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人论坛

查看: 17481|回复: 24

[本地杂谈] 【湘桂古商道福地 大圩古镇东漓古村】探访灵川湘桂古道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复制链接]

1669

主题

1万

回帖

19万

积分

2022年度摄影达人2022年度旅游达人2022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摄影达人2021年度旅游达人2021年度活跃网友2020年度旅游达人2020年度爆料达人

发表于 2022-12-20 21: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古韵神奇的灵川大圩镇潮田河岸边,有一个小小的古村落,沿河分布着近200多栋古建筑,几十年如一日隐藏在山水之中,古朴而恬淡,宁静且从容。这里仿若世外桃源,诗一般的田园生活,应当是一半诗意,一半烟火,手执烟火以谋生,心怀诗意以谋爱。古村落入口一面照壁,刻着陶渊明的《饮酒》诗,这便是古村最好的写照,苦苦找寻的诗和远方竟然近在咫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长亭古村沧桑隘,
          烟雨丹青染云黛。
          山川田园绕碧水,
          煮酒吟诗邀天籁。

        早就听闻这诗意的古村落,心神向往,更是如获珍宝,而它就是东漓古村(别名:漓水人家),距市区约15公里。景区依山傍水,占地范围600多亩,2015年建成开放。它是一个文化旅游项目,仿旧复建一个桂北古村并活态地再现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打造非遗保护地和传承基地,将桂林地区的传统工艺、民间习俗、口传文化等挖掘、保护、再现。同时建设研学基地、自然户外课堂基地等。它既是一个活态的漓江传统文化艺术乡村,又是一个可以提供浸没式人文体验的野奢田园生活综合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与东方生活美学为主线,致力于乡村振兴,十余年的光景已经勾勒出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呈现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返朴归真。
       东漓古村位于灵川大圩镇袁家村委潮田河畔的湘桂古商道之上,而古商道为古代中原进入广西的三大古道之一:从恭城县龙虎关入境、过灌阳县洞井乡、穿灵川县海洋乡至此,再自此到漓江码头,仅还有两公里之遥。在“漓水人家”无论是模仿逼真的桂北民居,还是繁杂精细的桂布,亦或是鬼斧神工的陶艺、水车坊,都会让您感受到每一物件都是传统工艺返璞归真的再现。
       一条潮田河贯穿整个古村落,其中秦家大院的元亨利金、朝照乾坤、吉门余庆、本固枝荣、永振家声以及水龙会、李氏宗祠等,庞大的建筑群全部鲜活的再现了桂北历史建筑文化。而它已是桂林人记忆深处的家乡,这里拥有漓江流域灿烂的传统文化和悠闲的乡村生活。目前景区拥有竹编坊、草编坊、打铁坊、酿酒坊、豆腐坊、腐竹坊、酱坊、榨油坊、布坊、手工皂、龙窑、水磨坊等传统民俗文化以及桂北民宿和特色餐饮等。
       据说,东漓古村的建造者,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为了建设景区,先买下了这个已经没落的古村,而这个景区当中的老房子以及老物件都是从古村落搬过来,将这些东西全部重新复原、构建,景区以湘桂古商道的建筑风格为主,还原了过去那段沧桑辉煌的历史。






       话说灵川,历史悠久独特,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古迹丰富,传统村落众多,自然风光旖旎无限,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乡土气韵,文脉传承,历史记忆,家国情怀,漓江上游福地,古韵神奇。该县境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大圩镇,中国独具特色魅力乡镇——海洋乡,中国美丽田园——灵川县银杏景观,中国极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九屋镇江头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灵田镇长岗岭村等一张张亮丽旅游名片。
       这是镶嵌在湘桂走廊上的明珠,自古有着“楚越往来之要冲”“领中原风气之先”美誉的漓江上游福地。品山品水品文化,赏花赏景赏古村。来灵川,漫步古朴乡村,流连青山绿水,徜徉花海田园,随处都可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愁。春天,到海洋乡赴一场桃花盛宴,赏十万亩桃花怒放;盛夏,去莲花香里读江头,品荷花亭亭净植;深秋,走银杏林里看一场“金色的童话”;初冬,奔漓江绿道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时尚骑行。




