江府,使桂林成为仅次于都城临安的长江以南地位最高的城市。


桂林木龙湖南宋刘克庄《簪带亭》上到青林杪,凭栏尽桂州。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沙际分鱼艇,烟中见寺楼。不知垂去客,更得几回游。

桂林伏波山静江军石刻

桂林普陀山大都督静江府石刻宋王朝为维护它的统治地位,对号称“西南会府”、“用兵遣将之枢机”的桂林,进行了前后五次大规模的修建。计有至和间(1054—1056年)余靖;乾道间(1171—1172年)李浩;淳熙间(1184—1185年)詹仪之;绍熙五年(1194年)朱希颜相继修筑。但拓凿最盛,工程浩大的是南宋末年的一次,这次修城前后连续达十四年之久,经历了四任主管人员。宋朝宰相王安石曾经为余靖筑城作《桂州新城记》侬智高反南方,出入十有二州。十有二州之守吏,或死或不死,而无一人能守其州者。岂其材皆不足欤?盖夫城郭之不设,兵甲之不戒,虽有智勇,犹不能以胜一日之变也。唯天子亦以为任其罪者不独守吏,故特推恩褒广死节,而一切贷其失职。于是遂推选士大夫所论以为能者,付之经略,而今尚书户部侍郎余公靖当广西焉。寇平之明年,蛮越接和,乃大城桂州。其方六里,其木、甓、瓦、石之材,以枚数之,至四百万有奇。用人之力,以工数之,至一十馀万。凡所以守之具,无一求而有不给者焉。以至和元年八月始作,而以二年之六月成。夫其为役亦大矣。盖公之信于民也久,而费之欲以卫其材,劳之欲以休其力,以故为是有大费与大劳,而人莫或以为勤也。古者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礼失,则夷狄横而窥中国。方是时,中国非无城郭也,卒于陵夷、毁顿、陷灭而不救。然则城郭者,先王有之,而非所以恃而为存也。及至喟然觉悟,兴起旧政,则城郭之修也,又尝不敢以为后。盖有其患而图之无其具,有其具而守之非其人,有其人而治之无其法,能以久存而无败者,皆未之闻也。故文王之兴也,有四夷之难,则城于朔方,而以南仲;宣王之起也,有诸侯之患,则城于东方,而以仲山甫。此二臣之德,协于其君,于为国之本末与其所先后,可谓知之矣。虑之以悄悄之劳,而发之以赫赫之名,承之以翼翼之勤,而续明明之功,卒所以攘夷狄而中国以全安者,盖其君臣如此,而守卫之有其具也。今余公亦以文武之材,当明天子承平日久、欲补弊立废之时,镇抚一方,修捍其民,其勤于今,与周之有南仲、仲山甫盖等矣,是宜有纪也。故其将吏相与谋而来取文,将刻之城隅,而以告后之人焉。至和二年九月丙辰,群牧判官、太常博士王某记。
王安石曾主持宋朝的变法,围绕变法产生了党争,桂林龙隐洞有现存最早的《元祐党籍》碑反应了当年的党争。北宋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去世,年仅九岁的哲宗继位,由宣仁太后同处分军国事,同年司马光任宰相,全面废除王安石变法、恢复旧制。前后历时九年。至此,支持变法的政治派别,被时人称之为“元丰党人”;反对变法一派,则被称之为“元祐党人”。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元祐党籍中的梁焘,曾任尚书左丞,其曾孙梁律,在广西桂林做官,以家藏拓本摹刻“元祐党籍”于龙隐洞。石刻高170厘米,宽137厘米,题额隶书,正文行楷书。


桂林月牙山龙隐洞《元祐党籍》碑
而桂林月牙山龙隐洞《平蛮三将题名碑》记录了宋朝大将军狄青平定侬智高反叛的事迹。“大宋皇佑四年夏,蛮贼侬智高,寇广南,陷十二郡,据邕州。其年九月,诏以枢密副使狄公,统兵南征,号二十万。明年正月己未,与贼战于邕之归仁,大破之。翌日复邕州,贼之余堂,遁于铜柱之外,二月丁亥,班师至桂林。”即北宋皇佑五年(1053)二月,宋将狄青、孙沔、余靖,在大败侬智高后,班师返回桂林,把参战将官的姓名刻于石树碑。


