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人论坛

查看: 1749|回复: 29

扯一则老板路:“卖了蚂拐炒田鸡”

[复制链接]

470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发表于 昨天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卖了蚂拐炒田鸡”,这句富有桂林地方特色的市井俚语,是由一个小故事派生出来的。其中蕴含着因方言差异和饮食文化的趣味碰撞所引发的黑色幽默。
早年间,这则民间笑话在桂林地区广为流传,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谈资,还是老桂林用度颇高的常用俚语。后因人们环保意识增强,野生蛙类受到保护,禁止捕捉;也因方言有被同化、异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古早味”的俚语日渐式微,此板路近年来鲜有听闻了。

470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扯这则老板路,说的是:有位乡民在田间忙碌了整个通宵,捉了十几串大蚂拐,第二天又进城卖了一个上午。卖完后,他腹中饥饿难耐,又自感收获颇丰,遂喜滋滋地找个酒楼犒劳自己。点菜时,见菜单上有"炒田鸡"这道菜,从未下过馆子的他因不知"田鸡"为何物,一时心奇,不惜将卖蚂拐所得倾囊而出,点了此菜。
待得菜端上桌,似曾相识,一问才知,就是自己卖给这家酒楼的大蚂拐。乡民瞬间傻眼,人若“石化”,哭笑不得。回村后尚后悔不迭,大呼上当,跟人说起此事心犹忿忿:“TMD,老子今天卖了蚂拐去炒田鸡...”惹得众人捧腹大笑。



470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大桂林,“蚂拐”是蛙类统称。有山蚂拐、树蚂拐、黄皮蚂拐、癞蛤蚂拐,当年的小青蛙叫“子蚂拐”或“青蚂拐”。灌阳话还将蝌蚪叫“秧蚂拐”(蚂拐秧苗)... 而至少度过一季冬眠的隔年大蚂拐,侧褶黑斑似虎纹,因肉质鲜美,且肌间纹理似鸡肉,博得雅号个叫“田鸡”。(雁山良丰一带叫“老啯”,仿其“啯啯啯”的低沉叫声命名)

5d64f7991bffc.jpg

470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俚语,“卖了蚂拐炒田鸡”多用于不识货,看朱成碧,走了眼;也用于不懂行、吃了专业知识不足的亏。如“这下子你‘卖了蚂拐炒田鸡’,吃亏(看错)了吧”;见识浅,不知物品别称,当然更为适用。如:“荸荠就是马蹄都搞不清楚,弄不好你就‘卖了蚂拐炒田鸡’了。”
作为板路,从表面看,是那位乡民没有选择合适的消费档次,进了高档酒楼,又不知蚂拐有个“田鸡”的雅号,被酒楼的菜单忽悠了,才因名称之误吃了亏,挨了宰,闹了个大笑话。

470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若单纯归结为那位乡民的不知之误,也不尽然。
我们不妨深究一下。那位乡民虽然不知田鸡为何物,但如果菜名就是“炒蚂拐”,以他捉蚂拐又卖蚂拐的人应该就不会点这盘菜,至少不会接受超出他消费水平的大价钱。因此,他不识此菜名,也由于酒楼菜单的隐晦性,至少对他不透明。按现今说法可诠释为“信息不对称”。

470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这里还牵涉到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理论——不等价交换,也叫不等值交换。
那位乡民付出了一个通宵加一个上午的时间成本,还付出了相应的捉蚂拐和卖蚂拐的劳作(人工)成本。最终结果是以十几串鲜活蚂拐的原材料,所换得的那盘炒蚂拐,还不足他卖出的一串蚂拐份量。既然是笑话,不用算就知道那位乡民亏大了。
乡民十几个小时的劳作,与厨师剖洗、斩块、三翻两炒花费的十几分钟,付出的时间成本不在一个量级;十几串鲜活蚂拐的原材料,与酒楼消耗的大半串蚂拐加一些微不足道的佐料、燃料相比较,物质数量更不在一个量级。可是,两者之间居然价钱相等,完成了实际意义的对等交换。
当时间成本的量级不对等,物质成本的量级也不对等,却形成了互相之间的“等价交换”,这本身就偏离了等价交换原则,属不等价交换。
当不等价交换介入到社会分配领域,它的一般规律表明:有人多得就有人“被失去”。人们知道,由技术含量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能带来高额利润。其实,进一步分析就能发现,高额利润的背后,也隐藏着对原材料和原始劳动的“掠夺”。
由于乡民提供的是原始劳动、原材料,这些"原"字号的社会消耗,缺乏技术含量,基本只算人工成本,转化为商品就缺乏技术附加值;而酒楼菜品不仅有技术含量、有附加值,而且还能将其扩大化。这样,餐馆就能以大半串蚂拐+低附加值的低成本付出,“膨胀”了价格,“掠夺”了乡民以十几个小时的原始劳动所获原材料的绝大部分(90+%)。

470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人工成本,直白了说,就是“出卖劳动力”。不掌握优质资源,也没有技术的人群,他们要养家糊口,唯一可利用资源就只有自己的时间和劳动力。当时间成本廉价,劳动力低值,他们往往就会陷于贫困。
因此,理论上,人工越贵,富人的生活成本就越高,穷人出卖时间和劳动力得到的收入就会越高,养家糊口的路子就越宽,生活压力也就会相应降低。
当穷人凭劳动也能致富,整个社会就会活跃起来,富于生命力地发展起来。反之,就会因劳动力低值化,而陷于加大两极分化的恶性循环。
何谓黑色幽默?就是是因荒诞而引发的笑话,是痛苦与欢笑不相称的荒谬反应。
而从“卖了蚂拐炒田鸡”的黑色幽默中,人们的笑似乎也含着眼泪。

