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1988》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听说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即使到了妈妈的年纪,妈妈依旧是妈妈的守护神。 2023年12月,我们一家三口搬到新房子自己过日子了,终于有自己的小家了,父母也很为我们高兴。但那会的我还不会做菜,母亲很担心我们的生活,更担心会饿着宝宝,恨不得把家里的菜都拿给我们吃。 2024年我们是在新家过年的,有次在跟母亲视频聊天时说起可可老公很怀念桂林米粉和叉烧,后来有天母亲跟我说她给我们做了好多叉烧,还有腊肠,不知道怎么给我们,因为他们不会搞快递。我想了下,说我在杭州可以手机顺丰下单,上门收件时他们把东西拿给快递员就行,我这边到付。 他们就试了下,没想到第二天就到杭州了,对这个速度很惊讶,说现在真是交通方便啊,相隔千里也能寄生鲜了,说每年都要给我们寄。一转眼到了2025年,我们是回娘家过年的。回桂林过年除了团圆,就是为了想念很久的桂林米粉和油茶,太好吃了吧,永远吃不腻啊。 今年外公外婆早就数着日子等着我们带娃回去了,悠宝这个小可爱,在外婆家嘴巴可甜了,每天缠着外婆叫着外婆,喜欢去厨房拿馒头吃。今年除夕,可爱悠变成拜年悠啦,拜年的样子真的太有趣了! 老公呢,每次跟我回桂林都很兴奋,因为可以吃到桂林米粉了,他现在真的超爱吃桂林米粉的,每天早餐都要吃,尤其喜欢吃叉烧。从来不觉得相隔千里远,来回奔波累,也喜欢跟我那些亲戚待在一块。因为他说我的家人就是他的家人啊,他特别感谢我能为爱远嫁,所以也希望我跟娘家人能有多点见面的机会。
过年时,他喜欢我娘家那边人多热闹,玩法多,他能听懂很多桂林话了。跟我在一起之前,他都是在杭州过年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感到无聊的,跟平常一样在家追剧和睡觉。在桂林过年更有年味,还可以放烟花。除夕晚上一过12点,整个广西好像大家都约定好的一样,到处都开始放烟花了,真的好美啊。 而且在娘家那边过年也不用给红包,还能收到长辈给的红包呢。我们哪怕结婚生子了,每年过年都不用给双方父母红包,因为他们不会收的,只希望我们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就行。我们同辈的孩子也不用互给红包,哪怕给也就一两百意思下。我们那从小到大红包习俗都是十几二十元这种,就图个吉利。 过完年回杭州后,母亲就惦记着给我们寄快递了。这次寄了好多东西,有两箱呢,要不是我让她少寄点,她恨不得把家里冰箱的东西都寄来,我说主要把腊肠和叉烧寄来就行。这两箱美食,一箱是要放冷冻的东西,一箱是零食。零食那箱主要是螺蛳粉,我有个表哥在柳州定居了,舅舅每年都给各家拿螺蛳粉吃。 母亲把这些螺蛳粉基本上都寄给我了,螺蛳粉也是从小吃到大的,现在虽然有包装的卖了,但比较贵,而且不知道哪种好,我没买过。这一箱里面还有一大袋香菇,姑妈给的,说这香菇特别好,给我煲汤喝,二婶还给了我一些红枣等吃的。不管何时何地,父母两边的亲戚都一如既往地关爱着我。 冷冻的那箱每样东西都被母亲用袋子一层又一层地包严实了,看着这满满一大箱,想着不知道花费了母亲多少时间和精力才做完的啊。虽然我说不用寄了,但她年前就给我准备好了,就是想让我在杭州也能吃到妈妈做的美食。再加上老公如此喜爱吃叉烧,她肯定要做的,她对这个女婿很满意,当儿子看待的。 我一样样拿出来打开放冰箱里,“腊肠”是不可少的,在我的印象中,儿时过年家里长辈都会亲自做很多腊肠,拌饭吃真的好香。现在虽然奶奶不在了,母亲也年纪大了,但只要做得动她肯定会自己做。“叉烧”呢,是因为可可想吃她才去做的,而且今年做得特别多,估计听到我之前说舍不得吃,要慢慢吃。 是的,我一般是煮面条时才放点叉烧进去,可可总说不够吃,让我多放点,我说要省着吃啊。后来视频时母亲说可可喜欢吃就让他多吃点嘛,不就是叉烧么,吃完了她再做就是了,现在寄快递如此方便。嗯,她总是叮嘱我不要欺负可可,她知道我的强势和任性,还有急性子,总担心可可受委屈。