宋代桂林龙隐洞《平蛮三将题名碑》宋德祐二年(1276)六月,元大将阿里海牙率领4万大军南下湖广,留守静江府(桂林)的南宋左武卫将军、广西经略使马暨亲领三千精兵坐镇严关迎敌,并在大、小严关一带布防,“凿马坑,断岭道”。同年11月至翌年5月,宋军与元军在严关浴血奋战,大小战斗百余次。此时,宋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已被元军攻占,宋恭帝也已降元。因此,阿里海牙又生一计,派人到临安,要求宋恭帝亲写诏令劝马暨投降。恭帝写好诏书后,派亲信宗勉前往静江府劝降。马暨接到诏书,勃然大怒,当众焚烧了诏书,杀了宗勉,并把宗勉的头颅掷出城外。阿里海牙又送进劝降书,许以高官厚禄,都被马暨严词拒绝。由于腹背受敌,兵力众寡悬殊,十一月,元军攻破严关,都统马应麟防守的小溶江也相继失守。马暨只得退守静江府,继续与元兵血战又三个月,静江城成了孤城,外无援兵,内绝粮草。元兵改变攻城策略,在漓江上游大、小榕江处断流,同时引决东南城濠水辅以攻城。宋军将士无食无水,死伤相继,在这种险恶形势下,虽“死伤相藉”,但马暨“訖无降意”。元军乘机大举攻城,外城、内城相继被攻破。马暨率军巷战,在激战中,终因左臂负伤而被俘。 据史书载:马暨“被执,杀之,断其首犹握拳奋起,立逾时始仆”。马暨死后,部将娄钤辖仍率余部据守月城十余日,直至城毁,宋军无一人投降,马暨所领导的静江保卫战,在南宋末年的抗元斗争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桂林月城,是北门的瓮城(今已不存,民国照片)
《静江府城池图》是一幅南宋时期的桂林城市图(刻于1271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在山上的地图,也是中国现存第二早的刻在石头上的地图,比苏州的平江府城池图晚几十年。它摩刻在桂林鹦鹉山南麓的石崖上。高3.4米、宽3米。城图以描绘城壕建置、军营官署和桥梁津渡为主,同时也绘出一些主要市街和山川名胜。图上有记,详细记载修城经过,城池丈尺,用料费工。外郭东南段用青石建造,上有战棚,辟有虎蹲门,西北段用砖修砌。内城高二丈六尺,顶宽三丈,底宽七丈,内外两面用方整青石围箍,中间充土,夯打填实,可说是“城高根坚”。城上有女城,高六尺。硬楼、团楼密集。图记中所叙“李制使”、“朱经略”、“赵经略”、“胡经略”,即李曾伯、朱禩孙、赵与霖、胡颖。这次修城目的是为了防御元朝的南侵。


桂林鹦鹉山静江府城池图拓片

桂林宋代静江府城市图石刻

桂林东镇门,始建于宋代,元代在宋城墙的基础上外砌石块代替砖块元代,桂林独秀峰下曾有大圆寺,元顺帝登基前谪居于此。后来桂林就成为了元顺帝的潜邸。元朝至正十六年十月十八日(1356年11月10日) 廉访使乜儿吉尼征集军民5000余人,开始维修静江城,桂林现存的外城墙是宋朝的夯土元朝的的石块,宝积山还留有一段宋代的青砖城墙。元至正 二十一年十一月(1361年12月)完工。1368年, 明军兵临城下。明将杨璟屯兵北关,张彬屯兵西关,朱亮祖屯兵象鼻山下,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对桂林形成合围形势。凭着城池天险,乜儿吉尼顽强守城,杨璟再次采用放干西壕水的办法,使桂林丧失护城河的屏护,攻破北门,乜儿吉尼重伤被俘,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元城桂林终于沦陷。

桂林北门瓮城的外城门(今已不存,山上残存一些城墙,民国照片)

桂林独秀峰

明·陈琏所绘元代桂林“旧郡城图”(载于《桂林郡志》)

桂林宝积山城墙
洪武三年(1370) 明太祖朱元璋封从孙朱守谦为靖江王。 洪武五年(1372)靖江王设藩于桂林,以亲王规制修建靖江王府于独秀峰,到洪武二十五(公元1392年)年完全建成,“辟四门, 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东曰‘体仁’,西曰‘遵义’”,按照儒家的仁义礼智来命名。洪武九年(1376)朱守谦进驻桂林靖江王府。靖江王贯穿整个明朝,直到明朝灭亡。明末清初,清朝定南王孔有德兵卖自焚,靖江王府毁于大火,仅存王府城墙和宫殿基座和云阶玉陛。抗日战争时期,王府北城门被日军炮弹炸毁。桂林光复后重建广西省政府大楼,现存建筑都是民国时期省政府建筑文物。


桂林靖江王府端礼门(现称正阳门)

毁于战火的清朝城楼

明代桂林靖江王府图


广西省辅币流通券(民国时期)

桂林广西省政府大楼 (民国时期)
靖江王府残留的云阶玉陛很多民国政要都曾在这里留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委员长蒋介石都有旧照。


桂林靖江王府的云阶玉陛

1937年4月9日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抵桂林视察广西省军政(右下角)在桂林王城云阶玉陛

