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坛酸菜”,对于生活在80,90年代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幸福快乐的记忆。
相对于,现在物资的丰富,多样性,而反观80,90年代的物资供应,当时处于改革开放正式落实澎湃期,从排队拿粮票购粮,到拿肉票购肉,到陆陆续续的放开,经历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物资的匮乏,也成就了民间大师的一个个崛起。
排排坐的民房,房间与厨房相分开的筒子楼,都属于那个时代的专属,当改革开放的浪潮不断的吹起,生活在县城的人们,也开始了变化,家里都会在房前屋后,阳台上的花盆中种上应季的蔬菜。
可是以前生活条件,家里根本买不起冰箱,应季的蔬菜,根本就吃不完,而“老坛”就变成南方地区,家里的储物空间,相当于蔬菜的冰箱。



当物资短缺的时代,万物皆可“酸”,如萝卜,白菜,姜,豆角,老菜梗,白萝卜头,芥菜头等等,凡是蔬菜,都能一一洗净,晒干,往里面放。
开胃的酸菜,也成为当时日常生活的正餐,一碗酸,一碗饭,简简单单又是一餐,如果遇上夏天的来临,一碗酸,加一大碗白粥,爽口,爽神的味道,那真的是“神仙来了,都不会让。”
而现如今,老坛在慢慢消失,老坛酸菜也在慢慢渐远,快速便捷的酸,替代了老坛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