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5319
- 魅力
- 2625
- 金币
- 27707
- 注册时间
- 2010-6-12

 
|
听楼主把万寿巷的板路娓娓道来,让我回想起孩提时常在那一带玩耍的往事。确实,临桂县政府及不少机关单位那时都在那里办公。1964年我上桂林二中后,万寿巷我们常去,留下了不少回忆。
不过楼主讲的有几个地方有待商榷:
1,开元寺舍利塔的“青碧上方”消逝了?
“开元”意为第一,即本地修建的第一座寺庙一般命名为开元寺。史载,隋文帝六十大寿时,请来数位高僧谈论佛道,后亲拟诏书,在全国遴选出三十个州建造舍利塔,并从七宝箱中取出30枚舍利子,礼佛后各自先封入金瓶再封入琉璃瓶,用熏香之泥封盖,送往三十州,依次置入舍利塔的铜函或石函中。
桂林开元寺据说是其中之一,因是青色琉璃瓶,置于舍利塔上方石函中。这是“青碧上方”成为桂林古八景之一的由来。
青碧上方与栖霞真境并称桂林古八景,是桂林历史文化的象征。唐代鉴真和尚曾在此礼拜,使该景点具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清代以后,桂林八景扩展为“古八景+续八景”,青碧上方作为古八景的组成部分,仍被列为桂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观之一。
舍利塔虽然数度重修,但依古制,重修时石函可以取出拜谒,礼拜毕务必回归原位封存。所以,“消逝”只是古八景已被更替,其名退隐于历史的天空而已,而“青碧上方”的景致仍在,不至于“消逝”吧?
2,鉴真东渡时万寿巷可能不存在
明朝九年以前,桂林南边以榕杉湖为护城河,两湖以南均为荒野。唐朝鉴真第五次东渡失败后,在桂林开元寺住了一年是史实。但,该寺庙地处城外郊野,唐朝时周边不一定有街区,其时万寿巷是否存在还很难说。因此,说鉴真大师在万寿巷住了一年,说法可能有误。
3,开元寺殆至明朝已基本不存在,并非抗战时炸毁。
明洪武二年,已更名为宁寿寺的原开元寺毁于大火。洪武八年,桂林府城向南扩张。次年,从虹桥到象鼻山新开凿了一条护城河,将原来由宁远河汇入漓江的阳江水,改道至象鼻山与漓江交汇。将之前以榕杉湖为护城河的城区扩展到南环路。这条新开挖的护城河将宁寿寺(原开元寺)遗址占据过半,前院无存,只保留后院未毁的舍利塔。所以,该寺并非毁于日寇轰炸。
4,该寺重建并非原址,更名也在明朝而不是清朝
洪武十六年,靖江王以重修宁寿寺的名义,在舍利塔南(现民主路小学处)另择新址修建了一座隶属于靖江王府的官寺。该寺没有神像佛龛,不供神佛,是靖江王一众皇家血统的家族成员去世时停灵暂厝的庙堂。所以,更名为万寿寺。也就是说,该寺重修后,已不在原址,也不是佛庙,所有权也变更为王府私有,与原宁寿寺或开元寺已经没什么关系了。说万寿寺是原宁寿寺或开元寺重建并更名,只是第一代靖江王为修建家庙的幌子。
明朝灭亡后,桂林又没有清王府,该寺成为民众停厝灵柩之用。
五十年代初,我哥我大姐二姐在民主路小学上学时,庙堂还在,只是不再允许棺木停放,但还是感觉阴森。
所以,说万寿寺是宁寿寺或开元寺更名有点牵强,楼主说是清朝更名也不准确。
以上浅见,不揣冒昧与楼主商榷,坛友之间只求真相,不分对错,更不论输赢。若有冒犯,尚希见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