1939年蒋介石(右下角)在桂林靖江王府云阶玉陛
有王府自然少不了王陵。靖江王陵位于桂林尧山山麓,石像生众多,现在已开辟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虽然不像皇陵那么宏大,陪葬品被盗挖流失的也多,但是还是留下了很多明代的梅瓶。梅瓶都是景德镇为皇家专门制作,桂林是明代梅瓶保存最多的城市,现藏于桂林博物馆。


桂林尧山靖江王陵

桂林靖江王陵石像生

靖江王陵出土的明代梅瓶(桂林博物馆)
洪武八年(1375) 增筑桂林南城,洪武九年(1376) 开南城濠,引阳江水到象鼻山下与漓江汇合,从宋朝开始经过几百年建设最终形成了现桂林两江四湖的环城水系格局,并在象鼻山顶修建宝贤塔。


明·陈琏所绘明代桂林“新郡城图”(载于《桂林郡志》)

形成于明代的桂林环城水系洪武十八年十二月八日(1386年1月8日) 开元寺的重建舍利塔竣工。开元寺始建于隋代, 初名缘化寺。唐初称善兴寺。唐显庆二年(657)建舍利塔于寺内。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寺。宋代又改名永宁寺、宁寿寺。元顺帝赐书“圆觉”二字,故又名圆觉寺。明代复名宁寿寺。清代称万寿寺。民国后仍称开元寺。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中有记:“隋曰缘化寺,后因纱灯延火烧毁重建。元宗朝改名开元寺。有前使褚公(褚遂良曾任桂州都督)亲笔写《金刚经》碑(现已遗失),在舍利塔前。”《善兴寺舍利函记》云:“维大唐显庆二年岁次丁巳十一月乙酉朔十三日丁酉,于桂州城南善兴寺,开发建立此妙塔七级,耸高十丈。至显庆四年岁次己未四月丁未朔八日甲寅,葬佛舍利二十粒,东去大江三十余步。舍利镇寺,普共法界,一切含识永充供养,故立铭记。”开元寺毁于抗日战火,舍利塔得以幸存至今。
唐朝历史上有个六次东渡日本才成功的鉴真和尚,在第五次东渡失败后曾在桂林开元寺居住过一年。天宝九年(750) 鉴真和尚到桂林,住开元寺,日本僧人荣睿、普照随行。据《唐大和尚东征传》(真人元开撰)载:“始安(又称桂州今桂林市)都督上党公冯古璞等步出城外,五体投地,接足而礼,引入开元寺。初开佛殿,香气满城。城中僧徒擎幡、烧香、喝梵,云集寺中。州县官人百姓填满街衢,礼拜赞叹,日夜不绝。冯都督来,自手行食,供养众僧,请大和上受菩萨戒。其所都督七十四州官人,选举试学人,并集此州,随都督受菩萨戒人,其数无量。大和尚留住一年。”鉴真和尚于753年携大量佛经和书籍, 第六次东渡,历经千难万难, 于754年1月23日(唐天宝12年12月26日)抵达日本九州。


六次东渡的鉴真和尚

抗日战争时期涂黑来避免日机轰炸的桂林舍利塔

修复后的桂林舍利塔明嘉靖初年,发生了著名的“大礼之仪”之争。首辅杨廷和挺身而出,反对明世宗立其父为皇考,结果在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二月罢归。杨廷和离开了朝廷,桂林全州人蒋冕成为首辅。
作为正直的大臣,蒋冕与杨廷和一样力主世宗应尊孝宗为皇考,生父为皇叔父。蒋冕不愿与违反礼法的世宗为伍,多次上书乞休,违背世宗意愿,让世宗大为不悦,因此,在首辅之位仅两个多月就致仕。首辅是人臣之极,是多少官员难以企及的。但是,蒋冕不屈服皇帝的权威,敢于力谏,为了“正义”而宁愿弃官为民,这是在封建社会中少有的正气。


