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人论坛

查看: 8475|回复: 9

【原创】从“三捶两指”到“三捶两指半”说起

[复制链接]

637

主题

2820

回帖

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2-4-26 10: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网友在论坛上介绍说“以前在板路上谈论的北门人:三捶两指半。”
其“北门”所指不明内外,概念模糊。笔者生长在北门城外,此前虽没听过“三捶两指半”,因该网友不属于胡编乱造人,故相信此说存在。
那么,“三捶两指半”是什么意思呢?网上搜索多见只有4个字的“三拳两指”的释意和由来。释意:
“三拳两指的意思是:做事利索,随便一弄,简洁了当,形容一个人做事很利索就可以把事情解决掉。”
由来:
“形容不多几下拳打。《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三拳两指,和大虫敌斗,把大虫登时打死了。’”
“《何典》第二回:‘也就经不起三拳两指,一样跌倒地下,想《拳经》不起来了。’”
体味文中的“三拳两指”应当属于武朮用语,形容动作迅速、干净利落。
《金瓶梅词话》一般指《金瓶梅》,多用山东方言,最早的版本是万历丁巳(1617年)刻本,可知“三拳两指”由来已久。
《何典》是一部用吴方言写的借鬼说事的清代讽刺小说。成于清嘉庆年间,翻刻于光绪四年(1879年)——《何典》里的“三拳两指”来源于《金瓶梅》吗?
在《何典》再版时,语言学家林守庄为它做了篇关于方言俚语考订方言的序,全文1400余字,今录相关部分供参考。
“我说考订方言之难,就难在这一个“方”字:大方里有小方,小方里又有小方,甚至河东的方言和河西的不同,这家的方言和那家的不同。譬如乡镇上的某家攀了城里的亲眷,于是城里的语音语调,会传染到某家来,而某家的语言在乡镇上另成了一支。”
开宗明义,直陈难点,清楚明白。至于方言的形成,则认为:
“这方言的形成,也大半仗一般少数的“方言作家”:他们有的是三家村的冬烘先生,有的是吃吃白相相的写意朋友,有的是茶坊酒馆里的老主顾,有的是烟榻上的老老小小的烟鬼,以及戏台上的丑角,书场里的说书先生,他们都会拆空心思,创造出无数的长言俗语:有譬喻,有谜语,有警句,有趣语,有歌谣,有歇后,(何典里没有这一类的语句,别的书上也少见,这种语法、在苏沪一带很占一个方言上的位置。”
方言来源于形形色色人物的创造,由来己久,考订古今异同颇为不易:
“至于考订古方言那更是难之尤难了!那些训诂家,考据家,终身埋首在古书堆中,把心血洒成了自信并能取信于人的见解理论,一面自己在沾沾自喜,恐怕古人还在一面嗤笑他呢!但是,我要郑声明一句:这段话我并不挖苦考古家,反对考古。末了,我看考订方言固然是一件难事,但是各方的人如能专管本方的事,先做一个深入的研究,倒是容易成功的。”
何典一.jpg
那么,“三拳两指半”的定义和出处何在呢?网上反复搜索终于有所发现,
2013年11月05日【啊车网】有网友说:
“什么是‘三拳两指半’?这是我还在柳州读高中时,听到的一句形容某物长度的粗俗俚语。”
这位柳州网友进一步解释说:
“一直以来,中国文化在形容长度、数量等的量化表述中好像都不太喜欢一种具象且精确的表达方式,中国人更擅长形象、意会且诗意的表达,以至于不惜夸张,如:白发三千丈。(后略)”
“粗俗”的“某物”是何物不详,但其长度可以“形象”化夸张,如此隐晦的“三拳两指半”究竟是什么令人百思不得其故。殊不料,答案看似远在天边实则近在眼前。论坛“板路”版块有网友给出了说法:
“三拳两指半是讲汽车总站一位姓陆‘卢’的司机。”

“三拳两指半”与桂林汔车总站的一位司机有关联,于是触动了笔者的记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汔车总站的一位司机強暴一位女孩致其缝针,这桩案件成为大街小巷一时热议——本帖宜于到此戛然搁笔。

637

主题

2820

回帖

1万

积分

 楼主| 发表于 2022-4-26 23: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的主旨是介绍考订方言由来不易。

8

主题

2270

回帖

2万

积分

发表于 2022-4-26 23:36:02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637

主题

2820

回帖

1万

积分

 楼主| 发表于 2022-4-27 10: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拳两指半”的由来已明,虽属桂林人“原创”, 意会即可,无须言传。

637

主题

2820

回帖

1万

积分

 楼主| 发表于 2022-4-27 20: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里有小方,小方里又有小方,甚至河东的方言和河西的不同,这家的方言和那家的不同。譬如乡镇上的某家攀了城里的亲眷,于是城里的语音语调,会传染到某家来,而某家的语言在乡镇上另成了一支。”——考订方言由来能不难吗?

637

主题

2820

回帖

1万

积分

 楼主| 发表于 2022-4-28 11: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门外经常能听到的口语,如
◎收倒(着)粑粑饿死崽
◎义宁老师袖子包手
◎大年初一穩死
◎压干(界)重钻(转)
◎八字不见一撇,九字不见一钩
以上口语知道的人不多。

637

主题

2820

回帖

1万

积分

 楼主| 发表于 2022-4-29 12: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装糧”、“塞喉”、“扯板经”、“见不得大伯伯”等口语知道的人更少,溯源更为困难。所以应当“先做一个深入的研究,倒是容易成功的。”——沒有调查研究就沒有发言权。

637

主题

2820

回帖

1万

积分

 楼主| 发表于 2022-4-30 10: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先生为《何典》作 “题记”说:
“《何典》的出世,至少也该有四十七年了,有光绪五年的申报馆书目续集可证。……我看了样本,以为校勘有时稍迂,空格令人气闷,半农的士大夫气似乎还太多。至于书呢?那是:谈鬼物正像人间,用新典一如古典,三家村的达人穿了赤膊大衫向大成至圣先师拱手,甚而至于翻筋斗,吓得“子曰”店的老板昏厥过去;但到站直之后,究竟都还是长衫朋友。不过这一个筋斗,在那时,敢于翻的人的魄力,可总要算是极大的了。”

10

主题

3万

回帖

4万

积分

发表于 2022-5-8 16: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9

主题

1413

回帖

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2-7-31 17: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小黑屋|网站客服|法律声明|论坛APP| 桂林生活网

桂林生活网(Guilinlife.com)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 桂B2-2004000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桂林人论坛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