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293
- 魅力
- 13
- 金币
- 255
- 注册时间
- 2021-6-26
|
三线建设桂林电缆厂的时代记忆(七)走向凋敝
1992年,为避免录像机产业出现彩电生产线重复引进的混乱局面,在国家统一协调下,由全国9家拟生产录像机整机企业联合出资在大连成立“中国华录”。除了当时拟生产录像机整机的“国家队九巨头”,还有许多企业作为配件生产厂家也参与到了这个项目之中,桂林电缆厂也是其中一个。
1992年“中国华录”成立这年,桂林电缆厂争取到国家下达银行贷款2000万元的“录像机国产化配套用扁导体带状电缆”项目。
1994年,“华录”工程完成,形成280万台整机年生产能力。桂林电缆厂的配套扁导体带状电缆也紧跟着通过了竣工验收。但看似前途无量的中国录像机产业面临了“上马即下马”的窘境,因为就在早一年的1993年,世界上第一台VCD机在中国诞生了,高性价比的优势让VCD机生产厂家迅速攻城略地,国内录像机市场急剧下滑。因此,华录工程上马即面临VCD的竞争而下马。
1996年1月,桂林电缆厂的国家级技改项目[录像机国产化配套生产扁导体带状电缆生产线]通过项目竣工验收,产品达到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投资2000万元(含外汇260万美元),引进日本、美国先进设备24台(套),可形成年产带装电缆5000公里、射频电缆20000公里的能力,产品质量达到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独此一家。由于华录集团的下马,桂林电缆厂这条线投产后,英雄无用武之处,每年的贷款利息就足以压死工厂(10+%以上,每年要还利息200+万),这个项目是导致了桂林电缆厂死亡的隐患。“华录”项目的流产,让桂林电缆厂也不得不另谋发展,不久,厂里又贷款投资2000万元从希腊高价引进了一套不能用的旧设备,这套设备的贷款加上之前“华录”项目的债,使桂林电缆厂背负了沉重的负担,资金链断裂,逐步走向毁灭。
在战术层面,电缆厂二大决策失误,一是押宝在华录集团录像机配套项目;二是花大价钱引进希腊废旧设备,二次失误导致盲目巨额借贷被利息压垮;三是没有紧跟时代先进技术,抓住光纤电缆的发展方向,靠高新技术拳头产品,专利独家产品立命,四是没有在国家大规模农网改造的需求中分到救命的一杯羹。
在战略层面上,1980年代后,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冷战局势趋于缓和,原来为准备爆发战争而建立起来的三线企业,面临着军工产品任务锐减、生产设备闲置、经营效益不佳、企业亏损严重、职工队伍不稳等诸多困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大批三线企业已经到了无法维持下去的地步,国家开始对三线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革。到上世纪90年代,国内国际形势极大改善,面对新的形势,国务院确定了“调整改革、发挥作用”的方针,有计划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以“军转民”为中心的调整改造、发挥效益的再创业阶段,部分三线企业实现了适应市场经济转型的凤凰涅槃,而在电信电缆行业,由于门槛低,企业多,全国线缆企业泛滥,可能有5000家左右,但是能够在国家重大项目有投标资格的不足50家,小而分散,无序竞争,很多小厂在原材料方面做文章,以次充好,低价恶性竞争,导致线缆市场环境恶化,三角债现象普遍,到2004年国有企业在行业中的产值从80年代的40%降到4.05%,而民营企业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行业产值上升到70%,三资企业也完成了起步阶段,进入扩大发展阶段,到2004年,我国电缆销售收入前10名的国有企业只有江苏宝胜集团一家(2007-2008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桂林电缆厂在时代的大潮中没有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巨变及积极开展内部系统的调整,改制,其制度陈旧,已难以适应大势所趋,故而走向凋敝,破产。
至2008年,工厂宣告破产,桂林电缆厂作为三线建设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标本,已经完成了它的特殊使命,逐渐淹没入纷繁历史事件的长河之中。
|
-
2021年秋风落叶的厂区
-
工厂车间
-
成品车间
-
废弃车间长出梧桐树
-
锻工车间
-
-
拉绞车间
-
五金仓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