桂林全州人蒋冕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任内阁首辅从清顺治四年(1647)到康熙十八年(1679),南明、清军、吴三桂三方在桂林开展了长达32年的拉锯战争。清顺治四年(1647年2月26日) 永历帝到桂林,设行宫于知府署。3月20 日, 清兵屠列鳌部逼近阳朔,永历帝逃往全州,委瞿式耜为桂林留守。 4月15日清兵数万攻城,瞿式耜与副将焦琏率部属拼死抵御,清军受挫, 退返阳朔。6月27日清兵返攻桂林。12月28日永历帝回桂林。 是年奥地利耶稣教士瞿纱微入桂林传教,南明永历王室接受洗礼入教。
清顺治五年(1648年2月20日) 郝永忠与焦琏部争斗,屠杀东郊18村的团练。3月15日,郝部劫掠府城,挟持永历帝往柳州。3月24日,瞿式耜、何腾蛟回城招集军民。4月14日清兵进攻北门,何腾蛟指挥明军分3路出击,追杀20里,清兵经甘棠渡北退。
清顺治六年(1649年7月8日) 焦琏部与滇营内讧,移驻平乐,滇老营留驻桂林府城。
清顺治七年(1650年11月26日) 清定南王孔有德部2万人入兴安严关 。11月28日,南明朝臣互诋,明军溃散城中无一兵,兵部尚书瞿式耜与张居正曾孙桂林总督张同敞坐守空城,被俘。同时被俘的还有靖江王朱亨歅父子。
清顺治七年(1651年1月8日) 多次劝降无果后孔有德杀瞿式耜和张同敞。1月10日,瞿式耜原门客杨艺收葬瞿、张遗体于风洞山麓。
从一系列历史记录来看,虽有瞿式耜和张同敞这样的忠臣,南明灭亡是必然的,危亡之际还在内斗。


桂林叠彩山瞿式耜和张同敞

桂林叠彩山风洞顺治九年(1652年8月4日) 南明李定国部8万人奔袭桂林,孔有德登宝积山孔明台指挥守御。 8月7日,西门被攻破,孔有德举家自焚于靖江王府,经历200多年的王府被烧毁。孔有德女孔四贞被顺治帝以“定南武状王孔有德建功颇多, 以身殉难, 特赐其女食禄, 视和硕格格”,清朝唯一的汉人格格。此女比电视剧里的还珠格格彪悍多了,曾代理军务。9月,李定国进军湖南,留巡抚徐天祐守桂林。12月28日驻桂刘远生部撤入山区。
顺治十年(1653年)5月南明胡一青部进攻桂林受挫。10月6日,李定国回师围城,挖地道放火药轰西门,再受挫,撤围。
顺治十一年(1654年3月30日) 线国安接统定南王旧部,驻桂林城内。
康熙六年(1667年7月) 广西将军孙延龄到达桂林,接统定南王部,驻靖江王城。孔有德女孔四贞以一品夫人同行。
康熙七年(1668年)设广西省钱局于桂林,开铸“康熙通宝”铜钱,背面有“桂”字。


1668年设广西省钱局于桂林,开铸“康熙通宝”铜钱,背面有“桂”字
清定南王孔有德曾将桂林靖江王府改为定南王府,并在桂林叠彩山建立规模宏大的定粤寺。其女和硕格格孔四贞为悼其父铸桂林定粤寺大钟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据铭文载,重五千零四十八斤(当时衡制,即漕秤,每斤合五九六点八二克).虽历尽沧桑,几经兵火,却仍完好无损.抗日战争时期定粤寺毁于战火,后将定粤寺大钟与定粤寺大锅移到了伏波山。大钟旁有还珠洞,与还珠格格没有任何关系,北宋贾黄中的诗写的是伏波将军有关。还珠洞有大量的唐朝佛像以及宋朝人的诗,还有全国唯一的宋代画家米芾自画像石刻。
桂林还珠洞【北宋:贾黄中】赫赫威声震百蛮,昔携筐筥溷谷山。无人为起文渊问,端的珠还薏苡还。

马援的冤案是东汉有名的“薏苡之冤”。《后汉书·马援传》:“初,援在交阯 ,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慾,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 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时人以为南土珍怪,权贵皆望之。 援时方有宠,故莫以闻。及卒后,有上书譖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后因称蒙冤被谤为“薏苡之谤”或“薏苡明珠”。



定南王孔有德女孔四贞铸桂林定粤寺大钟(伏波山)

桂林伏波山还珠洞米芾自画下像石刻康熙十三年(1674年4月2日) 孙延龄杀都统王永年等30余人,逮捕巡抚马雄镇,归附吴三桂。
康熙十五年(1676年5月17日) 线国安病逝,部属哗变,孔四贞代理军务。
康熙十六年(1677年7月28日) 城内驻军捉住布政使程可则,勒索军饷。从7月30日起,孙延龄在桂林东门外江边屠杀哗变兵士。 8月7日吴三桂东路总管马雄率所部围城,设老营于南门外大教场。康熙十六年(1678年1月7日) 吴三桂侄吴世琮诱杀孙延龄于城外辕门,留部将李廷栋防守桂林。
康熙十八年(1679年6月) 原孙延龄部将刘彦明、徐洪镇、徐上远杀李廷栋,广西巡抚傅弘烈收复桂林,孔四贞回京。10月23日简亲王喇布奉命驻守桂林。至此,桂林城长达32年的战争结束。