       而大圩镇,广西桂林灵川县下辖镇,位于灵川县境东南部,东与潮田乡和海洋乡接壤,西与桂林市七星区和雁山区柘木镇交界,南与雁山区草坪回族乡相接,北与灵田镇毗邻,全镇总面积193平方千米。汉代,辖区已形成居民点和水陆交通码头。汉代,辖区已形成居民点和水陆交通码头。
       唐、宋时期,逐步发展成商业繁华的中心集镇。元朝,称长安市。明朝,改称芦田市,约在明朝初期,大圩立街设坊,长约5华里,又称五里镇,因集市庞大,取名大圩,是当时广西境内四大集市之一。清朝嘉庆至光绪三十年(1796—1904年),辖区为临桂县东乡;清朝末年,改称临桂县大圩乡。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批复并公布重新恢复灵川县建制,大圩镇、大圩人民公社、熊村人民公社和茯荔人民公社划归灵川县。1984年10月,废止人民公社体制,成立大圩镇人民政府,机关驻地不变。镇政府驻大圩镇生产下街。
       截止2019年末,大圩镇总人口5.2万人,下辖1个社区:大圩社区,17个行政村:大圩村、敢兴村、嵅村村、廖家村、朱家村、李家村、高桥村、上桥村、雄村村、下张村、南积村、西马村、涧沙村、袁家村、秦岸村、茯荔村、毛洲村。
       大圩镇风景名胜有万寿桥、虎岩、清真寺、江西、湖南会馆、青石板街、毛洲岛以及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等,其中桂林古东瀑布景区、漓水人家(东漓古村)景区、桂林市逍遥湖景区和大圩古镇为AAAA级景区。




        在潮田河畔的东漓古村,距离潮田河梯岭古商道入口也没有几公里,而古道的岩石上遗存南宋《重修豪渚阚碧桥记》摩崖石刻,由于历史久远,字迹已不是太清楚,却完整的记录了那段沧桑的历史。后来查询老《临桂县志》以及根据微博博主(maoxingming1962)《桂林东漓古村史话》等历史资料记载,才知湘桂古商道与东漓古村的那些历史往事,还得要从大圩(大墟)镇的起源历史说起。
       其实,潮田河,也叫牛溪河,河水蜿蜒自东向西流向大圩古镇,汇入漓江。潮田河两岸风光旖旎,田园秀色,一览无遗,诗情画意的乡村美景随处可见。田园美景总有小桥流水、村舍炊烟、清晓水声、河流阡陌、农夫牧童等场景。潮田河河水清澈,芦苇葱郁,一群鸭子自由、快乐地游弋,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而此时的意境则是“无诗不能成画、无画不能为诗”,如诗如画,画中有诗,诗里藏画,意蕴悠远!






       话说,千年以来,曾有一条古老的陆运商道自湘南经、全州、兴安、灵川而来,因湘、漓两江上游的水运不畅而繁盛达500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湘桂古商道。广西地处岭南,古为百越之地,交通闭塞,秦始皇为统一岭南,下令“凿渠而通粮道”,始建灵渠沟通湘漓水系,形成湘桂间交通水路。据《灵渠文献粹编》记载:“自宋代以来,兴安灵渠商旅繁忙,‘楚米之连舶而来者,止于全州,卒不能进....渠绕兴安界,深不数尺,广丈余,六十里间置斗(陡)门,三十六,土人但谓之斗。舟入一斗(陡),则闭.....,来铜船过陡河必行,.......。在这种水运不畅的情况下,官府一方面不断维修灵渠疏通河道,另一方面则选择构筑从湘南通往桂北漓江的陆路商道,以解决灵渠水运交通的瓶颈问题。
       自宋代起,尤其是明清两代,湘桂间民间商贸日渐昌盛,而湘桂水道年久失修,水运能力显得更为有限,维持官府漕运已属不易,大量的商品货物需经由陆路转运,大圩古镇码头是兴安以南除桂林码头外,通往桂江、西江和珠江进入广西腹地、粵西和广州最好的天然码头。因而湘桂这条最近的,自湘南经全州、兴安,再经崔家、高尚、三月岭、熊村、大圩的陆运商道便应运而生。地方官府与商贩为此组织开辟有上千年历史的湘桂陆路古商道。构筑起从湖南经全州、灌阳、兴安,再经高尚、长岗岭、三月岭进入桂林、大圩码头最短的陆路商道。当时从湖南方向运来的物资,走水路要一个月,而通过马帮运输走这条陆路,只需三至六天。三月岭、长岗岭地处古商道最艰难一段。
       当年太平军围攻桂林不克,就是从漓江东岸绕尧山西麓沿古道出灵田,经长岗捷径直扑兴安,而后沿湘江、长江顺流而下去占领南京。据《灵川县志》 记载:“三月岭高数百丈,磅礴迥互,经路陡曲,横障区南北,为兴、灵、临三县要道,舆马难行,非三憩不能上。敢与云巴媲美”。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鼎盛期达500年之久的千年水陆古商道,到20世纪30年代桂黄公路、湘桂铁路相继开通后渐被人所遗忘。






