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年女儿经过四年学习,毕业于神奈川大学。 该校1928年创办于横浜,私立综合大学。 在她曾经住过的学校公寓,是22层的大厦“国际学生会馆”。开房住下两夜。了解到她两年前在这里生活状况。 单间房,厕、浴、灶台、衣柜、阳台都有。有公用洗衣房、食堂。由房间阳台远眺是东京湾的京浜港。 建筑稍旧,不失干净皎洁。有专人管理。有几间房为内部人提供关系人的方便,收费打折,相当便宜。 2007年和女儿重访校园,周游一圈,了解她上学的过往。 
21-创办于1875年的“同志社大学”是关西地区考试入学难度最高的大学,在京都府。 铜铸的“同志社大学”校牌,近处才看得清楚。校旗倒是大张显眼。进门无须登记,说明是中国桂林来的“见学者”,人家还很热忱说道,桂林好地方。请!请便! 下图:同志社大学校门口风景。校园不大,走马观花一圈。都是红砖老式建筑。 
22-下图:校史室在创建人新岛襄塑像前。 
23-羡慕完以上这些日本的大学,平复一下心境,来看看我学生时代的最高文凭。 公办桂林市东江路小学1964年发给我的毕业证书。有壮汉文、有存根编号,还有校长签字体的印章。非常正规而含金量只有一点点的文凭。太不值钱了。如今,拿到哪里找工作,人家理都懒得理你。 那以后,在桂林一中校园呆了5年,却只读了2年的书。当然,没有文凭。 
24-这也是一张没有学历,没有公章的毕业证书。 学校设在广阔的农田天地,上级批准你离开就承认你学历,你就毕业了。 在机器轰鸣、煤粉飞扬的工厂里。领导一句话,调动你的岗位做轻巧活路,比公章管用。 这是我自己编造而又是事实的的学历———-十年本科+硕士+博士连读。 这是退休十二年后的胆大妄为。不犯规不违纪也不违法,不求晋级,不要加薪,更不怕政治审查。茶余饭后的调侃戏言而已。 只有同龄人、熟识我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原委。 我,1969年2月9日,被推举保送分配到中国农田大学(阳朔分校)葡萄系(驻地在葡萄公社)再教育专业(落户在老村)学习。 今天正是54周年纪念日。没得多大意义,追念一下而已。 听到一首歌的歌词,“往事不能磨灭”。有同感。 那是一个田间地头挥汗、洗心革面的学习经历。每次考试都能及格,就是思政課一关,被认为学得不好,未能过闸。 四年,不短也不长。 生活好过,日子难熬; 肩上的担子一百八算什么,心里的负担重千钧愁死人; 学会了自己动手、自给自足、自洗自炊、喂饱自己肚皮的生存技能。 学会了不畏风雨、不怕严寒、不屈不饶、昂首自强精神的人生风骨。 写过好多篇文章,描述那个岁月的形容词、排比句都不一样。 已经寻尽用完?好像没有! 1998年回到曾经掉过脚毛流过汗的田里装模作样地留影。 
25-这期间兼学葡萄土语,至今仍可熟练地与葡萄乡人交谈。做闲聊翻译,更是没有问题。 那些年,寒风雨季闲在土墙瓦屋的宿舍里学画,为住地老小素描画像,消遣时光顺便再学点本事。1974年有粉彩版画作品参加广西省级农田战线人员画展。可惜当年没有证书,作品也没退回,更没有照片留存作品。 只有原桂林美术馆长、原广西美协副主席戴延兴可以证明,是他在我读研究生期间,辅导我画成提交推荐的。 还有挨我画过头像写生素描的5岁豆子鬼宾四旺,现在是阳朔县卫生局退二线的领导干部。他可以叙述这些有趣的往事。 唯一保存下来的是1987年的钢笔自画像,从笔触里可略知素描绘画水平的高低。 
26-这期间,还遵照上级要求搞科研,培育“920”菌种。 在简陋包装纸盒里做试验,用菌种兑水喷洒稻苗。也许菌种太少喷洒面积大。也因没有经费反复试验扩大规模,看不出明显效果。 但在我的自留菜地里喷洒,好像豆苗叶绿、宽大,豆角也粗点。 这是当年我的自留实验菜地。1997年旧地重游。 