清末民初桂林王城以北叠彩山以南
康熙二十年(1681) 改建定南王府(原靖江王府)为贡院。古代皇帝为九五之尊,南边的宫墙设五门洞,天安门就是五个门洞。王府为三个门洞,改为贡院后靖江王府就不再是王府的规制,就把旁边的两个门洞封闭了。为了发掘王府的旅游价值,本来准备修复城楼和北边的城门,挖开旁边的门洞,结果发现经过600多年的雨水侵蚀结构有些不稳,最终变成了目前前面挖开后面保持封闭的状态。
成为贡院后,这里出了四位桂林籍的清朝状元,其中有中国最后一位三元及第(全国共十三个)的状元陈继昌,以及一位榜眼于建章。为了激励后人用功读书,在贡院三个门分别设立三元及第、状元及第、榜眼及第牌匾。

桂林王城状元及第牌匾

桂林王城榜眼及第牌匾
清朝天平天国运动时期,除了太平军外中国南方各种农民起义也风起云涌,大多数城市都被起义军攻陷,桂林城成为少数幸免的地区。太平军三次进攻桂林,曾在象鼻山架设火炮轰击桂林城。
咸丰二年(1852年4月18日) ,太平军主力攻城,5月20日撤围北上。
咸丰三年(1853年8月5日) 洪秀全余部张凤岗、石生仁、秦昌裕自兴安进攻桂林,被官军打 败。
咸丰九年(1859年8月27日) 石达开回师义宁,其弟石镇吉部围桂林,9月24日,援桂清兵集结桂林地区。9月27日,太平军—撤围开往庆远(今宜州市)。


清代桂林地图
光绪二十年(1894年12月)康有为到桂林宣传维新思想,居桂林叠彩山。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2月11日) 康有为到桂林讲学。4月8日,在西华门外西粤广仁善堂成立“圣学会”,决定创建广仁学堂,出版《广仁报》。

桂林叠彩山建筑(北侧视角)毁于抗日战争

无人机航拍桂林叠彩山东侧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 巡抚李经羲聘蔡锷为桂林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电视剧里与小凤仙那个蔡锷。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1906年1月) 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黄兴化名张守正,在桂林新军中秘密发展赵声、雷殷等将佐参加同盟会,建立同盟会组织。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与蔡元培合称为“北蔡南马”的民国教育家桂林人马君武回桂林创办《漓江潮》、《独秀峰》宣传革命思想,被官府查禁。1905年,孙中山组建"中国同盟会",马君武担任同盟会秘书长,同盟会章程就是马君武起草的,同时他出任了《民报》主编。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与同盟会秘书长马君武的合影

桂林雁山马君武先生墓

马君武先生纪念章(1940年民国中央造币厂桂林分厂)马君武先生墓不远处有着号称岭南第一名园的雁山园,虽然建筑艺术上比不上苏州园林,但是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孙中山、蒋介石、林森、胡适、马君武、王力、杨东莼、陈寅恪、朱德、周恩来游览或居住过,雁山园更是广西近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农业学院均曾在此办学

桂林雁山园
桂林雁山融创国际旅游城,集娱乐与高端酒店于一体,是亲子游和公司年会的绝佳场所


桂林雁山融创国际旅游城

桂林雁山融创国际旅游城

桂林雁山融创国际旅游城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1月下旬广西新军混成协和广西学生北伐敢死队2000多人,从桂林出发,北上援鄂。19岁的白崇禧加入了广西北伐的敢死队,从此开始了征战南北的生涯。
1912年10月9日 陈炳焜受袁世凯密令, 枪杀武昌首义元勋蒋翊武于丽泽门外 (今丽泽湖翊武路) 。1921年12月,孙中山北伐督师桂林时,又下令在丽泽门外树立蒋翊武纪念碑,并亲笔题写“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碑文,署“孙文敬题”小楷和印章,以示敬重。碑的两侧及背面镌凿孙中山嘱胡汉民撰写的翊武先生革命事迹。

桂林丽泽湖旁孙中山亲笔题写“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碑文
1921年12月4日 孙中山抵达桂林,设北伐大本营于靖江王城。 12月21日 宋庆龄同红十字会员抵达桂林。


1921年12月10日孙中山出席桂林王城北伐大本营举行的粤、滇、赣三省军人欢迎会

1921年12月10日孙中山在桂林王城对滇、赣、粤军发表《军人精神教育》演说
1921年12月2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由张太雷陪同到桂林拜会孙中山。双方会谈3次。1922年1月1日,马林离开桂林。马林向孙中山提出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3点建议:(1)改组国民党,特别是要与农民、劳工大众实行大联合(2)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基础(3)谋求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孙中山对马林的建议表示十分赞同,但是,并没有立即付诸实施。经过第二次护法失败后最终决定采纳马林的建议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桂林北伐大本营特别出入证
1922年1月18日 蒋介石奉孙中山令抵桂林,任第二军总参谋长。