        而据《灵川县志》记载,在唐武德四年(621年)置福禄县将治所设于此,可见其为通衢之地。宋代,已成墟市,名芦田市,明设巡检司,清设桂林府同知官署。隋唐时期,朝廷对岭南的开发以及文化传播日益强化,南北交流日趋频繁,促进了社会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当时,由湖南进入广西北部的古驿道分别是全州、灌阳、恭城三条主线,其中一条主线是从湖南永明县(今名江永县)过龙虎关进入平乐府恭城县,绕进灌阳崇顺堡(今观音阁乡、洞井乡)再穿越崎岖险峻的海洋山,溯牛溪河(潮田河)过驿岭至大墟镇,然后走水路、陆路皆可入省城桂林,途中经过东漓村,往来客商常在此憩息。历史上,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以前,全州、灌阳均隶属湖南永州府,大圩东漓古村至湖南界翻过海洋山即可到达,距离不过百里。
       早在唐代,来自山东青州益都的李氏、秦氏已经成为当地的大族,他们与熊、张、周、莫、廖、黄、袁等族群在湘桂古道沿线聚族而居并逐步形成村落。宋末元初,有李氏一支,其先以经商致富,树大分枝,由大墟溯金带江而上至东漓村,始迁祖见一群牛在江畔悠闲自得的食草,两岸水草丰茂,田土肥沃,交通便利,遂卜居于此。明清时期,古商道贸易繁盛,陆续有秦、黄、张、熊、周、袁等姓氏迁入,他们或开伙铺、酒馆、杂货店,或烧酒、磨豆腐,各自为业,逐步形成村墟,景象繁荣。明永乐四年(1406年),内阁首辅、大学士解缙被贬任广西布政司参议路过大墟,正值墟日,见墟市商贾辐辏,廛布星罗,人声鼎沸,即兴写下了:

           大墟江上芦田市,
           百尺深潭万竹围。
           柳店积薪晨爨后,
           僮人荷叶裹盐归。






       其实,秦以前,桂林还是蛮荒之地,岭南通往北方的道路主要是临贺古道,由于灵渠的开通,促进了桂北地区的开发,交通网络逐渐偏移湘漓两河流域。至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立始安县,南朝设桂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始安郡置临桂、灵川、兴安县。
       开元四年(716年),(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张九龄回到家乡广东曲江闲居,开辟了大庾岭古道,使岭南通往中原的交通更加便捷。开元十八年(730年),张九龄出任桂州(今桂林)都督兼岭南道按察选补使,任职期间顺漓江南下视察留有《巡按自漓水南行》诗,他在诗中写道:“奇峰岌前转,茂树隈中积。猿鸟声自呼,风泉气相激。”可见他对桂林秀美山川的热爱。
       他当时所见到的奇峰,包括漓江东部一带,可以猜想,他一定会上岸走过这条古道,是否这条湘桂古道与他执政时进一步开发有关,尚待考证。但有史料证实,唐宋以来,广东曲江张氏移居桂林聚族而居的村落不少,其中临桂东乡的张氏最为集中,居住历史悠久。
       如今,在这条古道上还保存有最早记录这些姓氏村落的摩崖石刻,即南宋绍兴二十二年《重修豪渚阚碧桥记》。阚碧桥,距离东漓村约15公里,位于湘桂古道从灌阳翻越海洋山的梯岭脚下,横跨潮田河,此处水流湍急,峭碧万仞,十分险峻。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乡民秦度发起募捐修建,七年间,两度遭到洪水冲垮,绍兴二十年(1150年),秦度“再化众信出力,约用百缗,百废兴工,錾高三尺,择良材重新架造,置栏楯枸连,登者如履平地。”桂林西山观音禅院真如大师、证果寺化首普觉、圆聪大師以及附近的隆兴观、富龙寺、证果寺、兴陂寺(在今东漓村旁)均参与捐资,有500余名乡民乐捐银米,涉及17个村落13个姓氏家族,可谓工程之浩大,……。
       而1994年,因修漓江补水工程思安江水库,该古道桥亭遗址被新公路掩盖,但摩崖石刻基本保存完好,成为漓江东部湘桂古道的重要实物佐证之一。除此之外,在这条古道上还有太平村圣岩寺元至正元年(1341年)桂贤坊信士莫氏六娘施银的摩崖石刻及遗址、梯岭古道乾隆五十七年修路碑记、香花岭古道、清代秦昌纶百岁坊、千年古樟、阳安、东漓古道路亭等历史遗迹,游人常至此怀古凭吊。






       原归正传,周六闲来无事,便与好友(一位爱美的小姐姐)决定到东漓古村航拍摄影。早上的天气,细雨绵绵,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一直到中午,才停下来。此时的天空并没有晴朗,反而是乌云密布,似乎还有大雨。而我们放飞的心,早已顾不得许多,只想去一探究竟。简单沟通,两人便驱车前往,从桂林城导航出发,途经大圩古镇,直达东漓古村景区。
       在景区停车场下车,小姐姐换好准备的特色服装,便开始从古村检票口游览园区。一跨进景区,进入眼帘的便是古村古香古色的风貌,青一色的古村景象,给人一种时空穿越的错觉。
       有道是“东漓一日,浮生如梦”。据说,在东漓古村不同时间的体验,就如同亲历四季。春季漓村烟雨、夏日激情亲水、秋天农耕收获、冬日传统节庆。在景区体验生活,畅然一聚,有桥亭百家宴、年猪宴,幡然领悟,这不正是中国人的传统生活嘛。岁月轮转,水车也日夜不停转,为村民输送着清澈甘甜的泉水。随着水车转去的是岁月,而转不去的,是那悠悠的乡愁。