638

主题

2万

回帖

20万

积分

2022年度人文达人2022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人文达人2020年度人文达人2019年度人文达人2018年度人文达人

发表于 昨天 10:42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板路也有哲理

470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只讲板路,不深入思考,那也就是一则小故事而已。若能通过分析、思考,获得启迪,或许能得到解读社会多维矛盾的密钥,从而提炼符合时代进程的智慧。

56

主题

1725

回帖

1万

积分

发表于 昨天 12:07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逐渐消失的桂林语言文化。"吃钱”这个词现在桂林人基本不懂了。用现代词汇解释就是作弊的意思。记得小时滚蔸,来个一分两分钱耍耍,而就有输不起的玩伴作弊(吃钱),我气愤吼道:“这卵钱你也吃,老子克你屋里量米"

56

主题

1725

回帖

1万

积分

发表于 昨天 12:10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为什么讲克他屋里量米呢?皆因当时生活物资匮乏,量米亦是不错的补偿了

56

主题

1725

回帖

1万

积分

发表于 昨天 12:11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楼主的老桂林文化

79

主题

506

回帖

2221

积分

发表于 昨天 13:59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清楚

6

主题

108

回帖

596

积分

发表于 昨天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刮是单指一种可以长得比较大的蚂拐品种, 另外一种小个的长不大的才喊做田鸡或者子蚂拐

470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隐贱客 发表于 2025-8-19 12:07
逐渐消失的桂林语言文化。"吃钱”这个词现在桂林人基本不懂了。用现代词汇解释就是作弊的意思。记得小时滚 ...

“吃钱”是从“吃秤头”的民间俗语衍化而来。原来是指商家在交易过程中通过“八两充斤”、“九寸盈尺”之类短斤少两的手段,克扣、欺骗、坑害消费者。人们对这种奸诈的作弊手段深恶痛绝,贬为“吃秤头”。可是,赌场上不用尺和秤。于是,就将赌场上的欺诈、作弊手段,形象地贬为“吃钱”。
“吃秤头”现象影射出的是市场诚信问题。除消费者需提高警惕之外,同时还可依赖监管与技术手段(如防作弊秤)逐步净化交易环境。
在市场监管手段比较缺失的古代,经商凭借的是良心、诚信和传统文化的感召力来博得口碑。
古人信奉“举头三尺有神明”,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有神灵监督者,会自觉不做亏心事。另外,古秤刻有“福禄寿”三颗星,缺一两损福、缺二两损禄、缺三两损寿,也在提醒商家要以诚信为本。

470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隐贱客 发表于 2025-8-19 12:10
那为什么讲克他屋里量米呢?皆因当时生活物资匮乏,量米亦是不错的补偿了

那时的粮食定量供应,尤其是困难时期,谁都不够吃。以量米(搲人家里的定量粮食)为补偿,代价也够大的了。

470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隐贱客 发表于 2025-8-19 12:11
喜欢楼主的老桂林文化

谢谢你的一贯支持!

470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尽量按扯板路、讲故事的基本要求阐述清楚。谢谢你!

470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匆匆易失 发表于 2025-8-19 14:42
老刮是单指一种可以长得比较大的蚂拐品种, 另外一种小个的长不大的才喊做田鸡或者子蚂拐

用我网上搜索的以下结果回复你:
“田鸡”专指虎纹蛙。“田鸡”作为虎纹蛙的俗称,其起源与历史、语言文化及生活习性密切相关。综合搜索结果可归纳为以下原因:
一,古汉语发音的演变
在元代《蒙古字韵》等古籍中,“蛙”字的发音与“鸡”字相似,而虎纹蛙常栖息于稻田中,因此被称作“田鸡”或“水鸡”。
二,鸣叫声似鸡
虎纹蛙的鸣声低沉,类似“嘟嘟嘟”的鸡叫声,尤其在繁殖期,雄蛙的鸣叫与鸡的啼鸣有听觉上的相似性,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俗称。
三,栖息环境与功能
虎纹蛙主要活动于稻田、沟渠等农耕环境,以蝗虫、蚊蝇等害虫为食,其生态角色类似农田中的“鸡”(捕虫能手),故得名“田鸡”。
四,历史文献的记载
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各类医书都已收录“田鸡”“青鸡”等别名,用于描述蛙类的药用价值。虎纹蛙因体型较大、肉质鲜美,成为传统食材和药材,这一民间名称逐渐固定。
五,方言与地域文化
在两广、福建等南方地区,“田鸡”专指虎纹蛙,而北方常将黑斑蛙也泛称为田鸡。这种方言差异源于虎纹蛙在南方水稻种植区的普遍性。
因此,“田鸡”之称是语言演变、生态特征与文化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名称自明清沿用至今,成为最广为人知的别称。

1515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2022年度爆料达人2021年度爆料达人

发表于 昨天 16:24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隐贱客 发表于 2025-8-19 12:07
逐渐消失的桂林语言文化。"吃钱”这个词现在桂林人基本不懂了。用现代词汇解释就是作弊的意思。记得小时滚 ...

那时的滚蔸基本上都是以铜钱为赌注,谁输了那铜钱就是别人的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小黑屋|网站客服|法律声明|论坛APP| 桂林生活网

桂林生活网(Guilinlife.com)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 桂B2-2004000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桂林人论坛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