1922年蒋介石在桂林王城北伐大本营留影

1922年蒋介石留影于桂林军次

1922年2月11日蒋介石(左)、许崇智(中)吴忠信(右)在桂林旧镇署花园(清朝藩台衙门八桂厅)

孙中山与宋庆龄合影于桂林叠彩山 1922年2月9日

1922年2月9日,孙中山与宋庆龄等游览桂林叠彩山。前左一许崇智、前左二桂林卫戌司令吴忠信

桂林叠彩山上看木龙湖

桂林木龙湖李济深旧居(叶挺独立团所在北伐铁军第四军军长,北伐战争期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40年9月4日军委会桂林办公厅主任李济深抵桂林就职)
1925年9月 为纪念孙中山,以独秀峰为中心建立中山公园,白崇禧、李任仁等设立纪念碑


桂林王城内中山不死纪念碑(现存)
1926年6月下旬 李宗仁率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从桂林出兵参加北伐战争。


北伐军将领民国分为五色旗的北洋民国和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南京民国。北伐战争就是讨伐北洋政府。1927年蒋介石亲自指挥的徐州战役失败,孙传芳率东南五省联军兵临长江。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在内部矛盾逼迫下宣布下野。8月17日,以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为首的南京军委会发布命令进行反攻消灭孙传芳主力,取得“龙潭大捷”,奠定了南京国民政府。最终白崇禧率军直抵山海关,推翻了北洋政府。因抗战有功,1946年5月15日, 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决议, 任白崇禧为国防部长,23日下特任令。1947年2月28日台湾爆发“二二八事变”,3月11日国民政府派白崇禧前往台湾宣慰,对于此次纷扰事件权宜处理,3月17日白崇禧及蒋经国到台北。4月1日白崇禧发表处理台湾善后五项办法。

1928年白崇禧在北京故宫崇禧门

白崇禧和东北军杨宇霆在滦县合影 1928年 (杨宇霆被称为东北小诸葛)

白崇禧向投诚的入籍军(俄人)演说 1928年

李宗仁(左)蒋介石(中)白崇禧(右)

桂林榕湖白崇禧旧居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长征中最惨烈的湘江战役在桂林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爆发。经此一役红军最终通过遵义会议拨乱反正回到了正确的前进轨道,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湘江战役中桂林临桂人李天佑率领红5师担任军团前卫,奉命在广西灌阳新圩抗击国民党两个师,激战3昼夜,完成掩护中央机关纵队安全渡过湘江的任务,后来还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攻打四平、解放天津等战役,最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

开国上将李天佑
1937年6月30日 财政部长宋子文到桂林商谈蒋桂妥协问题。7月21日 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联名致电国民政府,拥护蒋介石对日抗战。


李宗仁(左)白崇禧(中)到桂林机场迎接宋子文(右)
1937年8月2日 蒋介石致电李宗仁、白崇禧,约他们赴南京共商抗日大计。8月4日白崇禧乘飞机到南京参加抗日


1937年8月4日李宗仁夫妇携新桂系将领送白崇禧飞往南京抗日
新桂系后三巨头: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时任广西省省长)


从左至右:黄旭初、李宗仁、禇民谊、白崇禧 (1937年)

黄旭初旧居(桂林叠彩山木龙洞口)
1937年12月14日 广西学生军大队离桂林赴鄂、豫、皖抗日前线。抗日战争时期广西学生军组织了3届达5000人,这是全国唯一的学生军,其中有不少女兵。


广西学生军

广西学生军女兵在桂林训练

广西学生军女兵在桂林训练
抗日战争时期,广西1300万人,向前线输送了120万训练过的士兵给全国各支部队补充兵力,终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桂林城周围当时全是训练的兵营。


桂林抗战宣传

桂林城旁的士兵训练场

桂林市民抗日情绪高涨

朝鲜义勇队和缅甸华侨义勇工程队在桂林(1938年12月 朝鲜义勇队从武汉迁到桂林,队长金若山)
1937年11月25日 98岁的复旦大学创建人马相伯抵桂林。


桂林叠彩山风洞马相伯像

桂林民国中央造币厂桂林分厂1939年制作的马相伯百岁纪念章
1938年4月7日李宗仁白崇禧指挥各省军队获得台儿庄战役大捷,获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场大胜。1948年4月23日,李宗仁当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1949年1月22日,李宗仁就任中华民国代总统。


1938年李宗仁白崇禧在台儿庄

1938年李宗仁在台儿庄
李宗仁故居,坐落在距桂林市约30公里的临桂区两江镇浪头村。


李宗仁故居,桂林市临桂两江镇浪头村 1928年竣工

李宗仁故居外墙(已毁)宏图肇启,大道为公

李宗仁故居大门 山河永固 天地皆春

蒋介石宋美龄在李宗仁故居 1939年

桂林杉湖被称为桂林总统府的李宗仁官邸 (1948年广西为当选副总统的李宗仁修建)
1938年11月中旬 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简称“八办”)成立,处长李克农。12月3日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和叶剑英、郭沫若率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部分工作人员由衡阳抵桂林。越南胡志明同时到达。12月6日 蒋介石在桂林约见周恩来。


