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到(dào)他发狠,就看到他打
(tèn)】 桂林话的“发狠”,一般指人的努力程度已然超常,是情绪、语气、或行为处于一种过激状态或至竭尽全力的地步,多用于褒义。 “打
”是典型的老桂林话,以说话都打
(吞吞吐吐、期期艾艾,吐辞重复,话不干脆利落),以及行动迟缓、迟疑、犹豫,形容人的行为能力较低下,多用于贬义。 在褒义词与贬义词同在的语句里,积极努力的“发狠”无人发见,消极懈怠的“打
”人所得见。因而,此俚语用意很明显,就是嘲讽不自信、不努力、积极状态不足者。 打
者往往在人前表现尴尬,他们总是为难于做不出自己想要的选择,或者是出于一种无法解释的忧虑而拿不定主意,踟躇不前,徘徊不定,或无奈放弃选择。这种犹豫不决的状态很容易让人感到沮丧和失落。 不过,努力与发狠固然是积极的,但也要有限度,以适度为要。 湖南某县中举行高考冲刺百日誓师大会,一名高三女生激情澎湃的发言燃爆全场,但视频上传至网络后,网友却对她“咬牙切齿”的表情和“歇斯底里”的喊叫不以为然,非议频频。 那年衡水中学的一位高三男生,誓师大会上就把自己比喻为“来自乡下的土猪”,誓言要去“拱城里的白菜”(娶城里人为妻)。 以上二人眼喷怒火的表情和语气,表明了他们即便超出自己的能力限度,也要拿出不顾一切的发狠劲头,去争取跳出“农门”,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把努力争取升级为拼命争夺的开抢式“发狠”,不免令人担忧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否已经被激烈的内卷所扭曲? 努力当然好,奋斗也应提倡,但若拼尽全力后,仍有可能失败,他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吗?人生最重要的一课,是要学会去争取成功,也要学会去接受失败。任何事业,任何追求,都需要适度,讲求心理平衡,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不择手段,没有什么比健全的生命更重要。 心理学家认为,说话咬牙切齿般发狠的孩子,他们往往有家庭贫困背景,或许生活的艰辛让他们埋藏着怨恨的种子,但却潜藏着危险倾向。 为什么家猫那么温柔,而野猫如此狰狞——在危机密布的丛林中,不凶狠就无法生存。它们的基因完全一样,却形成了宠物的温顺与野兽的凶残,“物竞天择”的生存环境使然。 我们当然希望有一天那些过度发狠的孩子也能变得平和,能够剔除心理中的压抑和危险,以适度的努力与发狠,获得他们想要的生活。 我们当然也希望那些说话办事打
者,能补齐自己的短板,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让自己聪慧、精干起来。 (因
字论坛系统不相容,只好上截图,给坛友们看帖增加麻烦,抱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