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方言情有独钟,也不晓得是哪个样子形成的特质。是经历丰富,接触的人广,用心向人家学习的缘故?讲不清楚。也讲得清楚,脸皮厚,桂林话形容的“见人讲话,见鬼打卦”。敢讲好学,就能积累。
但事物都有矛盾的对立双方。有人喜欢你和他讲他的方言,热情亲切,还教你讲。也有人不欢喜,觉得你是在笑话他,大多数是小地方的人,内心卑微。所以都要冒点风险。但大多数的人还是很乐意交流,有味道好耍!
各地都有高人在呼吁保护本土方言。桂林有不有,没当了解,我只是一个默默的坚守者。表现在写文章用的是桂林人一看就懂是桂林话写的,但又不会用外地人看到“克哪凯”、“阔以”字眼就皱眉头的别扭词语。
曾经有人和我讲,我也是用桂林话写文章的啊。我讲,你文章里用了“那会儿”,就不是就变味了。桂林话从古到今就没得这种讲法。
大城市的人提出保护方言没得问题,小地方特别是县城乡下的人,和他讲要保护承传就困难了。他们会自卑的认为自己的话“土”,难听。讲,只能在屋里和家人讲,同一个单位即便是老乡,公开场合也不好意思开口讲自己的乡音。
过去四川人、上海人,人家不管在哪里随时在讲自己的方言。特别是川人,电视采访人家都是坚守本音,甚至北京王府井大街,人家都敢扯起嗓子喊“慢点儿,你走哪里qi塞!”
人家自信,我们四川地大物博,天府之国,洋盘跌狠咧;
人家骄傲,阿拉上海开埠最早,视野超高,老扎台型咯。
桂林人确实要好好学一下,拍起胸口大喊:我ong桂林点点夹夹大,哪个不讲山水甲天下。

6月初的一个上午8点,一位媒体的老朋友小张微信告诉我:“上午想去请教你桂林话方面的一些知识”。
小张来到屋里见了面。我极力表示我不是专门研究和收集桂林方言,而是用方言作文的长期一贯实践者,和绝大多数的桂林人写文章,作句对话不一样,我自成一体,独显风格。自信比较地道,是从小在屋里跟到爷爷奶奶生活10年,见过时常来屋里耍的、爷爷的弟妹、兄弟嫂们,二奶、五爷、姑奶、姑爷爷们以及老街坊。还有奶奶的姊妹、外家亲戚们,以及1940年以前出生的我老子、二叔、姑妈和几个嬢嬢和老人们的交流,讲的好多尽是民国时期的旧话词汇。我记到了。

先看看我试着用桂林话改写并朗读的《徐志摩·再别康桥》。
读,当然是桂林话读起来才有味道。其实你用普通话读,也一样有趣儿。

这是1941年我的奶奶在东江路横街口的秦家屋里天井前和她的小姑子,四弟媳。抱着的是两个最小的女,如今已是85岁的老人了。左前一坐到的是奶奶的大外甥女、我的大表嬢也是95超高龄的老人了。还有前中的小表嬢也91了。

凌世君编辑出版的《百年光影——桂林城市记忆》送我,在扉页记事:
照片下方这一带的房子位置就是我们坤元街一截,说不定这屋顶就是我们屋里呢。裔工
爷爷在桂林的广西省教育厅做过事,那时也喊作是公务员,厅里的干部来自广西各地,应该不会用普通话来统一,我估计都是各自就倒(顺着)人家听得懂地讲自己的话。是不是那时通行的是被称之为“民国西南官话”呢。
再往上追溯,单讲我秦家。明朝万历8年,祖上弃官从济南府迁来落在西郊桃花江西岸巫山脚。我爷爷的爷爷30多岁入泮,考中秀才迁居漓江边坤元街(今伏波山对河、五通街福隆园口,有160年多了)讨的是福隆园徐家的(原七星大队22队。徐家是福隆园最早来定居的人家,紧挨五通街尾,有8-9户人家和几家他姓组成了一个队。这样一算,起码也是外迁来有7-8代人马了。七星大队原主任柏德明这样子讲。)其儿子讨的也是福隆园李家的(原七星大队16队)然后生了我爷爷。奶奶的父亲是福建人,她的母亲祖籍地是西郊甲山新立大队白冲村石家的,20岁嫁到秦家我爷爷。

