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认为,腊月廿三祭灶之后,诸神都上了天,从腊月廿四到正月初四迎灶王,这段时间人间就可以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建宅、搬迁...不用看黄历、择日子了。民谣有云:“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正是从小年开始,百无禁忌的烟火人间,到处都是欢天喜地过大年的新气象。 因此,在中国古代,无论南方北方,也无论官方与民众,腊月廿四过小年并拉开过年序幕,是没有争议的事实。 小年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中国人对家庭幸福、平安和财运的祈愿,表达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它与祭灶有着实质上的区别: 祭灶,人们对灶王与诸神有心存顾忌的心理包袱;而过小年则完全放下包袱没有心理顾忌,开开心心红红火火过年了! 即便从殷商末期的公元前11世纪起算,中国人腊月廿四进入小年狂欢,至少持续了三千三百多年。 直捱清朝,宫廷因腊月廿三要到天坛祭天,就将小年也挪到腊月廿三,这样祭天、祭灶、过小年同时进行。一为减少繁文缛礼,二可节省开支。接着北方的王公贵族跟风仿效,此俗就在北方地区铺展开来。所以才有北方腊月廿三,南方腊月廿四,这一地域性差别的小年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