这次母亲竟然还把“油炸牛肉”寄来了,这可是我的大爱啊。母亲的厨艺特别好,尤其擅长油炸食物,亲戚朋友街坊邻居没有不佩服的。我特别爱吃牛肉,母亲这个油炸牛肉可是独家美食啊,逢年过节时一上桌就被抢光,根本不够吃。但她也知道油炸的东西容易上火,所以总叫我们少吃点。 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母亲竟然还会做“风干牛肉”,我之前没见她做过,这次给我寄来了很多,而且比卖的好吃多了。我问她怎么做的,她说很简单啊,腌制好后把调料放好再放阳台晾晒就行。我说很想用空气炸锅试试,我爱吃风干牛肉,但卖的那种真的比较贵,不能多吃,不过老公看到了就会给我买些。 然后就是豆腐酿了,我说不用寄了,过年在家吃了很多了,但母亲还是给我寄了,还有些我在杭州不大买得到的丸子她也给我寄了。荤素搭配的酿菜是桂林的特色菜,是逢年过节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品。母亲做的酿菜也很好吃,每次回家开心的事就是可以吃到酿菜了,更开心的是我现在也会做酿菜了。 这些东西把我的冰箱塞满了,满满的都是母亲对我的爱与温暖啊。看着它们,我突然想起了很多事情,儿时的大家庭美好时光、独自来杭州求学以及在杭州结婚生子一系列的回忆,我又决定提笔记录下来。不管身处什么阶段,父母对我的爱都没变,只是方式不一样而已,亲情永远是我最大的精神财富! 只是感慨这些美食以后估计要失传了,我们这辈甚至后代估计都不懂怎么做的或者懒得去做。叉烧和油炸牛肉都得需要油炸功夫特别好才行,我现在虽然也会油炸东西了,但这两样我还不敢油炸,本身就对油炸食物比较恐惧的。 如今父母都已年过七十,我们只希望他们能身体健康,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让我每年过年能有娘家可回,能再吃到母亲做的美食,再跟母亲聊聊家常撒撒娇。又想起了那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这些美食是妈妈对家人的亲情之爱,再好的山珍海味都比不上妈妈做的一道道家常菜,吃妈妈做的菜,是“家的味道”。我的妈妈厨艺很好,我的好食欲大概就是从小慢慢形成的。老妈在我心里就是个全能的人,学习好、厨艺优、勤劳大方、字写得漂亮、多才多艺,在外是个能干敬业的教师,在家就是贤妻良母。 她在家的时候,除了批改下作业,看看书和连续剧,主要的时间都是花在了厨房里,那里是她大展身手的地盘。她是厨房超人,会像魔术师一样,一会就给我们变出各种美味佳肴。妈妈在家的任务就是要每天做好吃的给我们吃,让我们吃得开心吃得放心。她注重食材的来源和做法,也很看重一日三餐。 如今我已奔四,曾经对于岁数毫无感觉,如今却也平添了几分敬畏。年长一岁父母便年迈一岁,意味着身上的责任也增加了一分。 很怀念大家都还住在老房子里的时候,人多热闹,过年特别有氛围。年前几天,大人们就忙着准备年货,我们小孩子就帮着打扫卫生、贴对联,从一楼贴到三楼。还得全家出动,连夜赶工生产饮料,因为工人们都放假了。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为了快乐忙活其实是一件挺幸福的事情。 父亲跟二叔一起经营着家里的厂,最开始是做饼干,后来主要做饮料了。过年是最忙的,要货的人很多,我们要多准备些存货,还要留一部分自己过年喝,最喜欢喝父亲做的饮料了,我们从小最不缺的就是饮料。除夕那餐是最丰盛的,基本都是母亲做主厨,其他人做帮手。特佩服她,一人可以做完这么多菜。 蛮辛苦的,要做一大家子十几口人的量。每年的年夜饭或平时聚餐,都得差不多用完三层楼的厨房,因为菜太多。现在大家生活水平都慢慢好起来了,很多家庭都是选择去外面酒店吃年夜饭,省事。但我们家过年期间都是在家自己做着吃,虽然累点,可好吃又卫生,重要的是有这个氛围。 在年轻一辈眼中,年夜餐桌上那些鸡鸭鱼肉不过是平常吃得有些腻味的普通食物,但是在长辈们的心中却包含着对家人最美好的祝福。亲手炮制一桌盛宴,以美食的名义迎接团圆、欢庆祈福,这样的仪式感,神圣不可侵犯。