1669

主题

1万

回帖

19万

积分

2022年度摄影达人2022年度旅游达人2022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摄影达人2021年度旅游达人2021年度活跃网友2020年度旅游达人2020年度爆料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0 21:52:36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往前走,桂北古村落映入眼帘,小青瓦,坡屋顶,一栋栋小别院依山傍水而建,错落有致,与青山绿水相融,美不胜收。据说,灵渠的开凿和湘桂走廊的繁荣,将中原文化带入桂林,古民居便吸纳了中原和闽越文化的精髓,其艺术价值在中国民居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东漓古村的砖、瓦、窗从桂北各古村中收回而建,每一栋建筑都可溯源,都饱含故事。在这里,还成立了“桂林古村文化研究会”,专家学者在此研究论证桂北古村落与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的关系及表现形式,共承古风,共解乡愁。





1669

主题

1万

回帖

19万

积分

2022年度摄影达人2022年度旅游达人2022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摄影达人2021年度旅游达人2021年度活跃网友2020年度旅游达人2020年度爆料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0 21:53:51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桂北古民居融汇了徽赣建筑和桂北汉族民居建筑的特点。这里囊括了桂北所有古建的精华和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建筑,每一栋建筑皆能从桂北各古村里找到原形,如阳朔留公村得月楼、全州虹饮桥、兴安秦家大院,以及灵川、临桂、灌阳等桂林十二县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在东漓古村,古韵悠然,充满了时光的灰度,传统的气息,建筑装饰工艺美轮美奂。不仅有精美的石雕、精致木雕、古老的砖雕,还有一种当今鲜为人知的独特建筑工艺——灰塑。我国的建筑艺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中灰塑渊源其甚早,以明清两代最为盛行,尤以祠堂、寺庙和豪门大宅用得最多。装饰的位置主要位于屋顶、门窗、梁架、山墙等地方。
       灰塑古称灰批,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灰塑是运用贝灰、纸筋灰为主要原材料,混以河沙、麻皮以及稻草,通过反复漂洗、过滤、沉淀而成,有些再以铁枝作为造型的支撑物,以塑造立体的造型,且在现场制作。  灰塑工艺精细,立体感强、色彩丰富;题材广泛,通俗易懂,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花鸟、虫鱼、瑞兽、山水及书法等,造型雄伟独特。
       在桂北古建筑群中许多村落,具有很多历史深远的古民居建筑,如兴安水源头村秦家大院、灵川江头村、全州沛田村等。这里的建筑内容丰富,既有普通民居和小地主阶级住宅,又有宗祠和官绅建筑。集中反映了明至近现代时期建筑历史文化中的经典营造法式和精湛的建造技艺,是我国建筑历史文化中的精品。
       据说,东漓古村民宿利用村落中青砖瓦房的桂北民居改造成一间间独具特色的客房。呈现出外在古朴,内在现代,室外屋内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让游客在现代和古朴中穿越,留下难忘而美好的回忆。





1669

主题

1万

回帖

19万

积分

2022年度摄影达人2022年度旅游达人2022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摄影达人2021年度旅游达人2021年度活跃网友2020年度旅游达人2020年度爆料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0 21:54:42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入古村纵深,就像是穿越到古村的古人,可以体验村里的生活礼制与桂北婚俗文化。据说,游客在导游的引领下,披挂大红花,扮演新郎以秤杆揭开新娘盖头,掀盖头动作分为三下,“一看嘴、二看眉、三看全”,“新郎”按导游发出的口令一下一下地揭开红盖头,美丽的“新娘子”在微笑,围观的众人在欢笑,“新郎”在傻笑,那一刻的场景,会变成游人记忆里最快乐的欢笑……。