桂林八路军办事处 (桂林市叠彩区中山北路14号)1938年11月28日 广西省临时参议会议长李任仁在乐群社招待鹿地亘夫妇及巴金、胡愈之、陶 行知、盛成、杨东莼等50余人。1938年—1944年沦陷前,云集桂林的大批文化人和文化团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引导下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文化运动,造就了著名的抗战文化城。先后来桂林从事过抗日文化活动的文化人士共有1000多人,其中著名的作家、诗人、画家、戏剧家、音乐家、科学家、教授、学者达200多人;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名士,“留桂林的文化工作者,无论质与量,有一时期都占全国第一”。1938年桂林全省中学艺术教师培训班由徐悲鸿、丰子恺负责讲授美术课。桂林先后开办过178家书店和出版社,出版了图书2000多种,杂志200多种,抗战书籍印数占全国出版总量80%。史料记载形容“西南以至全国的精神食粮,三分之二由此供应也没问题”。先后在桂林出版和发行的报纸有13家。驻桂林的新闻机构有10余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共领导的新华日报社桂林分馆, 救亡日报社、国际新闻社、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等。在桂林活动过的戏剧团队有70多个。1944年举办的西南剧展,来自广东、湖南、广西、江西、云南等省的32个文艺团队近千人,3个月共演出178场。当时在中国西南考察的美国戏剧评论家爱金生,在《纽约时报》撰文介绍西南剧展:“如此宏大规模的剧展会,有史以来,自古罗马时代曾经举行外,尚属仅见。”

撤退到桂林的抗战文化人士

救亡日报社(桂林市秀峰区太平路4号)1939年 1月10日 《救亡日报》在桂林复刊

齐聚桂林的抗战文化名人 第一排:司徒慧敏(左一)蔡楚生(右一),第二排:瞿白音(左一)、洪深(左二)、欧阳予倩(左三)、田汉(右一)、夏衍(右二)。

桂林广西省立艺术馆(1940年3月3日于解放西路创立,馆长欧阳予倩,1944年2月15日至5月19日举办西南剧展)
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飞虎队)在桂林秧塘机场设有基地。1939年,桂林秧塘的七里坪草地上,汇集了一万四千多农民,他们120人排成一排,一边喊着号子,一边拉着12吨重的巨型石碾,努力将机场的跑道修建得更坚硬,更结实。1941年8月1日 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第76战斗机中队(即“飞虎队”)进驻桂林。


“中美航空混合团”成员在桂林合影 1943年

桂林民众拉着12吨重的巨型石碾压实飞虎队的秧塘机场跑道

桂林临桂飞虎队纪念馆的C-47飞机,美国飞虎队历史委员会捐赠
1940年9月16日 第五军顾问苏联陆军步兵大尉巴巴什金(苏共党员) 病故,葬于甲山,解放后移葬于西山公园


苏联陆军步兵大尉巴巴什金墓(桂林西山公园)1942年5月25日 李济深、 黄旭初在乐群社招待从香港脱险来桂林的文化、新闻界人士梁漱溟、沈雁冰、金仲华、蔡楚生、叶浅予、马思聪、王人美等100余人。梁漱溟生于北京,父辈是桂林人,到北京做官,所以梁漱溟一直认为自己是桂林人。1924年在山东邹平进行“乡村建设”实验,把中国传统的儒学治世思想同西方现代文明中的某些成份结合起来,走了一条农村改良的道路,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在乡村建设实验中倡导的乡学、村学模式,更突出表现了融社会教育与社会改造为一体的思想。他所主持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 ,后来虽因日本侵略者的大举入侵而中断,但其影响是深远的,且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1988年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在北京去世后,根据他生前的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埋在了邹平黄山南麓,另一部分回归乡梓,1998年在桂林穿山明月峰脚下入土安葬。

1934年梁漱溟题字“共成斯举”

