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18350
- 魅力
- 1070
- 金币
- 223
- 注册时间
- 2020-2-29

|
发表于 2023-5-13 22:09: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高铁筹备于朱熔基时代,行动于胡温时代(2004年)。
在中国高铁论证阶段,高层倾向于德国技术。德国人提供了轮式高铁和磁悬浮两种模式,德国人主推磁悬浮。按当时的情况,磁悬浮是轨道供电,不需要受电弓(目前受电弓为进口),磁悬浮也不需要轮轴(高速轴承依然进口,进口的东西都贵),没有轨道和轮的磨损,目前轮式车的车轮和轴三个月就需要大修大保养,磁悬浮的风阻与飞机相同,而轮式由于受限于轮与轨道摩擦,与磁悬浮相比,轮式电能损耗高出15%,速度几乎不可能超过400,而磁悬浮轻松上400。磁悬浮是建设成本高、使用成本低,長期推算使用20年以上,磁悬浮更划算。而且磁悬浮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强,更适合中国多变地形。
关键点在于,德国人考虑到磁悬浮的高速带来的噪音和老百姓担心的电磁影响,设计磁悬浮进入城市是走地下的,类似于地铁,这样避开了一个很麻烦的事:征地。德国人估算一类特大城市地下线大约是20km,二、三类城市大约为10km。地铁目前造价是5亿/Km,在大城市征地成本几乎可以完成地下线。不得不佩服德国人思考的缜密。走地下首先环保上影响极小,二是避开征地这个又麻烦又耗钱的事,三是火车站可以进入市中心核心区,方便民众。
2000年高层决定在上海建设从龍陽到浦東的磁悬浮试验线,由此证明,高层是被磁悬浮感动了的。最可惜的是,德国人拒绝转让大部分专利,只转让一小部分,而此时小鬼子愿意转让所有相关高铁专利。导致德国人在最后高层决定方案时出局。
今天很多中国城市的髙铁站大多远离城市中心,主要是想拉大城市框架,适应城镇化,卖地、卖房挣钱,二是离城远征地成本低。
桂林现在的南站选址已经不可能完成把桂林市的城市框架拉到侯山西面的庙岭一带,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已经9.21亿人,接近70%,以中国农村机械化、规模化水平,城镇化率估计在80%就很难增加了。桂林市这样的四类城市框架基本就是现在这样一个规模。从中隐路与西二环交叉路口到桂林规划中的南站廖家,直线距离2.4km,这条直线上要跨过高速公路和丘陵地带,城市框架根本拉不到这么大。
高铁站选址在廖家,简直是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