1669

主题

1万

回帖

19万

积分

2022年度摄影达人2022年度旅游达人2022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摄影达人2021年度旅游达人2021年度活跃网友2020年度旅游达人2020年度爆料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0 21:56:16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过古村的巷子,走在青石板路上,仿佛是踩着古人的足迹,而每一块镶嵌在墙上的青砖,像是一段历史记忆,仿佛在诉说那些年的沧桑故事。用手轻轻触摸,在手指上留下细小的粉尘,那种凸凹不平的感觉,就像是在与古人对话。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记忆还在,总有一种声音在耳际萦绕。
       我们边走边拍,来到古村最宽敞的街巷,这里有各种铺子,应有尽有,可以感受民间各种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比如:叮叮当当的打铁铺里,老师傅在拉风箱烧铁块,抡锤锻打,打成了门环锁扣、菜刀农具;酒坊里飘出沁人心脾的酒香。来自酿酒世家的老师傅,遵循祖辈秘方,用漓江深井水酿造出香纯土酒;桂布在唐朝是贡品,如今出口国外。世家纺织的老师傅,在坑洞里手脚麻利地织桂布……,现代文明的冲击使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濒临绝境,幸运的是,从事飞锤榨油、打铁、古法酿酒、烧龙窑、织桂布、竹编的老手艺人有了新的舞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村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1669

主题

1万

回帖

19万

积分

2022年度摄影达人2022年度旅游达人2022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摄影达人2021年度旅游达人2021年度活跃网友2020年度旅游达人2020年度爆料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0 21:56:52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铁器冶炼是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进化的标志,老话说“世间有三般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是最苦的行业。打铁很苦,所以也被称为男人的事业。
       铁是古代就已知的重金属之一,我国是发现和掌握炼铁技术最早的国家。在以前,打铁铺是非常普遍的。每个村落都会有至少一个打铁铺,因为那时的人们大都从事农、牧、渔,像耕种所需的农具、船上的铁钉铁梢、马蹄铁等之类的用具都需要铁匠师傅的打造。每每铁匠打铁时,村子里就会响起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和呼呼的拉风箱声,伴着船来船往,非常热闹红火。后来工业的发展使得村里的铁铺越来越少,甚至消失,打铁这项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渐渐没落了。打铁是个力气活,没有力气不能打,没有吃苦精神不能打。
       以前在打铁铺都是只有男的打铁师傅。当然现在也大多这样,所以说打铁是一项男人的事业。拉风箱、烧红铁、抡铁锤打铁都是体力活。拉风箱太慢就影响火候,这样就不易烧红铁块;拉风箱太快,则铁块容易被吹冷,虽然铁块是红的,但是温度不一定够,所以拉风箱要掌握一定的度。
       一件铁器打成,需要上千次的敲打,铁块不断的烧红捶打,火花四溅。匠人通过经验敲打铁块将铁块打造想要的样子。打铁这项工艺原始但实用,看似简单却也不易。东漓古村成立打铁铺,让非遗经典,辉煌再现。让游客与铁匠人们一起挥起铁锤打铁,叮叮当当中了解打铁这项传统技艺,感受打铁所带了的魅力。



1669

主题

1万

回帖

19万

积分

2022年度摄影达人2022年度旅游达人2022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摄影达人2021年度旅游达人2021年度活跃网友2020年度旅游达人2020年度爆料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0 21:57:32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竹编工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2008年,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桂林山水甲天下,无水无竹不成韵。漓江边竹林遍布,村民们就地取材,用竹子编织各种粗细,大小不一的竹编用具和工艺品。竹编工艺使用的竹材需要经过严格挑选,竹龄选择决定了竹子的柔韧性,所以一般选用老竹子。
        经过破竹、去节、分层等工序,全是手工操作。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 竹编在制作过程中全凭一双巧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然而,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冲击,竹编技艺后继乏人。
       在东漓古村,目前竹编主要靠45岁以上的一批艺人支撑着,年轻人当中几乎没人肯学,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这一传统技艺将面临失传。所以对竹编进行保护,已刻不容缓。来自灵川大境的老手艺人蒋年和,继续编织桂北的传统竹制品。桂林最常见的竹器有吊吊箩、肉篮、酒壶篮、谷箩筐、鸡笼、鱼篓、茶叶篓、油茶漏勺、筷子筒等,都是日常生活所需。传统手艺既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让更多人了解这项工艺,参与到传承传播中来。在古村竹子除了编织,更可以制作竹制品。



1669

主题

1万

回帖

19万

积分

2022年度摄影达人2022年度旅游达人2022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摄影达人2021年度旅游达人2021年度活跃网友2020年度旅游达人2020年度爆料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0 21:58:17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东漓古村研学基地位于景区内,是一个集非遗文化展示、古民居建筑艺术、农耕文化体验、户外拓展体验等综合性研学基地。基地先后荣获了桂林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桂林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多项殊荣。并已申报了自治区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达成研学目标,也让学生有亲身的体验,而不是一味传教式的说教方法,让学生、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做中悟,在开心的氛围中加深这一次的印象。研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榫卯古建筑课程、扎染课程、传统工艺体验、体会传统文化。



