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0253
- 魅力
- 1801
- 金币
- 1897
- 注册时间
- 2010-7-15
|
临 桂 古 石 桥
褚春德整理
水与路之灵魂
临桂县境内主要河道有义江、相思江、桃花江、大江、黄沙河等,这些江流集雨面积除黄沙河(89平方公里)外都在100平方公里以上。另外,集雨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有46条,总长有976.16公里。义江有庙坪河、合作河、中江河、蓬莱河、祖庙河、浔江、牛路河、社门河、透江、古赖河、宿棠河、茶洞河(北江)、丹桥河、枫桥河、东宅河、下樟河等15条支流,其中,茶洞河和丹桥河集雨面积都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相思江支流有:会仙河、七里河、四塘河、太平河;大江支流有陡门河、秦村河、三塘河、汉山村河。
临桂的古路是最独特的路。不管驿道,官道,还是便道和小道,用材都很“奢侈”。大多数是用青石板或鹅卵石铺成,几里长甚至几十里长。许多老村寨,全部用青石板铺成,屋内院子和檐下的廊阶还是长条石板铺就。
经过考察,详细访问,结合邻县的交通资料,汇总了临桂如下一些主要古道:
桂林经梧州通广东大路(昔称“苍梧大路”):由灵川乌金铺入境临桂到阳朔往梧州,境内长40公里。
桂林通安南(今越南国)大路:由灵川乌金铺入镜临桂出境,通永福往柳州,境内长39公里。
桂林至龙胜道:由桂林经红庙、葛家村、草鞋岭、油麻圩、五通街、中庸圩、宛田圩、丁岭坳入龙胜,境内长131公里。
义宁(今五通)至灵川道:由五通镇五里桥、板屋、毛皮界接灵川县潭下圩,再接桂林北上京师之官路,境内长6公里。
义宁至怀远道:起于五通,经桑江口、石门隘入湖南怀化县,清代境内长105公里。
义宁至城步道:起于五通经桑江口、横水隘,入湖南城步县界,清代境内长115公里。
义宁至绥宁道:起于五通,经桑江口、骨牌隘,入湖南绥宁县界,清代境内长125公里。
因为义宁县城通桂林、怀远、城步、永宁、龙胜,于是在此修了座“五通庙”,后来义宁因此改名“五通”的说法是很有根据的。
县内有南边山圩,六塘圩、会仙圩、四塘圩、秧塘圩、两江圩、渡头圩、茶洞圩、保宁圩、五通圩、中庸圩、宛田圩、黄沙圩等圩镇,各圩镇相互通路,并且周边的外县乡镇如永福的苏桥圩、罗锦圩、龙江圩、百寿圩,再如雁山圩、良丰圩、潭下圩、龙胜和平圩与义宁也通路,各圩四邻自然村也有便道相通。临桂境内的古道网罗密布,相当发达。
路为阳,水为阴,阴阳结合,必产生桥,即便有渡口,最终还是桥来取代。据《临桂县志》载:“清代,临桂县有阳桥、永济桥等110座桥梁,义宁县(今属临桂县)有惠政桥、通桂桥等12座桥梁,现存完整的主要桥梁有双凤桥、高桥、大中桥、新桥、济湘桥、于公桥等。”为了续写《临桂县志·交通篇》,县交通运输局有关人员访村寨,寻古道,索江河,发现县内尚存完好的古桥有81座,它们或雄伟或精致,姿态万千,不仅见证了曾经的发达交通,更是把青山绿水点缀得如诗如画。
临桂古桥分为四种:木桥、浮桥、石桥、墩桥。
木桥是用松木打桩桥架,木条并排架上而成桥,只有人能在桥上行走,牛只能从水里过河,木桥多数建在较宽而且水较浅的河面上,一旦涨洪水,常被洪水冲走。平原地区的木桥基本都消失了,多被钢筋水泥大桥取代,山区的木桥仅为一跨。
墩桥是石料砌成的,形似桥墩,没有桥面。墩之间跨度为半米左右,洪水时没入水中,水消后又可行人,大旱时,还可作临时的拦河坝,提高水位以灌溉之用。
浮桥因为建造难度大,数量极少,曾经在义江上可见,如今也换成了水泥桥。
现代大规模的水利和交通改造,许多的古桥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坚固的水泥桥了,而真正的古桥就只剩下石桥。
古石桥风韵
