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这里还牵涉到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理论——不等价交换,也叫不等值交换。 那位乡民付出了一个通宵加一个上午的时间成本,还付出了相应的捉蚂拐和卖蚂拐的劳作(人工)成本。最终结果是以十几串鲜活蚂拐的原材料,所换得的那盘炒蚂拐,还不足他卖出的一串蚂拐份量。既然是笑话,不用算就知道那位乡民亏大了。 乡民十几个小时的劳作,与厨师剖洗、斩块、三翻两炒花费的十几分钟,付出的时间成本不在一个量级;十几串鲜活蚂拐的原材料,与酒楼消耗的大半串蚂拐加一些微不足道的佐料、燃料相比较,物质数量更不在一个量级。可是,两者之间居然价钱相等,完成了实际意义的对等交换。 当时间成本的量级不对等,物质成本的量级也不对等,却形成了互相之间的“等价交换”,这本身就偏离了等价交换原则,属不等价交换。 当不等价交换介入到社会分配领域,它的一般规律表明:有人多得就有人“被失去”。人们知道,由技术含量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能带来高额利润。其实,进一步分析就能发现,高额利润的背后,也隐藏着对原材料和原始劳动的“掠夺”。 由于乡民提供的是原始劳动、原材料,这些"原"字号的社会消耗,缺乏技术含量,基本只算人工成本,转化为商品就缺乏技术附加值;而酒楼菜品不仅有技术含量、有附加值,而且还能将其扩大化。这样,餐馆就能以大半串蚂拐+低附加值的低成本付出,“膨胀”了价格,“掠夺”了乡民以十几个小时的原始劳动所获原材料的绝大部分(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