1669

主题

1万

回帖

19万

积分

2022年度摄影达人2022年度旅游达人2022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摄影达人2021年度旅游达人2021年度活跃网友2020年度旅游达人2020年度爆料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0 21:59:26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往前,我们来到一座阁楼前面,原来是“得月楼”,只见它威武立于江岸,有如门神,又如镇江之宝,很有仪式感,站在“得月楼”想到的是多情的刘三姐在等着阿牛哥把家回。得月楼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有东漓第一古楼之称。阁楼共有三层,一层为青砖砌的大拱门,宽约三米,高近四米,下铺大青石,门额上题有“得月楼”三字,笔力遒劲。二层砌成花格窗,四角飞檐。顶层为凉亭式结构,四角重檐,四周有围栏。侧楼有两层,第二层长廊倚江,可远眺漓江风景。据说以前这里是戏台,逢年过节村民们常来此看桂剧、彩调。
       在没有即时通信设备的古代,一旦发生火情,如何及时发现火情和组织村民救火尤为关键。得月楼就是古村落负责火灾报警和消防调度的重要实施,它是整个村落的最高建筑,登高远望,村落农田尽收眼底。楼上值守人员一旦发现火情,可以利用楼上的大鼓通知村民,并利用旗子指引村民到达起火位置参与灭火工作。




1669

主题

1万

回帖

19万

积分

2022年度摄影达人2022年度旅游达人2022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摄影达人2021年度旅游达人2021年度活跃网友2020年度旅游达人2020年度爆料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0 22:00:40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而离得月楼最近的就是“水龙会”,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不知所以,但他们却是古村落内最早的消防组织。水龙会位于整个村落的闹市中部,外表看起来平平无奇,实则大有文章。水龙会里供奉着火神祝融,村民希望让火神享受香火供奉,不要发怒而生火。而门口的水波纹铺地和水字窗上的水草纹装饰,是希望把火神包围在水中,让他不能生火。
        在水龙会的门头上方有六道白色的横线,这是一个卦象,上面三横是北方坎水,下面三横是南方离火,这个卦象叫做“水火既济卦”,寓意水势“压到”火势,救火成功。门口两侧一幅对联,“事有备而无患,门虽设而常关”则代表着古人们对消防工作的认识和无火无灾的美好期望。而在对联的右侧,一块“火烛小心”的木牌造型尤为奇特。木牌上的火字是倒着写的。倒着写有两层寓意:一是寓意是希望火灾“倒台”,不要发生火灾;二是故意倒着写吸引过路村民的好奇,引发疑问,在思考中便也加深了对“火烛小心”印象,这也算的上是古人在消防宣传上展现的小智慧了。
       水龙会始建于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由村内乡绅大户出资,村内青壮年出力组成。每当村内发生火灾,得月楼上击鼓警报,这些水龙会的成员都要自发的赶来救火。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日,则是水龙会的重大节日,这一日被称为“分龙日”,这天村中所有村民会齐聚水龙会前开展“演龙大会”,祭拜火神祈求保佑一年平安,同时检修救火装备“水柜”并试水,说起来,这也能算做历史上最早的“消防演练”了。








1669

主题

1万

回帖

19万

积分

2022年度摄影达人2022年度旅游达人2022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摄影达人2021年度旅游达人2021年度活跃网友2020年度旅游达人2020年度爆料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0 22:02:04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离开得月楼,顺着河边走,走右边街巷,可以闲逛一下古村的古戏台、李氏宗祠、东漓书院等有特色古建筑。宗祠庄肃威严,台柱下活灵活现的灵兽,古戏台青石雕刻的“礼义廉耻”,入木三分,戏台旁的刀枪剑戟,仿佛十八般武艺应有尽有,这无不彰显古代礼制与人文的厚重历史。








1669

主题

1万

回帖

19万

积分

2022年度摄影达人2022年度旅游达人2022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摄影达人2021年度旅游达人2021年度活跃网友2020年度旅游达人2020年度爆料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0 22:03:43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漓水江边又见风雨桥,很美!风雨廊桥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在多民族的桂北山区,廊桥应该是对山歌,情人幽会交换情物的好地方吧,廊桥衬映着这山水美景,如诗如画,想象有位天仙妹妹身着瑶族服装,打着一把江南油布伞,或轻摇一把蕉叶团扇,轻歌漫步廊桥上,这画面怎能让我不爱江南了。





1669

主题

1万

回帖

19万

积分

2022年度摄影达人2022年度旅游达人2022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摄影达人2021年度旅游达人2021年度活跃网友2020年度旅游达人2020年度爆料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0 22:05:11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漫步河边的风雨桥,便可到达黄龙庙。整座庙立于河边,虽冷清,却威严。也许方便人们祭祀,风调雨顺,出船打渔等等,诸如此类。
       初到这里,恍惚间有回到田园牧歌的感觉。踏着青石板路,云雾缭绕间,忽远忽近的打铁声、榨油声、织布声传来,沿着清澈见底的潮田河漫步前行,古桥下,江中央,一叶渔舟,一个人,如若不是船桨划动,河水荡漾,你会感觉整个世界都是静止的。这里,像一幅山水画,又似在倾诉着一个故事,令人恍惚置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中。







