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衡、杨通贯(即杨完者)父子以“勤王”平乱为己任,与他们在广西平乱兵败有关。 据地方文献载,至正十二年(1352),徐寿辉攻陷武昌,元将屡攻不克。当局得知杨正衡父子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苗军后,便“遣使召之”。杨正衡父子欣然应充,当即授杨正衡为千户,并以苗军为先锋挺进武汉并一举收复武昌,苗军名声大震 当年秋,苗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杨正衡统领,进攻粤西;一路由通贯统领,开赴浙江。杨正衡统兵五万,以弟侄为前锋,向粤西挺进,但遭到当地农民起义军顽强抵抗,伤亡惨重,加之“广西墨大夫同平章者忌公勇”,故意屯兵不救,结果这支苗军全军覆灭,杨正衡亦在阵前身亡。 元湖南茶人刘三吾有《湘南杂咏》诗说: 于阗几载洮阳上,临难方图籍寇兵。 但说调鹰饥可食,宁知养虎患非轻。 涂穷反噬三湘地,风靡长驱八桂城。 常武不歌天亦老,琵琶又作过船声。 “途穷反噬三湘地,风靡长驱八桂城。”可证杨氏父子在广西平乱兵败的史实。 杨正衡在广西阵亡之时,杨通贯(杨完者)在湖北协助元军收复了武昌、汉阳重镇后,立即率所部回籍守制服丧,不料二镇又为义军攻佔。湖南行省左丞相达识帖睦尔“使万户陶梦桢招完者合兵复武昌,授管军千户,累迁都元帅。” 元代诗人张昱在《赠杨彦臣使还》说: “心存忠孝在年少,县官劝驾能应诏。 得时举步即青云,瑚琏从来在宗庙。” 至正十三年(1353) 泰州兴化白驹场盐工张士诚聚众反元,占据高邮城,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次年六月有诏给付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达识帖睦迩,敕牒二十道、钞五万锭,于淮南、淮北等处召募壮丁,并总领汉军、蒙古守御淮安。于是征兵应对成为各地衙门的紧急要务,吏目乃至乡间秀才都被上了用场:“辕门昨夜飞书急,十户三人赴调兵”,男子不够用女子也上场。 元代诗人胡天游有《女从军》诗三首其一云: 二八女儿红绣靴,朝朝马上画双蛾。 采莲曲调都忘却,学得军中唱凯歌。 其二 从军装束效男儿,短制衣衫淡扫眉。 众里倩人扶上马,娇羞不似在家时。 其三 柳营清晓促征期,女伴相呼看祭旗。 壮士指僵霜气重,将军莫讶鼓声催。 不料召募来的形形色色的男女新兵,汉军、蒙古兵,在征讨张士诚时“败绩,诸军皆溃。”达识帖睦迩策无所出,檄苗军帅杨完者来守嘉兴。 进入浙江行省成为达识帖睦迩麾下后,杨完者后立下不少汗马功劳。综合史载文献,他的苗军英勇善战,与张士诚对阵屡战屡胜,乃至逼得张士诚“使前江南行台中丞曼济哈雅为书,请降于浙江丞相达识帖睦迩。”杨完者认为可以接受,达识帖睦迩因其书“辞多不逊”拒绝采纳。张士诚遣使者往返讫无就,“乃遣其伪隆平太守周仁亲诣江浙省堂,具陈自愿休兵息民之意。杨完者劝纳降,乃许之。” 张士诚降元后掉头去与朱元璋争夺城池,杭、嘉一带赖以为安。杨完者戎马之暇也得以与幕友燕游、吟咏、下棋消遣。 幕友张昱记下了当时的生活片断: 观奕图为杨左丞题 局中胜负几回新?画在丹青亦损神。 莫把等闲消岁月,旁观都是下棋人。 府驿代杨左丞留题 束发从戎十五年,战回平地血成川。 英雄生世有如此,忠孝报君当慨然。 俶扰弄兵俱赤子,中兴有道自皇天。 猖狂暂假姑苏息,系颈终难拜马前。 名噪诗坛、与张昱志趣相投的杨维桢则和诗云: 将军三军共甘苦,将军之度吞百川。 楼兰矫制嗤介子,定远破虏铭燕然。 相君劝酒春如海,壮士吹笳秋满天。 谤书不解惑明主,将军努力安三边。 然而,杨完者苗军纪律极差,当时民谣曰“死不怨泰州张,生不谢宝庆杨。”达识帖睦迩为此对完者极为不满,欲倚士诚制约他,不料“完者亦思挟士诚自重。”至正十八年(1358)八月,杨完者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达识帖睦迩通过张士诚除掉了杨完者:“完者营杭州城外,不为备,士诚围之,众溃,完者与其弟伯颜皆自杀。事闻,赠完者潭国公,谥忠愍;伯颜卫国公,谥忠烈。” 对此,史记官认为“杨完者虽暴恣,然死非其罪,君子悯焉。”于是士大夫们怀念、凭悼杨完者和纠结的诗歌屡见于元人文集。陶宗仪颇具代表性: “完者宠荣过望,岂有贰志?忠君爱民之道,颇亦见诸行事。独矜己犯分,贪财好色,固夷性所然。君子责备贤者,于此可以略之,则罪亦未至于死也。兼以所部吏卒,视完者起身等寒微,故威令有所不信,急之则恐内变,缓之则坏法败度,遂卒至于如此。亦可哀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