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偶然见圈友所发,“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一下想起那个千年来,困住无数文人墨客的文字游戏。
“诗鬼”李贺,生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一生短暂而曲折,然命运却好似如此公平,赋予了其创作“鬼仙之辞”的能力。“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名句皆出其手。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出自其所作《金铜仙人辞汉歌》,尤为令人称奇。
于是便有雅士把“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单独拎出来作为一个上联,让其他人对下联,然此时的唐朝已是每况愈下,此诗写出一百年后,大唐王朝覆灭,因此整个唐朝无人能对。
时至“以文治国,重文轻武”的宋朝,文人墨客们自然将此提上日程。
欧阳修《减字木兰花·伤怀离抱》: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石延年在一次日常的醉酒之后,想起了唐朝李贺的那句诗,于花天酒地中对出了“月如无恨月常圆”,此语一出,惊艳文坛。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下联对仗工整,延续了上联的意境,珠联璧合,精准绝妙。看似百年文迷,竟解于一介酒怪。
后又有人从李白、苏轼的作品中各取一句,再加上石延年所对,组成一副对联:把酒问青天,天若有情天亦老;举杯邀明月,月如无恨月长圆。
但是,迷虽解,文人墨客依然乐此不疲。
万俟咏《忆秦娥·别情》:“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
元好问《蝶恋花·春到桃源人不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
张弘范《寿阳曲·酒可红双颊》:“天若有情天亦老,且休教少年知道”。
施蛰存《题沈本千西湖长春图卷》:“天若有情天亦老,长春请用无情始”。
毛润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尽管千百年来,不少文人墨客前赴后继、乐此不疲,但是最后,为世人所广泛熟知的也仅有石延年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以及润之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二者中,润之的明显又更胜一筹,深得人民喜爱,广为传颂。
然二者一对虽对仗工整,意境相连,但以小对大,气势不足。一对是律诗尾联,虽气势雄浑、豪迈,朗朗上口,但严格意义上并不算是对联的对仗。
如此看来,“天若有情天亦老”实乃“鬼仙之辞”,只有前人,后无来者!
补充内容 (2023-8-18 21:43):
文中所提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全文如下: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