1669

主题

1万

回帖

19万

积分

2022年度摄影达人2022年度旅游达人2022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摄影达人2021年度旅游达人2021年度活跃网友2020年度旅游达人2020年度爆料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0 22:06:33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朝前走,便是碾坊、染布坊、制陶坊、榨油坊等。其实,古民居、布坊、水车、油榨、酿酒、烧陶、石碾在过去的岁月里无一件不在一点一滴的改变人们的生活,从我们的父辈一直往上溯源,一代代传承至今的伟大智慧,人类最文明的文化遗产,若是每一个村庄都保留一个传弘的物件或者民俗工艺,诸如农耕、游牧、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建筑、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许多濒临绝迹的老工艺都保留下来,这是对桂林传统民间艺术的救助,一种对古文化的救赎。保护,传承和利用是“造物”之正道。“虽为人作,宛自天开”,古村成就了一幅又一幅浓郁而又色彩斑斓的桂北民俗风情图画。





1669

主题

1万

回帖

19万

积分

2022年度摄影达人2022年度旅游达人2022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摄影达人2021年度旅游达人2021年度活跃网友2020年度旅游达人2020年度爆料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0 22:08:19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乡村的石头会唱歌,最让人感受到丰足、愉悦、歌唱的当然是石碾了,又见石碾我是那样的兴奋!在去过的很多村子里都有大大的石碾,过去石碾在农村是最常用的生产工具了,那时候,村里的石碾会一年到头“吱咛、吱咛”的唱着,会唱歌的石碾里有很多的故事,是农村最美的生活旋律。
       碾坊建有水磨、水砻、水碾、水碓冲,是一种用石头和木材等制作的使谷物等破碎或去皮用的工具。由碾台(亦叫碾盘)、碾砣(亦叫碾磙子)、碾框、碾管前、碾棍(或碾棍孔)等组成,我见过用人力和牛驴推转的石碾。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个村落,碾坊是必不可少的,通常粮食以谷物的形态储备以保长久,食之前必须经过脱壳,碾压、冲碓,古村将再现这种原始的机械物理,建有水磨、水砻、水碾、水碓冲,以还原桂林乡村的生活原貌。
       据明代万历年间由王圻、王思义父子编写的《三才图会》记载:水磨,凡欲置此磨必当选择用水地所,先尽并岸擗水激转或别引沟渠掘地栈木,上置磨,以轴转磨,中下徹,栈底就作卧轮以水激之,磨随轮转,比之陆磨功力数倍,此卧轮磨也。又有引水置闸,甃为峻槽,槽上两旁植木架以承水激轮轴,轴要别作竖轮,用擎在上卧轮,一磨其轴末,一轮傍拨周围木齿,一磨既引水注槽,激动水轮则上傍二磨随轮倶转,此木机巧,异大胜独磨,此立轮连二磨也。
       水砻,水转砻也。砻制上同,但下置轮轴以水激之,一如水磨,日夜所破谷数可倍人畜之力,水利中未有此制,今特造立,庶临流之家,以凭倣用,可为永利。
       水碾,水轮转碾也。后魏书崔亮教民为碾,奏于张方,桥东堰谷水造水碾数十区,岂水碾之制?自此始欤。其碾制上同,但下作卧轮或立轮如水磨之法,轮轴上端穿其碢斡,水激则碢随轮转,循槽轹谷疾若风雨,日舂谷米比于陆碾功利过倍。






1669

主题

1万

回帖

19万

积分

2022年度摄影达人2022年度旅游达人2022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摄影达人2021年度旅游达人2021年度活跃网友2020年度旅游达人2020年度爆料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0 22:09:01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榨油坊里,濒临失传的的“盘碾锤榨”工艺,祖传四代的榨油秘诀,老师傅带你飞锤榨山茶油。而油榨机是用百年老樟树制作的,槽尖与枋用桂林特有的椎木代替,坚硬耐用,蒸炒熟透的茶子在油榨的挤压下流出清澈的油脂,芳香四溢,金黄透亮。古法榨油最早来自元代的《东鲁王氏农书》,而《天工开物》里所载榨油的画,呈现出古法榨油细节。现代机械普及后,古法榨油手工压榨技艺逐渐被人遗忘。
       古村将这项“盘碾锤撞”的榨油工艺已悄然恢复了起来。在榨油坊里,据说,一位叫熊师傅的70多高龄老人一直坚持用传统方法榨油,老人能轻松的抡起100多斤的大木槌,在数米开外,准确无误的击中锲子,当当震耳的飞锤之声,展示飞锤榨油的绝技。
       土法榨油,是桂林山区县常见的传统榨油方法,《天工开物》法具:“凡榨木,巨者围必合抱,而中空之。其木樟为上,檀与杞次之。此三木者,脉理循环结长,非有纵直纹。故竭力挥椎,实尖其中,而两头无璺拆之患,他木有纵纹者不可为也。”桂林是樟树的原产地之一,樟木来源丰富,是制作油榨工具的上好材料。榨油要讲究技巧,在椎锤撞击槽尖是要稳、准、狠,力度的把握是出油率的关键。