爷爷的娘是福隆园李家的,手上抱到的是我的小嬢嬢那是1941年。1952年过世的太婆,可惜没得抱我的照片。左边是当年41岁的奶奶,咳!那时没得雪花膏护肤霜之类的东西,要不然哪是这般老起老气的样子。

我高祖母也就是我爷爷的奶奶是福隆园徐家屋里的。
2008年我专程回到街上,到对门的徐家看望表叔表嬢。小时候他们扯常到我屋里送来生产队里分得多余的菜和黄菜拿来喂鸡喂兔子。

2008年扒龙船。我们街上也组织了一个船参耍,在横街口码头岸边撘棚建台给神请安。我和街坊在一起扯过去的板路盖了有味道。
这是当年街上管点事的小组长高奶。我觉得在那种特殊时期对我们黑得一塌糊涂的专政对象屋里人,还是蛮和气的。至于她暗下做了什么对不起我们秦家的事,有反映,那也是上面的旨意。不计,送瓶洋酒,一点小心意。

借助网上截屏人家在对河伏波山上拍摄的漓江东岸我屋里所在位子及周边关系,我精心学着标注下来,给人更详细的了解。
我从小在五通街长大,上东江路小学,读桂林一中。班上的同学来自市区各小学,还有穿山菜农人家、华侨子弟,他们的上一辈也是来自四面八方。桂林话是由各种词汇、语音、声调在桂林这块不大的地方交流、融合、演变而成。

2016年我的个展在花桥展览馆开场。小学同学一众捧场。这些都是展览馆周边300米内住过的街上大豆子鬼,丫头婆。
其实,桂林老话我也是好多都忘记了的。只有和老同学、老街坊在一起才会捡得起那些桂林话的老词汇。
近年,我遇见的熟人总爱问一句“你是哪垲人?”曾有一个十分自豪的讲:“我啊,老桂林的了!住乐群路的啊。”“我不管你住哪垲,爷爷是哪垲的?”“湖南来的!”“那,不算老,只是讲你在桂林出生,住在市区街上而已。”
早期的桂林文艺界知名点的人,我大致都晓得他们的籍贯出处。相比之下,我,算是蛮老蛮老的老桂林人了。光讲是没得用,要有黑白字纸的史料记载,我有。就像我们国家的长寿老人讲是百几十岁,为什么总得不到世界吉尼斯总部的承认?人家讲你是“讲空话、讲嘴津”的。那你只好是自己一边脸扭去。
我50年前坐单车、拖拉机跑遍桂林周边郊区放电影,之后我又自驾车跑遍桂林十二个县,对各地域的方言特点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程度,已经到了听六十岁以上的人不几句话、和年轻人要一点时间接触,有时他蹦出一个字眼、一个词调,我就能大致晓得他是哪个方位的人。是市区街上、还是郊区乡下,北片县还是南片县的,是铁路子弟还是后厂区、部队子弟。

真正的桂林话比较统一的口音,讲话用词,就是市区东起月牙山马坪街,西到观漪桥这一条湖塘畔的翊武路。北起观音阁口,南到火车南站这么3-4个平方公里内的街上话。
其实,语言这东西,也不能哪个讲哪个最正宗。各式各教,各有各调。
近郊挨城郊边的甲山公社除北郊新立、矮山塘几个村子有,穿山公社七星、穿山、三联、屏风、汇丰菜农都没得土话,其余远点的种稻米的樟木、和平、和平一带就有了。东郊远点的朝阳、大河、柘木各公社绝大部分村落有土话。
贴近城区的近郊话,口音还是有点点不多的区别。
我就不去研究秦始皇、朱元璋时代的南迁部队和政府久远的历史以及近现代难民南迁,商贾流动来自四面八方、特别是湘赣粤邻近省份的这些外来语言源流的史话。

