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在“三线建设”的时代浪潮中,桂林第三制药厂(以下简称三药厂)应势筹建。当时,它归中央燃化部管,名叫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制药厂。1970年,三药厂下放到桂林,直接归桂林第一轻化工业局管。建厂初期主要生产四环素,为的是支援南方邻国,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1977年,国家拨款对三药厂进行扩建改造,后来成了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厂。1984年以前,靠着四环素碱、四环素盐酸、红霉素碱这三个主打产品,稳稳占据桂林制药业的重要地位。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变化,三药厂改制成为桂林集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再往后,以前的厂区变成了房地产项目,只剩职工老宿舍还留着那些旧时光的印记。走走看看,探访三药厂宿舍区,让镜头记录下的画面,慢慢讲讲这里的旧时光吧。

桂林三药厂宿舍区位于育才路98号,过去很多职工在这里安居乐业,那些年承载了他们的青春年华。

宿舍区里弥漫着年代的气息,这里不仅仅有老房子,还有老职工那些关于奋斗,梦想和成长的故事。

当年建厂初期,为了支援南方邻国,三药厂全体职工奋战一个月,克服重重困难,用自制的土设备成功试制出四环素。

在试制四环素成功之前,条件十分简陋,三药厂领导小组秉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果断拍板:不等主车间完工,立即用土法上马。

当时有人认为,现在人员少,抽去搞土法上马,会影响主车间建成,还有的认为搞四环素要求高,没有相关设备和原料不好做。

领导小组迅速召集职工,统一思想,鼓励大家集思广益,凝聚力量,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热火朝天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那是一段激情奋斗的岁月,在缺乏设备的情况下,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用老虎钳和锉刀精心加工零件,甚至用木头巧妙地制作出皮带轮等部件。

在兄弟单位的大力协助下,经过多次反复试验,他们成功制造出一台往复式摇瓶机,并迅速投入到试制生产中。

刚开始试产时,前两批培养液遭遇杂菌污染而失败,他们总结经验,改良工艺设备,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功试制出四环素。

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不仅见证了他们在建厂初期取得的重大突破,更为后续三药厂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来,三药厂生产的盐酸四环素荣获国家银质奖,红霉素碱更是三次斩获广西优质产品奖,四环素碱畅销东北,华东,中南等十多个省区。

三药厂历经了初建到发展再到改制等阶段,后因城市发展和企业战略调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厂区已不复存在,但其过往的辉煌和贡献仍值得铭记。

走走看看,这里的职工宿舍区颇有年代感,岁月和风雨磨损了它昔日的风光,但依然能感到它当年的繁华。

那时候职工们在这里安居乐业,邻居们互相帮忙,每到做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飘出饭菜香,锅铲声、招呼声响成一片,热闹得很。

回首往事,一切是那么亲切又熟悉,这里留存的岁月痕迹,仿佛让人穿越时光,回到了过去。

很多人都已经搬出去了,也有的人还住在这里,如同老房子默默守候着这里的岁月。

宿舍区的老房子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都有,历经岁月承载了很多人的青春年华。

据当地人说,这是以前三药厂的医务室,后来这里作为幼儿园的场地,现在变成了养鸡场。

岁月流转,墙上的标语仍隐约可见,过往岁月中留下了时代的深刻印记。

以前的食堂早已废弃,那些年伴随了许多人的欢声笑语,承载着他们难忘的记忆。

街坊邻居悠闲地坐在门前晒太阳,门上的墙皮有些脱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时光似乎被精心地保存下来,这家理发店内的陈设简单而经典,无不透露出怀旧的气息。

斑驳的墙面,复古的理发椅,老式的镜子以及那些岁月的痕迹,让人感觉回到了过去。

尽管时代在变,这里却像是一个宁静的港湾,默默坚守着这里的岁月。

这里的时间似乎慢了下来,让人只想静静地享受这份来自过去的温暖和安宁。

不知不觉,时光悄然流逝,这次探访早已化作记忆中最独特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