1669

主题

1万

回帖

19万

积分

2022年度摄影达人2022年度旅游达人2022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摄影达人2021年度旅游达人2021年度活跃网友2020年度旅游达人2020年度爆料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0 22:09:39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食就需要器,那就得说说陶瓷,那陶瓷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人类早在一万年前就发明了陶器,恰好我们桂林就有一万年前的制陶遗址——甄皮岩遗址。 它是桂林历史文化的发祥地,现代华南及东南亚人古老祖先的居住地和人类伟大发“陶器”的起源地,也是桂林具有世界性学术影响的文化遗产。桂林制陶历史最辉煌的时期在于唐宋时期,著名窑口主要有桂州窑,永福窑,严官窑等。有关于桂林陶瓷的美好,更有千年窑火的柴窑。
       在电与气的科技时代里,人们渐渐的地将它遗忘了。对历史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就是让它“活着”,而不是封存起来。例如要保护龙窑,就必须烧下去。为了留住桂林传承千年的制陶手艺,古村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修建了一个20多米长的龙窑。来自灌阳制陶世家的老手艺人和90后年轻人带着梦想和情怀,扎根古村陶坊。每天炼泥、拉坯、修坯、上釉……。市场上我们看到的陶瓷光泽鲜艳,大小一致。细腻而光滑。价格又很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工业化。一切依靠模具,机器,电窑,低成本。
       而用龙窑烧制陶器,正是一种“泥与火结合的艺术”。通过高温成型,形成独特的窑变与落灰,陶器五彩斑斓,每一款都具有唯一的特征,形成龙窑独特的魅力。做陶烧窑工艺复杂又繁琐,只有热爱陶艺,又能吃苦耐劳的人才能做好这门手艺。正是有了新老匠人的坚守,桂林的陶,才能作为“活”的文化遗产,继续延续下去。
       据说,陶坊还有体验区,游客可以体验拉坯和捏陶。学陶艺是手、眼、脑协调互动的过程,儿童的智力发展起源于动作,而学陶艺的过程不仅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感知力、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艺术修养。选一个周末,来古村学习捏泥拉坯,体验陶艺的魅力,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1669

主题

1万

回帖

19万

积分

2022年度摄影达人2022年度旅游达人2022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摄影达人2021年度旅游达人2021年度活跃网友2020年度旅游达人2020年度爆料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0 22:10:32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因水而灵,人得水而活。江山惹得游人醉,印入肝肠都是诗。美食往往是青山绿水蕴育的结果。一方水土,出一方物产,东漓古村一直遵循着“不时不食”的传统农耕理念,就地获取当季新鲜食材,经验老道的老饕(tao)做出的乡土风物,那是道不尽的美味。
       逛完大大小小的店铺,可以去体验下农桑。村边的潮田河在静静地流淌,村口的大水车日夜不停地运转,农家小院里瓜果累累,小鸡们在村边觅食,土鸭子在小河里畅游,土狗在门口旁若无人地打着盹,……。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可以观看或参与水牛耙田、农田抛秧、护理收割、家畜喂食等活动,充分体验农村劳作的艰辛和乐趣,这是城里无法比拟的游乐园活动。也可以到河边树下荡秋千坐翘翘板,或到河里捕鱼捞虾、游泳嬉戏。
       走过宽大结实木铁混合建造的村口大桥,香味扑鼻的正宗桂北小吃立马挑逗你的味蕾:油炸漓江鱼、漓江虾、南瓜饼、艾叶粑,……,香喷喷、酥爽爽的美味小吃让人回味无穷,渴了,来一杯现磨的石磨豆浆或上一杯漓江深井水酿造的土酒,甚好!




1354

主题

8880

回帖

9万

积分

2022年度流量担当2021年度流量担当

发表于 2022-12-20 22:58:08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用心

1669

主题

1万

回帖

19万

积分

2022年度摄影达人2022年度旅游达人2022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摄影达人2021年度旅游达人2021年度活跃网友2020年度旅游达人2020年度爆料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1 18:15:31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学友哥分享认可,我也只是去走了一下,觉得还是把东西写完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小黑屋|网站客服|法律声明|论坛APP| 桂林生活网

桂林生活网(Guilinlife.com)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 桂B2-2004000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桂林人论坛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