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造故事的作者以“清朝未年时”开篇,讲述小货郞张永发“挑着担子来到五仙桥,进村给村上人卖货,好过年”,“直到天快黑时,才收拾担子准备回家。”村上一位婶娘见他还没吃午饭,刚好家里“冲了过年的粑粑”,“ 便向张永发招手道:“叮铛佬,过来,给你吃两个‘掰’”。灵川土谈把“饼”、“粑粑”,喊着“掰”。不料: “张永发听老女人喊他吃“两个掰”,心想,我屋里头那个都蛮难对付了,你还喊我吃两个。于是,并不搭话,挑起担子,走得飞快。” 故事讲得有现场感,情有景有对话,甚至有心理活动,似乎作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然后作者笔头一转说: “一百年后,我又得见识了这个板路的再版。” 这个“再版” 除时空、地点、人物转换之外别无新意,只不过“粑粑”换成了“烧掰” 。两个故事的“卖点”都在一个“掰”字——此字在桂林话读音在“粗鄙话”之列,无怪乎有网友一针见血指出“真是一个黄色笑话”,有网友质疑“有没有这回事啊”,有网友提醒此帖“有为大不尊带坏后生之嫌”等等。 笔者难以理解,作者毕竟曾供职教育部门,退休后在论坛发过不少高质量的帖子,为何编造这样的“板路”参赛;难以理解为何在多年后又主动“顶出”这个低俗的故事来供网友再次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