我出生那年母亲34岁,听说她很高兴,终于有了个贴心小棉袄。哥哥出生后,她等了7年,才等到了我的到来,对我特别宠爱,也花了很多心思培养我,总让我独立思考,尽量自己去解决问题。她给我拍了很多童年照,用照片来记录我的点滴成长。她还说有女儿真好,可以给我打扮,扎各种发型,穿漂亮的裙子。 90年代那会她的工资也没有很多,要买雀巢奶粉给我喝,还要花钱去外面请阿婆带我。因为奶奶说每家她只会帮带1个孩子,我哥出生时奶奶正在带堂姐,就出钱请人带我哥。我出生后,妈妈就自己出钱请人带我,1岁半以后就把我送托儿所了。爸爸经营家里的厂,时间自由些,我上学后大都是他接送我的。 妈妈是我各方面的启蒙老师,我后面学的一切和树立的价值观,都是她给我打下的基础。在我会说话会走路后,她就在家教我读汉字、学算术。4岁就教我认识音谱,教我弹琴和画画。6岁送我到校体操队,10岁让我进校篮球队,就是为了让我锻炼身体,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感谢能与篮球相遇! 她是小学老师,很重视教育,家教严格。琴棋书画、体操篮球、各种课外活动和竞赛都鼓励我学习和参加。注重我的胆量和谈吐培养,每年给我提供大量书籍和文房四宝,教我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学会管理时间。我小学的时候,晚上背诗词,白天看中国四大名著简体版和连环画版,不懂的地方就问爸妈。 妈妈总告诉我,要记得所有对我好的人,长大后要尽我所能去回报,是她教会了我怎么去爱、去感恩、去善待他人。 我是家里最小的,一直被家人保护着,没吃过什么苦没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我也很乖巧,学习好特长多,篮球也打得好,家人也一直以我为傲。家人对我的期望就是大学毕业考公务员,早点结婚生子,稳定过一生。小城市的老一辈人觉得除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其他工作都不算是工作。 哥哥姐姐们都在父母身边,都在国家单位工作,只有我混得最差。想起当年的我不顾家人反对,坚持要去千里之外的杭州读书。离家读书之后,我跟父母的相处越来越少。但每次给我打钱的是他们,去火车站接我的是他们,送我上车的也是他们。每次离家,看着他们的背影,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内心的千言万语。
在我单身的那些年里,不是没有过争吵,我也有脾气上来的时候。别人曾开玩笑地说,我有时是一只温顺的小猫,有时是一只野兽。虽然是只野兽,但他们不知道每次吵过架,我心里有多后悔和难过。 《灿烂人生》里,女儿和父亲大吵一架后,说“我太爱你了,我不会真的跟你闹翻。”这一句话让我心动很久,人世间戏剧和悲剧分叉的秘密,大概就是这一点点的笃定。无论我怎么生气,破口大骂,泪流满面,离家出走,最后一定会回来,怎么舍得真的跟你闹翻呢? 看过一个女孩在打电话说:妈妈,包饺子要放酵母吗?那一刻,我忽然特别想老妈。在外碰到难题,一定会首先想到她。通讯录这么多号码,但是很自觉地就拨到了妈妈的号码。拨出去,就拨向了琐碎的生活,安稳的幸福。 我不敢说自己如今变得多成熟和理智,有过多深的蜕变,可跟少女时期的我相比,我真的长大了,更懂事更坚强了。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人年幼的时候常常依赖自己的父母,觉得他们无所不能;长大了开始瞧不起自己的父母,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老了之后才真正崇拜自己的父母,觉得老家伙才是真正的智者。 小时候的我,性格古怪,外表乖巧可人,内心却嚣张跋扈还任性自私。我很喜欢家里的氛围,很温暖,一大家子十几口人有事没事坐在一块说笑。那是我最不食人间烟火,最无忧无虑的日子。全然不知生活的真面目,当然,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会生活的。 有次看见一位父亲对小孩说,我在的时候你们吃啥有啥,我不在你们就有啥吃啥吧。后来,每当想起这句话都好想哭。年轻时的妈妈们大概都是女神吧,还没有被岁月催着变老,其实岁月一直在让她变得更强。
