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晖先生翻出他2015年的旧帖《想起少年时克过的尧山茅庵》,拜读之后勾起了我对一件往事的回忆。1961年我进工厂当锻工学徒后,每月定量43斤米,每年一套工作服一双工作皮鞋(不须以旧换新),不但“衣食无忧”,每月还可有节余粮票对家里小有补益。那时煤球凭票定额供应,星期天父亲经常带着我到郊外挖树蔸、割杂草用来熬粥、蒸饭、取暖。 记得1962年初春的一个星期天凌晨,我家除了才6岁的小弟之外,父亲、母亲带上我和妹妹、大弟过解放桥,绕道到尧山砍柴,为春节在家取暖做准备。 那天天气很冷,风也大,我们爬到尧山时天刚濛濛亮。我们在山顶上休息,等天大亮才好找路。我转过身来看城里,只见一条银色的飘带从北边远远的飘过来,弯弯曲向南方的天际伸延过去,那就是漓江。山峰在游动的晨雾中时隐时现,江两岸“星星”密处是市区的街灯和电灯。在山上第一次看到桂林城的全景让人激动、快乐。 天慢慢地大亮了,漓江两岸的廓宇逐渐分明。我们翻越山顶,一眼看去,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峦。我和父亲、母亲下到山腰砍柴,弟弟妹妹在上面坐着看守衣服杂物。我们连砍带揀很快就得了一大堆杂柴,把它们扎成6小綑分3担后,吃过带去的糯米饭,稍稍休息了一会就下山。刚起身,突然猫头鹰叫起来,吓得妹妹直哭…… 那时餐桌上难得见到荤菜,家家戶戶都在想办法改善生活。父亲做了个竹架刮网,星期天到附近农村的小河小溪边去刮鱼虾,每次都会有不错的收获,有杂魚、虾米,足够吃上两三餐……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着,听不到牢骚怪话,听不到唉声叹气,人人都相信这样的日子终究会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