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1970年4月12日,是我们到桂林后睁开眼睛的第一个白天。中午,在桂林站对面的南溪山饭店,早到桂林半年的电表厂同学作东欢迎大家。
还记的,从坐了近40小时的火车上下来,踏上桂林北站的土地,那是11日的午夜。拉上行李,挤上了单位来接的大交通卡车,我站在车尾,在夜色中张望着。路过小小的十字街,颠过沥青路面有几个穹窿的解放桥,碾过吱吱响的枕木架新桥,眼角掠过一片山影。接站的告诉我们,这就是著名的七星岩,离单位二里路。
那时,心里有兴奋,有不安,有憧憬。正是单位初创期,除了两幢厂房,一幢小办公楼,一个仓库,一个礼堂兼饭堂和六幢宿舍外,其余什么也没有。于是,我们挑土方,建厂房,自制、安装设备,试制,直到正式生产。从此,我们和先来的及后到的工友们一起,开始了在桂林的新生活。工余,我们会跑遍桂林的角角落落。攀屏风、独秀,登七星、南溪,逛叠彩.伏波、象鼻、穿山,游玩,探觅,熟识桂林。
那时的桂林,很小。从桂林站到十字街,到解放桥,是主要的商业街,一个小时可以走完。三五个主要饭店:东风(老乡亲),北方,南溪山。有几个米粉店:味香馆,又益轩。有天忠馄饨店,炒粉店。有几个冰室。三个电影院。两个稍大的百货店:七三大楼,解放百货。一个榕湖照相馆等等。进七星岩,芦笛岩是收费的,其他所有景点无围墙(除独秀峰),全开放。木龙有渡船。当时的漓江上也就只有解放桥及往海洋的铁路桥。
桂林,和祖国各地的大城山川相比,她是小家碧玉,又风情万种。
近日,偶整书柜,发现到桂初期的日记,转录如下:1973年4月3日,晴。与同学吴、曹在骆驼峰大枫树脚品茶时,即席有感:
登上驼峰赏七星,欲驱巨骆游桂林,寻秘绿城春妙处,古枫树下品茶音。
回顾已走过的路,有欢笑,有伤心,有挫折,有幸运。单位在我们的奋斗中早成了行业的翘楚,并成功转制。可以对自己说:共和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厦上有我砌的一块砖,没有虚度。只是,当年同来的30个同学,已经走了4个。
我们也参加过南溪河的清污;拆除老解放桥;建干路、环城北二路的铺设,筑基;西山的植树,为桂林城市面貌改变努力。
相比初到桂林,当下的城市已算面貌一新。从原先城区人口27万到如今的近百万,城区也扩大了一,二十倍。只是,和其他地方相比,似乎步伐缓慢的太多。我们人也已经进入只剩回忆的阶段。不过,还是借用一个老前辈的话吧:
不愿做神仙,愿做桂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