她会做好喝的鱼头汤,会和小贩讨价还价,会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耐心地把我和哥哥养大,包容我青春期的叛逆;她知道买哪种肉做馅儿会比较好吃,知道什么样的成长方式最适合我;知道我最喜欢吃的菜是什么,知道家里每个人需要的是什么…… 她说:等你毕业了咱去旅行。她说:我想你继续弹琴,继续画画,继续打篮球,不要停。她说:有时候你不在家我觉得好无聊。她说:我想每天都做好吃的给你吃。她说:我心疼你在外面吃苦。她说:一转眼你们兄妹都长这么大了。她说:没事,我来做吧。可是她也会说:好累。她,是我妈。我要说:我爱她。 他们会坐下来跟我谈心谈未来,然后让我自己抉择。他们一直以来都在努力着,尽力给我提供最好的生活。我的家人,都是我的英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力量。我希望自己能一直是个坚强的人,坚强、独立、有主见,有不错的处事处世能力,这样的女性一直都是我所欣赏的,也是我想成为的。 每年回家时总感觉妈妈慢慢老了,跟她出去逛街时,突然发现我几乎比她高出一个头,看到她的白头发又多了点。爸妈说有退休金,可以照顾好自己的晚年生活,就希望我在外面过得开心,平安就好。 看着妈妈,我好心酸:就是眼前这个中国大妈决定了我曾经的人生,那时她无所不在,她控制着我,那样强大,不可战胜。而现在她老了,面对一个她越来越不懂的社会,变得像个小孩子,希望得到我的呵护。 当我们不在的时候,爸妈饭桌上的菜不会超过两个,可我们一回去,他们瞬间便化身厨神,巴不得将菜市场里所有的菜都弄回家里,又是做鱼又是买鸡,满满地摆了一桌子。时间一晃而过,不知不觉我已在杭州生活了17年。有时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度过单身的那十年的,但我从未后悔来杭州。 那些年,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如果回到老家,结果是什么样?想到最后,答案都是一样的:回到老家肯定不会很差,但留在杭州,就有可能会更好。有时,会自我安慰说,我没有离开家,只是把家带去了远方。而抵达这个观点的路径,是通过妈妈的寄语一点点拨开的。
妈妈每星期会跟我微信视频聊天,在她的絮絮叨叨中,有着中国妈妈们身上共通的“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那一面。更多的则是,她身上不一样的那一面,是上一辈对下一辈人的激励和希冀。 她渴望孩子留在身边,但又不会把孩子绑架在身边。她鼓励孩子去远方,更希望她在远方能够“再长点出息”,有本事养活自己,然后立足,最后真正地安个家。她跟我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艰难的路,就得靠自己走下去,做好吃苦的准备,好好保护自己,爱惜自己。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家永远是我温暖的港湾。 如今,我终于在杭州定居了,有了爱我如生命的老公以及活泼可爱的儿子,父母终于放心了。我跟老公是2018年12月领证,2019年10月举办婚礼,2022年5月迎来爱情结晶的。感谢老公在我们二人世界的时候,带我到处吃喝玩乐! 当年的我对婚礼没有太大要求,不想太破费,只要一切顺利,大家开心就行了。我的桂林至亲大多都来杭州参加了我的婚礼,我已经很满足了。如今回想起来,真是有点不可思议。桂林亲戚共27人来杭州参加我的婚礼,在杭州玩了1个星期,都是爸妈两边的兄弟姐妹。 公婆体谅我远嫁不易,把他们的机票和吃住全包了,老公带他们去吃了好几家正宗杭帮菜,天天全程陪同他们游杭州,让他们吃好玩好,超有耐心和细心。爸妈和公婆都是知识分子,人品很好,很好相处,这也是我们的福气吧。 我妈的很多观念跟一些丈母娘不一样,她就希望我能找个好婆家,老公对我好一辈子就行了。家庭条件当然也得看,但最看重的还是人品。她说,房子有得住就行,无所谓大小和新旧。男的要有个稳定工作,有责任心和上进心,哪怕现在不能赚很多钱也没事。说只要两人感情好,一起努力,小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我结婚的时候没有要彩礼和新房,五金也没要,我对这些没兴趣,但婆婆还是给我买了戒指和金手镯。老公也没要我的嫁妆,但我爸妈还是给我存着了。家人都很放心把我交给可可老公,说我福气很好,能嫁到这样好的杭州家庭。跟公婆一起住的那些年相处融洽,事事以我为主,公公负责做菜,婆婆负责打扫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