27-熬过48个月的勤奋,4年中国农田大学(阳朔分校)本科毕业。 1973年时年21岁半不足,写下的毕业论文《太阳光被树枝枝挡住了•青春无惠》。 我把它刻在石头上,因为“石寿千年”。 “Qingchun Wuhui”,可拼成文字:“青春无悔”、“青春无惠”、“青春悟悔”、“青春误会”、“青春无辉”。这是当年那些农田大学参与者的不同心声。但是,根据各自的后台背景、经历时间、环境优劣、受苦程度,来决定选择他的意识。 我不会高呼喊出“青春无悔”,其它几句也还认可。 “太阳光被树枝枝挡住了”,什么含义,你自己理会好了。 政治水平低的人,年轻后生不一定懂。回去问你屋里的老人家。 
28-中国农田大学(阳朔分校)葡萄系在校专业成绩突出,工作表现优秀,被多次推荐上工农兵大学,因政治思想难能跟上形势,推荐表格到了上一级单位,即被“政审不合格”为由退回。 无奈之下,我选择继续接受再教育之路。 1973年3月自找活路,转点投靠到了桂林西郊桃花江大学继续读研究生。在城乡结合部的巫山脚村住下。在桃花江秀丽的田园风光里、在乳胶厂高耸的锅炉房边,身体力行撰写论文《中国农民工起源及实践经历》。历经三年完成。 1996年研究生毕业20年后,桂林乳胶厂陶然厂长邀我这个老员工写的厂牌。 谢谢厂长给我面子又还蛮讲礼心,红包打赏,感激不尽。 
29-1975年研究生勉强毕业,被破格录取到工厂汽车队。 继续读博士拿学位,有微薄的30元普工月资补助。一边干苦力一边撰写《为低贱的装卸青工辛酸体察与前途担忧》博士论文。 时间为二年。因达不到导师政治要求,也没有显著合格的成果,被推迟一年。三年后才爬上“搏士”岗位。 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共10年的煎熬,终成正果。不计艰辛,难忘屈辱。 脱去邋遢的“安全生产”服,穿上干净抻透的正装、踏双抹了点油的皮鞋,走进了办公楼。当上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基层工会干部,频繁与笔墨纸打交道。 在工厂里,时常到车队隔壁的铜炉车间偷学铸铜技术。从筛沙、做模、铸型、冶铜、浇注、打磨、雕琢一系列辛勤工务。过10年,出师。自己铸得“铜鼓”一尊,那就是广西人民政府的文艺最高奖——“铜鼓奖”。 好在当年评审不问学历、不要文凭、不讲成分、无须政治审查,凭作品! 照片中进门左侧就是铜炉车间。 厂牌是我1983年的手笔。 
30-1996年厂庆30年,重新装修后的大门,厂牌再次用我的墨迹。 
31-1970年代,桂林各工厂企业统一样式的“安全生产”工作服。(2019年摄) 
32-1983年我第一次走进了大学的教室,阶梯式的。很新奇,没见过。 应邀去广西医学院当众挥毫。 
33-1984年为广西医学院团委、学生会的报纸题写的报头。 
34-转入严肃话题。 1985年浙江美院书法进修。这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很辛运,获得广西唯一一个名额,参加以书法家“沙孟海”之名开办的书法篆刻进修班,在浙江美术学院开学。全班24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参加学习。 怀念校园一年的学习经历。学习得很充实。 以后曾三次到杭州,都专程到校园门口照个相留念。 这是我第一次作为学生,真正跨进的大学校门。 
35-2000年浙美校门口留影。 
36-2000年同期再次到浙美校门口留影。 
37-2006年浙美校门口留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