临桂的古石桥是 “力”“智”“义”的完美体现,每座石桥应该都有碑记和一个动人的故事。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古桥的建造有官倡民建、义办众修、众办众修、官办官修等。驿道、官路多为官办民修或官办官修。到了明清时期,桥的来因较为风尚的是升官发财之士、学业有成之家、求嗣许愿之人出资建造。“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他们之中许多人,后人无法知道是何许人,但看到留在世间的古桥,在寻常百姓心里只留下了“义”和“德”。
然而,因为年代久远,风雨侵蚀,一些石桥的桥碑字迹已模糊,甚至被损。在走访这些石桥的时候,我们只能凭借一些残留文字和村民口头留传来判断其年代了。目前,临桂古石桥年代不准确的有54座。
临桂古石桥有三种:石梁桥、石板桥和石拱桥。
石梁桥:县境内未发现还存有石梁桥。一些老石匠和见识较广的老者告诉笔者,之所以叫石梁桥,是因为桥的两个桥墩之间,搭着两根长方体石块为梁,石梁上横铺厚木板,人是踏着木板过桥的,这样修桥,主要是因为长石板确实难得。这类桥的缺点是,遇大洪水,木板会被洪水冲走,再者木板容易腐朽,不够安全,所以石梁桥已不存在了。
石板桥:现县境内发现完好的古石板桥有15座。长长的石板搭在坚实的石墩上,桥墩根基深,表面平整紧扣,缝隙小,料石之间有榫头,迎水面成△形,便于分水,减少水的阻力;墩面设石栓,卡住上面的石板;桥板很长,长的有5.6米,一般的有3、4米,最厚的有0.6米,最宽的有1.4米。
县内最长的石板桥是临桂镇车田村边的乐和桥和南门桥,均长39米,各10跨。
最雄伟的石板桥是六塘镇何家村的何家桥。桥全长37.5米,共7跨,最大的一个跨度有5.6米,石板宽1.4米,厚0.3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建造,现今仍保存完好,是维持何家村通往外界的重要纽带,近两百年来,巍然屹立,风采依旧。至于当年人们是如何将大石板从10多里的山上运出来,又是如何抬上4米高的石墩上的,现在的村民是无人知晓了。
最让人叫奇的是中庸乡的于公桥。桥建于南宋时期。一块巨石长4米,宽1.3米,厚0.6米,桥墩上仅用一块如拳头大的圆石顶着桥板,人行马踏,风蚀雨浸,千年如初,石板面光滑如镜。至于如此巨大的一块石板,是如何搭建起来的,似乎只能用传说来解释了,据说,古人会使用天秤起重,也有人说是神力相助。
最长的石桥是会仙镇的神龙桥。此桥由5跨石板桥和两孔石拱桥及引桥组成,全长60米,因河床而变。板桥和拱桥巧妙结合,壮丽多姿,如玉带飘江,又如长龙卧波,巧妙无比。
石拱桥:现县境内发现完好的古石拱桥有66座。最长的石拱桥是乾隆三年(1738年)建造的五通西山新桥,全长46米,宽4.5米,高4.3米,3拱,最大跨度8.2米。此桥修建讲究风水玄学,选址考究,青山曲水,两岸柳拂,环境十分幽雅。
现存最早的是五通桐山石拱桥,北宋真宗赵恒年间(997—1022年)建造。桥上有凉亭一座,传说这就是古代的十里长亭,是迎接下巡官员的地方,也是亭长(相当于现在的乡长)与各村长聚会之处,因其建在古官路上,现成为人们休闲或途经遮避风雨之所。
最雄伟的石拱桥是南边山乡的双凤桥,有碑记载,桥为官办民修,地点在星落西村,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建造,单孔,跨度为17米,宽6.7米,高10.8米;两头有旱桥各3拱,用以排洪,桥身雄伟壮观,气势非凡地处于交通要道之上,扬名百里。时间一长,人们只闻双凤桥,而不知有星落西村了,后来村民索性把村子改名为“双凤桥村”。1986年该桥被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标致的石拱桥是六塘镇的大中桥,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建造。桥由4个部分组成:桥墩露出地面有三级,呈凸字形,墩石块块平整紧扣,几无缝隙,且跨弧中规,如半轮明月。3拱跨度分别为6.23米、6.24米、6.25米,一眼望去,分不出大小,而倒影水中如3轮圆月。桥身两侧面,料石齐整如青砖,大小划一,横线中绳,竖线交错,似一堵青砖墙,精致美观,桥面有1.2米高石栏杆。石柱与石屏风布局均匀,搭配和谐,整个桥体与周围的山水田林相辉映,美轮美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