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人论坛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uqfpkf

[新闻爆料] 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的辨别法:打假舜帝葬地真假九疑山

[复制链接]

2

主题

286

回帖

825

积分

禁止发言

精华
0
魅力
200
金币
2
注册时间
2022-7-1
发表于 2022-7-11 17:16:21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

主题

286

回帖

825

积分

禁止发言

精华
0
魅力
200
金币
2
注册时间
2022-7-1
发表于 2022-7-11 17:17:50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58

主题

1863

回帖

4639

积分

 楼主| 发表于 2022-7-11 18: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永州记忆唐柏荣在今日头条发表《“湘江之源”源头定位的历史真相揭秘》。他揭秘的历史真相就是潇水源就是湘水源。他揭秘的目的就是将潇水源篡改为湘水源,进而将潇水源地域的宁远九嶷山变成是《山海经》记载的湘水源地域的舜帝葬地。
唐柏荣论断潇水是湘江源的正源,“‘湘江之源’源头定位”的依据是“历史早期文献记载的湘水就是潇水。”

潇水源改成的湘水源


唐柏荣所谓的“历史早期文献上记载”有四:
一是“东汉应劭说:湘水出零陵山(即九疑山)”。
二是“郭璞也在《山海经》注解中说: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一句后注解:今湘水出零陵营道县。”
三是“《山海经》:“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说的是深水(潇水)发源于九疑山的东南,向西环绕九疑山。而西源广西河无论是白石河还是海洋河都发源于海洋山西侧,不是东南陬,更没有环绕海洋山。”
四是“李白、柳宗元等写的诗文都把今天的潇水称为湘水,屈平窜“湘源”一句跟明显是指潇水源九疑山。”
鉴于唐柏荣平日的造假和谎言,他所谓的“历史早期文献上记载”又是真实的吗?
我们来做个真假辨别:
辨别一:唐柏荣引用的第一条是“东汉应劭说:湘水出零陵山(即九疑山)”。他在这里将应劭的说:湘水出零陵山曲解为湘水发源于宁远县九疑山(九嶷山)。
其实东汉应劭是这样说的。应劭曰:“湘出零陵山,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县北,故零县南部也。”应劭是说湘水发源于零陵山(即兴安县境内的海洋山)。这座山在始安县的北面,山的南面是零陵县。(注:始安县是在今广西北部的古县名,零陵县是今兴安和全州县一带)。
显然,唐柏荣将应劭所说的湘水发源兴安县境内的海洋山,偷梁换柱为湘水发源于宁远县的九嶷山了。宁远县的九嶷山处潇水源,兴安县海洋山处湘水源,唐柏荣来了个狸猫换太子——潇水源变成了湘水源。
辨别二:唐柏荣引用的第二条是“郭璞也在《山海经》注解中说: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一句后注解:今湘水出零陵营道县。”
东晋学者郭璞的全句完整注解是“今湘水出零陵营道县阳朔山”,唐柏荣在这里故意去掉了湘水发源的“阳朔山”。


“阳朔山”即海阳山。亦即今广西东北部兴安、灌阳、灵川、恭城县境之海洋山。《汉书·地理志》:“零陵:阳海山,湘水所出。”《续汉书·郡国志》零陵县:“阳朔山,湘水出。”《水经·湘水注》:阳海山“即阳朔山也。应劭曰:湘出零陵山,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县北,县故零陵之南部也。……罗君章《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元和志》:“阳朔山在全义县东南八十里,今谓之海阳山,在兴安县南九十里。”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湘水》认定:“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东北过零陵县东,又东北过洮阳县东。”(注:当时的零陵县在兴安和全州一带、洮阳县为今全州的文桥、庙头、黄沙河、永岁四镇及湖南的东安县)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不仅肯定了《汉书·地理志》所载湘江发源于海洋山的说法,而且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湘、漓两水同源的说法:“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即阳朔山也,……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全州前置又为湘川县),东北流。”湘水最后流入洞庭湖。

湘漓分派


以上史料说明阳朔山就是今天的海洋山,历史上又名海阳山、零陵山,是为湘水的发源地。
显然,郭璞注解的“今湘水出零陵营道县阳朔山”是错误的。郭璞他错在将兴安县的阳朔山即海洋山注解到了营道县。而唐柏荣则利用郭璞的注解错误,故意去掉了湘水发源的“阳朔山”即海洋山,企图浑水摸鱼,将宁远的潇水源变成了兴安的湘水源。
辨别三:唐柏荣引用的第三条是“李白、柳宗元等写的诗文都把今天的潇水称为湘水,屈平窜‘湘源’一句很明显是指潇水源九疑山。”
那我们来看看李白写的“屈平窜湘源”。李白在《古风·殷后乱天纪》一诗中写到“屈平窜湘源”是说屈原因为直谏而被流放到了全州的事。《古风·殷后乱天纪》诗云:“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虎口何婉娈,女媭空婵媛。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