梁漱溟先生墓(桂林穿山公园)桂林是抗战时期最后沦陷的省会城市,也是第一个光复的省会城市。日军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集中大量兵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衡阳保卫战打响后,桂林开始备战。
6月25日 成立市城 防司令部,任命韦云淞中将为司令。 6月27日 省府发出第一次疏散令,市民纷纷离开桂林市。
7月31日 日机第90战队袭击桂林机场,击毁机场飞机44架。9月15日 陈纳德将军下令破坏桂林机场。9月17日 美国第十四航空大队撤离(桂林城外没有足够兵力守卫机场,桂林保卫战失去了空军掩护)。
9月20日 由于布防疏忽导致被日军抄了后路,蒋介石嫡系第九十三军军长陈牧农擅弃全州阵地,导致桂北门户大开,按军法被枪毙于桂林。
桂林市区由韦云淞手下共有两个师一个团又两个营,外加31军军部以及部分炮兵和卫生后勤人员。131师和170师两师相加大约有一万七八千人,其中新兵有六千多人。加上民团、青年学生军和义勇警察部队等,总兵力2万多。现代战争武器射程远,而桂林城四周都是山,必须派大量的兵力守制高点防止敌人居高临下攻击城内,反而不如冷兵器时代只需把兵力固守在城内即可,所以兵力不足。桂林守军只有4门重炮,十几门山炮,4门高射炮,8门战防炮,加上一些单兵掷弹筒。
日军负责进攻桂林的全部部队是三个师团、一个战斗支队,外加第三坦克联队、各炮兵、工兵分队,通讯以及后勤部队等。,日军攻城坦克106辆,重炮有42门(150毫米加农炮及榴弹炮),野炮(100毫米口径加农炮)109门,轻型火炮42门,总计达193门,远超中国守军。
1944年11月9日夜,守卫司令部的131师的师用完了最后的直属部队特务连和机枪排决定突围,31军131师师长阚维雍自杀殉国,履行了与桂林共存亡的誓言。城防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桓和31军参谋长吕旃蒙突围途中遭遇阻击,吕旃蒙阵亡,陈济桓身负重伤,举枪殉国。131师391团官兵退守七星岩坚持抵抗,日军向洞中施放毒气,823名官兵壮烈牺牲。11月10日 桂林市沦陷。

桂林七星公园内抗日阵亡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
抗日战争初期淞沪会战,中国有作战经验的正规军队损失惨重。之后白崇禧提出了“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策略作为国民政府的长期抗战方针,正面战场通过不断组织会战来消耗日军,利用广大的国土纵深来拉长日军的兵力让它们只能守在交通点上,争取足够的时间训练军队。日军虽然取得了豫湘桂战役的胜利,但是陷入与中美双线作战兵力已到极限被钉死在大的交通点上无力再派出机动兵团作战。
1945年3月中印公路全线贯通,美国武器和作战物资大量输入,国民党军36个师得到美械装备。6月间,日军第三师团及十三师团一部已退过湖南,留在桂北的部队有:五十八师团防守桂林,二十二旅团守灵川和溶江,八十八旅团及十三师团一部守兴安、全州,共约3万~4万人。中国军队参战的是汤恩伯第三方面军4个军12个师,近10万人,半数部队是半美械装备,有空军支援作战和空投弹药,数量、装备和士气都居优势。
双方在在桂林北面8公里的长蛇岭大战了一个星期。敌五十八师团部撤离桂林后,留下少数部队破坏桂林城,桂林城被烧得非常彻底。26日晚,日军在熊熊大火中全部离开了桂林城。
7月27日 20时,中国军队开入桂林城区,22时,收复桂林全城,桂林成了第一个光复的城市。
经过桂林保卫战和桂林光复战的破坏,战前5万多间房屋仅剩500间完好,千年桂林城大量的历史建筑毁灭殆尽。


毁于抗日战火的桂林骑楼

桂林光复后到处是断壁残垣 (1945年7月30日摄)

1945年桂林光复后到处是废墟虽然桂林毁于战火,但是桂林市区由于山多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摩崖石刻,有着观山如读史的说法。桂林石刻始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明清。现存唐至清代石刻近2000件,其中唐代石刻28件、造像149龛484尊,五代石刻1件、宋代石刻484件、造像26龛101尊、元代石刻30件、明代石刻352件、清代石刻478件,年代无考的石刻117件,是全国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之一,也居全国宋代题刻之最。

桂海碑林 (桂林七星公园内)

桂林男菩萨石刻

栖霞洞口(桂林七星公园七星岩)

桂林伏波山还珠洞石刻

桂林月牙山龙隐洞石刻
还有位于桂林普陀山山洞中提供免费三炷香的的祝圣寺


桂林普陀山祝圣寺万佛岩

桂林花桥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靖江安肃王妃徐氏重修)

桂林七星公园内骆驼山,又名酒壶山
桂林,他是一本尘封的书,等待着有缘人来了解他的历史

2

主题

263

回帖

8293

积分

发表于 2024-8-27 16:29:30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林,他是一本尘封的书,等待着有缘人来了解他的历史

1

主题

94

回帖

1001

积分

发表于 2024-8-28 11: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品读,长知识

8

主题

239

回帖

1742

积分

发表于 2024-8-28 19: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品读,长知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小黑屋|网站客服|法律声明|论坛APP| 桂林生活网

桂林生活网(Guilinlife.com)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 桂B2-2004000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桂林人论坛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