回到祖籍地西郊桃花江边的巫山脚,我总爱和兄弟、婶娘们扯一下以前的板路,盖了新鲜,盖了亲切。
早几年,甚至现在还有一些老的讲“和”是“he”,而不是桂林话的“huo”,没得哪个讲得清楚。这是明显的北方口音读法。

秦家的两个兄弟和阳家的两个婶娘,
各个家庭自己做到在屋里和下一代交流用方言。这也难强求。不比广东话、上海话,四川话世界流行,全国敢讲。也有自己的方言属小众,土渣难听,有点自卑,怕人笑话。我就没有,我屋里我讲我的桂林话,媳妇内人讲她的普通话,她仅在菜市场讲桂林话,而且蛮地道,是跟我学的。她和女儿互相是讲普通话。女儿从小跟着姥姥姥爷在南宁文化大院的话剧团院子度过童年,院子老一辈大部分是1949年前北京南下的大学生干部,以及话剧团演职员必须说的普通话。女儿没有在南宁上幼儿园因此没有南普腔而是正宗的普通话。自从回桂林跟了我们生活,上幼儿园、小学后不久接触到绝大多数的桂林人同学后,我才开始和她讲桂林话。因此我屋里之间两种语言,各讲各的。培养了女儿精通两门语言的自由切换。
这下子,又激发我花了点时间,给我再次回忆我所晓得的桂林话也让我这几天时常在想到我爷爷、奶奶6-70年前和我讲话的音声、神态、笑貌的机会。还有早期的年轻人中流行的街道上黑话,鄙话,轻蔑话,虽然有点不堪入目难能入耳,小看人,污蔑人。那就莫讲出口,莫散发运用只是作为研究了解而已。你就试到试到的看吧。

这个小我一岁在桂林正阳门长大的广东新会第四代人的陈兆鹿,小名“玻珠”。(我有文章《桂林仔——正阳门前的玻珠/陈伯》)在一起扯板路,他那口出语言是地道的桂林街上大豆子鬼的话,有味道极了。

前几天到漓江东岸我们五通街口,和正在河边浪两口散装土三花就剩菜的老伙计聊天。
“哪凯的?”
“就是这垲的!
“五通街的?”没吱声,没那么肯定。
“没像!上关,六狮州的吧?”
笑笑,默认。
“来,好久没卷喇叭筒了,放了香精的没有?”
“没得!这嗯子有烟抽就蛮好了,还讲那些。”
“嗯?一股的脚臭味?”
……?
“嘈!难怪,你的脚趾马杵了进去!”
“哪呐!怪话,在旁边!”

2006年兴安崔家粉山大队圩,少有的非乡镇集市。
“鸭仔好多jian一个”农妇想想,笑笑:“你莫讲空话了,买回去拿脚盆养到在床脚底嘛,你们城里人哪有地方养啰”。
我讲我是白石(石,要唸xi)山里头的,“讲不得的话!穿皮鞋带手表,白白净净的山里头的?鬼才信!”
旁边人插嘴:“口音有点点仔像!”

2014年阳朔福利渡头河边的剃头摊。
“一个头好多钱?”
脸色红润、叼着平头香烟、带块上海手表的,是以前当过公社干部的:“嗨嗨,一个头好多钱?好多钱?那你买不起哦!(众人笑)剃个头,块把钱罢了的,你还想好多?目前我们农村的实际情况就是这个样子。高了,老百姓剃不起。”
我讲“我以前拿5块钱也买了把飞剪学过剃头,不想出工,想做轻巧事。那时一个头角半子,一天下来走一个村,10个8个易为得很。总比出一天工5角子来得快稍 。”
众人疑惑?“看来你当过知青吧?”
而后爽快的笑了。
我在沈阳南迁的桂林橡机厂上班7年,整天在东北话语境下熏陶感染,会讲具有独特的大葱味和豆豉辣椒酱搅合在一起的东北桂林话。有点意思、蛮多味道,至今难忘。
请看视频。
3年前去葡萄插旗山庄吃鱼,和本村在做事洗菜的妹妹用土话聊天。葡萄话“上门”就是男到女家,土话是“sisi”,分辨不清就是“ci屎”。陪同录像的是公社干部本乡人李连忠,他在随时纠正我的发音和提醒单词。
前不久,见到有网友提到刘村汉教授。于是翻出1996年送我的专著。