诗句“屈平窜湘源”中的“窜”是放逐的意思。诗句中的“屈平”就是战国末期楚国的屈原,这在司马迁《屈原列传》有载:“屈原者,名平”。诗中的对屈原部分的描写,其意是说战国时楚怀王不听屈原苦谏,为秦说客张仪所骗,最后客死秦国。贤人用非其所用,坏人得以重用。屈原不愿虎口贪生,而因为直谏被流放到湘源。
李白说到的这个“湘源”在唐朝时期是指今全州。《全州县志》中的全州建置沿革载:“隋开皇十年(590年),废零陵、洮阳、观阳(今灌阳县)三县置湘源县,县治在今城郊乡柘桥村”上述记载说明唐朝时期的这个“湘源”就是如今广西全州的古称。
显然,李白所写的“屈平窜湘源”,是说屈原因为直谏而被流放到了全州,又有哪一点能跟宁远九嶷山沾得上边呢?
那我们再看柳宗元的《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其本意是描述潇水和湘水从宁远县和兴安县两个不同的方向而来,潇湘二水在湘口馆这个地方会合。诗中的“临源委萦回”,是说湘水逶迤回旋环绕从临源县而来。而唐柏荣却将柳诗“临源委萦回”曲解为潇水就是湘水逶迤从临源而来。
唐柏荣之所以这样曲解,原因有二:
一是最早的历史记载宁远九嶷山根本不是舜帝葬地。因为《山海经》记载的舜帝葬地方位是在湘水源流域,而宁远九嶷山是在潇水源而不是舜帝葬地。而他唐柏荣恶意将柳宗元在诗中描述的潇湘二水,曲解为一水,即潇水就是湘水。那这样宁远九嶷山的潇水源就变成了湘江源,原本不是舜帝葬地的宁远九嶷山就变成了舜帝葬地了。
二是说明唐柏荣不懂“临源县”就是兴安县的历史。临源县,古县名,即今广西兴安县。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桂州(注:桂林)。治所即今广西兴安县。明曹学佺 《广西名胜志》 卷一:“临源者以地临湘、漓二水之源也。” 因名。大历三年(768) 改为全义县。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取“兴旺安定”之意把县名改称兴安县。


显而易见,唐柏荣所说“李白、柳宗元等诗文说到今天的潇水称为湘水,屈平窜‘湘源’是指潇水源九疑山。”这纯属狡辩,是完全错误的。难怪兴安的唐欣先生嬉笑怒骂“唐柏荣指鹿为马:竟然将广西的兴安县变成了湖南的宁远县。”
唐柏荣还利用“湘江姓湘不姓桂”歪理,诞生了一个新生的湘江源。说十多年前,湖南有关部门用高科技测量出潇水河段即“蓝山县至永州苹岛河段(潇水)河长346公里”,湘水河段即“广西兴安县至永州苹岛河段(原湘江上游)河长262公里”,潇水比湘水(原湘江上游)长84公里。
于是,唐柏荣们不考虑湘江历史的定义和人们传统的习惯,而单纯以潇水仅比在广西境内的湘水略长一点,就擅自否认历史定义的在广西境内海洋山的湘江源,将潇水源改为湘江源头。
他们为了争舜帝葬地而改历史定义的湘江源头是人们断然不能接受的。就如湖南某学者所说:如果坚持的以河流的源头唯长、唯大的话,而否定历史定义的湘江源,那湖南境内的耒水才算是真正的湘江源。怎么说也不能叫潇水为湘江源?因为湖南境内的耒水总长453公里,它才是湘江最大最长的支流。而潇水才是长346公里,潇水比耒水竟然短了107公里。



158

主题

1863

回帖

4639

积分

 楼主| 发表于 2022-7-11 18: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再来看文献古籍记载的舜帝葬地,确实是有东汉之前和东汉之后的文献记载舜帝葬地不同之别。最早记载舜帝葬地的是先秦古籍《山海经》,其记载舜帝葬地在今广西境内湘水源地域的全州九疑山一带。而东汉之后的文献又将舜帝的葬地记载到了今湖南潇水流域的宁远九嶷山一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小黑屋|网站客服|法律声明|论坛APP| 桂林生活网

桂林生活网(Guilinlife.com)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 桂B2-2004000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桂林人论坛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