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末,笔者在本版块发《龙隐二桥的故事》一帖时粗心大意,劈头一句便是“下榻訾洲稍事小歇时,在龙隐岩内留下一方石刻《龙隐二桥法会记》”云云,把一些重要语汇给漏掉了,释读也不尽如人意。因正史关于李坦事迹极少,今以隨录隋议石刻文探究李坦其人其事的方式重读龙隐二桥故事。 “龙隐二桥,东浮而西植。阅日滋久,材愈弗堪。政和七年夏,一昔荡于惊湍,往来者病之。余时诣阙,解鞍訾洲,不忍其无济也,乃剖行橐,维新是图。” 所谓龙隐二桥,笔者认为指的是从桂州城去龙隐岩须经过两座桥,一座从东江门到訾洲,一座从訾洲到龙隐岩南口——岩口建有释迦寺,北宋时香火旺盛。笔者认为“东浮而西植”之“植” 似可作以木固定解。(图片来自网络) 政和七年(1117年)李坦因“诣阙”下榻訾洲见二桥年久失修,于行者不安全,在訾洲赁屋安置家属人等住下后,便解橐取钱捐释迦寺维修二桥。“诣阙”之义指赴京都,宋代官制,一任以三年为限,任满进京述职候调,由此可知政和五年(1115年)之前李坦已在广西为官,任期是政和五年(1115年)至政和七年,但在何处任何职不详。 维修工程“告成于明年三月之吉,爰即梵宇设水陆道场,以度一切阖门之愿。庶或可伸老者欲寿而康,稚者欲才而立。方寸虽隐,高穹可通。” “维新”的二桥施工將近一年,费用不菲。竣工后又做“梵宇水陆道场”—— 资料说水陆法会是汉传佛教中最盛大且隆重的法会,宋代水陆法会尤其流行,主要程序是“讲说佛法及供佛施僧”,显然又是一笔不大不小的开销,李坦有承受能力吗?
值得关注的是政和八年春李坦进京述职后又返回了广西,职衔为“右武大夫、开州防御使、广南西路兵马钤辖、知邕州、兼安抚都监”;并与其“弟成忠郎隆州同巡检墀,男忠训郎正规,女及婿从义郎义宁县尉刘诜并妇孙等,同来焚香庆忏以归。” 李坦一家子都是武职官,他新任邕州知州,右武大夫,秩正六品;弟李墀成忠郎秩正九品;子李正规忠训郎秩正九品;女婿刘诜从义郎秩从八品。 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宋代官员俸禄大体分为“正俸”、“加俸”、“职田”三大类,从九品的承务郎、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等官员,年俸也能拿到约100两银子。 在年俸之外,还有禄粟、绫绢绵、茶、酒、厨料、薪、蒿、炭、盐,甚至还分等级拨给“赠给”、“赡家钱”、“马刍”、“给卷”、“公用钱”等生活补助费和招待费。总之,李坦捐资修桥、办水陆道场不差钱。(详见《宋史》卷一百七十一職官十一、卷一百七十二職官十二) “广南西路兵马钤辖、知邕州、兼安抚都监”是李坦的本兼各职。兵马钤辖简称“钤辖”,系朝廷临时委派负责某地区驻屯禁军的率臣,地位仅次于安抚使之下,都部署、都监之上,每一路有一路分钤辖,每一州有一州钤辖,职掌总管军旅屯戍、营防、守御之政令。《岭外代答··边帅门》“邕州兼广西路安抚都监”载: “本朝皇佑中侬智高平,诏狄青分广、邕、宜、融为三路,守臣兼本路兵马都监,而置经略安抚使于桂州以统之。今邕守兼本路安抚都监,州为建武军节度。” 邕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左江在其南,外抵安南国;右江在西南,外抵六诏、诸蛮。两江之间,管羁縻州峒六十余,用为内地藩,而内宿全将五千人以镇之。凡安南国及六诏、诸蛮有疆场之事,必由邕以达;而经略安抚之谘询边事,亦惟邕是赖。朝廷南方马政,专在邕。边方珍异,多聚邕矣。” 当时邕州是个管辖地广阔、情况复杂的多事之区,朝廷令李坦担当边防重任,既是朝廷对其信任,也是酬其政和五年前所立之功,其立功情况在桂林屏风山《李彦弼隆兌二州记》有详尽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