扉页记事:
此专著洋洋四百五十页,亏了刘老师去收集著作。不当教授确实是亏了老人家。二零一九年,刘老请我和老沈去师大北门餐馆小聚,我提到十三年前送我的这本书,并用柳州话对讲,他夸我有语言天赋。我没得读什么书,否则我就要拜在你门下研究语言学了。那天了解到教授是湖北随州人,考入广西师院中文系,毕业分配去了富川县当中学老师,后调回师院任教,退休前为方言研究所长。我还羡慕的一个人,是我民进市委会桂林主委白云,北京二外英语专业,后来又是刘老师的研究生。见过她有关贺州方言的论文。今年刘老师八十八高寿。裔工二零二五年七月,为写戏说桂林方言而记 三日于灯下。

花了点时间,搜肠刮肚把我小时候街坊里普遍流行的桂林话用词,有民国时期残留的、更有年轻后生们鄙死烂贱的口头流行语,总结如下:(可能有重复,更有归类不正确,不用生僻字以拼音代替。将就着看吧)
日常用句:
你好---早啊 早晨 吃了没成 去哪垲呐(街遇寒暄 招呼)/多少钱---好多钱 哪恩子卖(买东西用)/一直走 向前走---麻直麻直走(指点问路)/太阳出来了---日头出来了/这天气蛮好---这天色蛮好/吃完了 吃饱了---有偏了(饭后告辞客套话)/谢谢---辣味 不该你了/再见---好走哦 得空来耍
招呼 称谓:
老人家---老鬼 老屁眼 老蔸巴 老点子(不太礼貌词 ) / 父亲---老盖 老头子/母亲---老娘 老妈子/兄弟---哥子/姐姐---姐子/妹妹---妹子/小人 小朋友 小孩子---小把爷 豆子鬼 小娃子 。小屁眼 屁眼鬼(熟识人之间不论或议论第三者的称谓 )/乡下人---粑佬 乡巴佬 农be/流氓 烂仔--痞子 屁仔/船上人---船古佬
名词:
公务员 单位上班的---吃公家饭的/炮弹---炮子/邮递员---邮差/毛衣---lang衣/学校---suo校/傻瓜---哈暖 哈巴狗 /小偷---贼头 扒子手 钳工仔/裸身 赤体---打朗当/朋友---狗肉 屙尿泡饭吃的 铁杆 /警察---小派 紧擦/钟点数9点20---9点4个字/金戒子---金daodao/ 盲人---瞎子/单眼瞎子---半边火/上面---高头/迟了 晚了---暗了/柴灶里的柴火粒---火屎/理髪 理髪店---剃头 剃头铺/洞 小洞---洞眼 洞股/热水---lai水/知了 蝉---斯飞蚜/蟑螂-烧夹子/票据 牌子---飞子(饮食店用)/零线 小钱---毛辣子/自行车---单车/钱---票子/100元---1gao水/1000元---1撇水/10000元---1方水/晚上---夜晚头/白天---日里头/早晨---早shen头/我家里---我屋里 我屋里头/木塞 瓶塞---掬掬/火柴---洋火/傍晚 黄昏---平黑/彩调---调子/桂剧---桂戏/图画 图案---公仔 /小人书---公仔书/孕妇---怀仔婆大肚婆/遗传---接脚/三脚猫---鬼跳鬼跳的/狡猾---鬼叼鬼叼/蠢---蠢货 死蠢八犟/一串---一蹦/
形容 形容动词:
固执---拗卵逞犟/(老太太)走路状--- 一diang一diang/舒适 快活---爽神/不聪明---好ang/优秀 好 出色---好gang/能干过人---能ce了/好烫---好lai/一点点 好少---点点嘎嘎 暖屎点点/出风头---花头鸭子/肿 脸肿---mao 头肿脸mao/接着来 一个个的---霹雳破落/糊涂 稀里糊涂---海糊 海里海糊/背微驼---背hou/满了---湓了
行为动作 动词短语:
溜走 走开 走了---趄开 梭油 开溜 开溜 跑路 梭油 闪了 闪 脚板擦油/去---读ke/闲聊 聊天---扯板路 扯卵谈 甩古/乱讲 不可能---扯卵谈 噻古/开玩笑---讲味道 讲嘴津 乱讲 醒你的/另外挣钱---筛帑 铲帑/嘴多 挑拨---嘴掣 扯事拉非/钻到哪里去了---gong(lei))到哪垲去了/参加婚礼宴会---去吃酒/流口水---dia口水/讲空话---讲嘴津/不理睬---不歪甩/乱讲 扯蛋---嚼牙巴/不留意 不注意--不guo意/按住 按倒---qin倒/失手--搞刷了 搞拐了/漱口---漱嘴/捣乱 砸场子---吵场合/揭秘---点崩/泄密---漏气 蹦箍/溜须拍马---捧暖泡/占便宜---吃空子/匡算 估计---估堆/咬不动---ao不动/泄了气---nia了气/拿东西---dia东西/占便宜---吃空子/打赌---卯/不干脆---打ten/推---揰/捡着便宜---逮到了 抖着肺/ 舔盘子---nia盘子/两人之间的比拼---gao马/使绊子---扛碟子/乱讲---嚼牙巴/两人打架的一种方式---摔箍扳//捣乱---炒场合/(吃)鸡---(吃)尖嘴/(吃)鸭---(吃)扁嘴/跌跤---扳了一跤/网开一面---放一马/踢足球---抖足球/批评---叼扛/想一下---me一下子 冷一下子/去饭店吃饭---上馆子 去馆铺/占便宜---吃空子 歹马老板/借口---扯油头/上厕所---去茅厮/数钱---扳帑/大小便---屙屎 屙尿 屙巴/尿床---na尿/拿东西---dia东西//点破---点bong/找女朋友---擦五 /找男朋友---擦六/报到 到此一游---点卯/犹豫不决---打teng/赌博---抹叶子/打赌---卯/打平手---扯平/提成回扣---抽水 que一截/打工---裁马武/欺骗 哄骗---歹马老板/磨蹭---磨洋工/去世--吗哈 捡屌 翘辫子(轻蔑口吻)/扯谎---扯油头 /敷衍了事---打马虎眼/聚餐---qiao排 打牙祭 /枪毙---打靶 吃花生米//捡到便宜---抖着肺/排名第一---称兜歹/稍稍过水一下---lang一下/流口水---lia口水/凉衣服---lang衣服/吃多了---肚子胀bong了/小气---ling精/蹲---mou到/付钱---搂荷包 扳帑 数票子/瓜果老了蔫了---mao芯了/洗澡---洗凉/糟了 完了---挨zao了/被骗---挨耍了乌龙/吸毒---煲夜/劳改---吃筒箍饭/被抓---挨拿了去 挨dia了/(夏天)乘凉---歇凉/ 不服输 赖账---打赖斯 打赖豪/得钱---筛努/(不正经)撩姑娘家---杀拐 撩拐/数钱---扳帑/凑近看---dou到dou到看/揭秘 告密---崩箍/捆绑---掏起/逝世---减掉 翘辫子 马哈(轻蔑口气)/下台 退位 退休---歇菜/狗肉/接吻---亲嘴 打泵/高度近视 看不见---光眼瞎/混吃 白吃---吃搭帮/塞牙---sa牙齿/贪婪---谋得/拉二胡---扯弦子 /煮饭吃---弄饭吃/好吃 大吃---好吃bai 大吃婆/抽烟---bao烟/吃饭-吃mangmang(幼儿用语)/拉肚子---打标枪/舔一下-nia一下/多管闲事---夜屎佬/喝两杯---浪两杯/暗算 告密---栽苦瓜籽 /齐步走---操洋操/会钻营---lei得/扯出来---ben出来/调解---和事佬
钻进去---lei进去/不行 无能耐---水货 菜狗/全靠---搭邦/不要钱的---吃白食
形容词:
漂亮--水色好危险---险火/风流 打扮时髦(指女子)----依妖 好骚/一伙人的领头---头丐/非常黑---黢麻大黑 /恶心---乌素/不清不楚的人---三八货 醒橄榄/矜持 骄傲---老暖屎/显摆---耍骚 亮骚/大喊大叫---鸡吗鬼叫/啰嗦---垒堆/不聪明--- mao卵 不灵水 不醒嗑 好卵ang/身体好 健康---强良 硬锵 一抖子的劲/不清醒---醒橄榄 不醒嗑 卯点子 水冬瓜/累了---lia了/不清醒的男人家---ong鹿子 屁眼鬼/不正派的女人家---烂麻包 烂鞋子/逞能---老娘婆/好能干---能彻了/不聪明---mao汰 大mao汰 mao冬瓜/不整洁---脓怂 裸水/体面 整洁---抻敨(tou) 净扮 皎洁/(办事不利落)一塌糊涂---花里胡哨 乌焦巴公/有点凉---好浸/过滤(水)---篦一下/做事不踏实、不认真---裸伙麻鸡/高兴开心---好耍 乐呵嗨 屁颠屁颠/头脑不清醒 傻呼呼---suo仔 ang仔/年轻女子---美姑娘/英俊小伙---丽鹿子/一点点热---屁赖屁赖/一点点臭---屁臭屁臭/不正派 不正经、鄙气十足 下流---鄙死烂贱/硬-读eng/硬撑---eng撑吃蛮钱/硬是--- eng骨骨/硬---梆eng 硬锵/懒惰打不起精神---疲沓/(指年青人)生龙活虎---生牯子/寒碜---嘚嘚嗦嗦/不严谨---裸伙麻鸡//赖账 不讲信用---赖嚎 打赖死 /糟了 不好了---挨糟了 搞刷了/神经病---矮山塘(精神病院)出来的/闷热---沤热/额头突出---奔头/瘸子 跛脚---bai子 bai脚佬/杂七杂八---乌糊拉杂/戴眼镜的---四眼(狗)/好黄---gong黄/厉害的女人---辣厉婆/瘦子---烟枪(人长得瘦)/点点痛---阴痛阴痛/胖子---胖gai 肥婆/高子---高老/矮子---矮子鬼/人来疯客来癫(家里来客,小孩子不懂事吵闹的形容)/诅咒人的话---打靶的挨刀鬼 没得好屁眼屙屎 生仔没得屁眼
食物 蔬菜:
番茄---毛秀才/马铃薯---洋芋/丝瓜---八棱瓜/大白菜---黄芽白/猪头肉---猪拱嘴/肉---嘎嘎肉 (幼儿用语)/猪油---猪板油/面粉---灰面/糖包子---盐糖包子
副词:
一起 全部 统统---夯不啷当/经常 时常---扯常 成时/不一定--不居实 没han定/反正---横直 洪总/大约---约莫/什么都行---样行来得/差不多---约莫
歇后语:
三个指妈夹(dia)螺蛳---稳捣捣/茅厮里头的马卵古---又臭又硬/十二月穿短裤---各有各的板路/草底的斑鸠---不晓得春秋/离婚的男人---公鸡带仔/吃灯草打屁---捞捞松/脱开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屎急尿胀---不论方向/姨妈不是外婆的女---一样的/脚板底擦油--开溜 跑了/下象棋看谱---一步一步来/吃屎赶头pao---赶早
已经消失了的、60年前我们少年时代的街头、课间耍的项目及其名词:滚兜、刷陀螺,斗蛐蛐、扳三角、梭窑、朦朦踉跄、点卯关关、官兵捉贼、挤老米、勾绳、跳腰、母鸡抱仔、跳马
已经消失了的工种、器具相关的名词、词句:
仵工队---埋葬死人的行当/qiao猪佬---为人家阉猪的人/xian鸡---阉割过的鸡/xin饭---小火焖饭/灶膛bou红薯---用灶膛里的余火屎来烧红薯吃
补充:臭---pang臭/腥---pang腥/湿 弄湿---浇巴烂湿/接着来---霹雳破落 /垃圾---粪草/红薯跌下灶一一该煨
202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