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景拍摄•蛟潭洛图中村附近)
- 一、传说起源与地理背景
-
- 1、核心冲突:相传上古时期,东海龙王巡视人间时发现文桥盆地(今广西全州县文桥镇)地势低洼,三面环山,若东南方无屏障阻隔,洪水将肆虐成灾,危及百姓生计。
-
- 2、神力干预:为护佑苍生,龙王遂牵六匹神骏自东海而来,欲跨江布阵。然行至文桥东南方垭夷桃山口时,见此处天地灵气汇聚,若山体补缺可成天然屏障,遂施展神通将六马化作六座相连的山峰,永久镇守此地。
-
- 二、神话意象与景观呼应
-
•山形特征:六座山体自北向南蜿蜒排列,首尾相衔如骏马奔腾:
-
- •首马昂首:主峰高耸入云,山巅云雾缭绕,似马首回望东海;
-
- •次马蓄势:山势稍缓,岩层褶皱如肌肉紧绷,蓄力欲发;
-
- •中四马并驱:四座山体起伏如四马齐跃,山脊线流畅连贯,山间溪流潺潺,似马鬃随风;
-
- •尾马踏浪:末座山峰山脚入水,形如马尾拍击江面,激起层层涟漪。
-
- •空间叙事:从蛟潭、江头等村落向东眺望,六山与盆地构成“群马涉江”的立体画卷,山体间距与传说中“马队间距”暗合,江面倒影与山体轮廓相映成趣,形成“天马行空,踏浪成峰”的视觉奇观。
-
- 三、文化隐喻与精神内核
-
- 1、自然崇拜:传说将地貌特征神格化,六山成为村落守护神,村民世代在山脚设坛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山间古树被系满祈福红绸,石缝中香火常年不熄。
-
- 2、秩序象征:六山布局暗合古代“五行六合”思想,首山属金(刚健),次山属木(生机),中四山分属水火土(平衡),尾山属阳(守护),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
- 3、集体记忆:传说通过歌谣、石刻、壁画等形式代代相传,如“六马镇东南,文桥永平安”,成为凝聚村落认同的文化密码,山间古道仍存马蹄状石窝,被视为神驹遗迹。
-
四、传说演变与当代影响
-
- 1、版本差异:清末《昇乡志》记载“龙王遣六子化山”,将马匹替换为龙子,强化神话正统性;民国时期又衍生出“六马乃周穆王八骏遗种”的说法,融合历史典故。
-
- 2、文旅融合:近年当地拟开发“六马探秘”徒步路线,沿途设观景台、传说解说牌,游客可登顶主峰“马首峰”俯瞰全景,山腰“马鞍岩”洞穴被辟为传说体验馆,通过光影技术重现神骏化山场景。
-
- 3、生态警示:传说中“龙王护生灵”的情节被赋予环保内涵,村民以“护马即护家”为口号,成立护林队,严禁滥伐六山植被,山间植被覆盖率超95%,成为天然氧吧。
-
总结:六马过江传说以神话叙事解构自然地貌,将地理特征升华为文化符号,其意象体系既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又折射出村落的生存智慧。如今,这一传说已成为蛟潭古村落的文化名片,在文旅开发与生态保护中持续焕发生机。
(2025年4月于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