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阳作为姓氏的读音 陽的古字是昜,常用读音yáng,阳字在东周姬樊创立阳氏之前就有,创立阳氏之后,其中的氏族(具体支系不详)刻意变更了音调为yāng。当然,yáng和yāng是后来的人采用普通话的音调翻译出来的,方言音调与普通话有差异。桂北平话中太阳的“阳”和阳氏的“阳”,音调有别,后来的人把这一差别也对应翻译到官话和普通话中。 因为阳氏的源流有很多种,大部份地区对阳作为姓氏的读音读作yáng,这是因为其他氏族的影响力更强大,普遍把阳这个字采用常用音调yáng,而不知道阳作为姓氏有另一个音调yāng,在长期影响之下,影响力小的阳氏人也跟随其他氏族把阳氏的阳读作yáng。目前只有桂林地区保留了阳作为姓氏读yāng,这是由当地阳氏长期影响其他氏族造成的,其他氏族的人也知道阳作为姓氏读yāng。 二、关于桂林阳yāng氏的先祖 桂林地区历朝历代的外来移民(汉民族)都是重要的人口组成部份,因此同姓不同宗的现象很普遍,古老的本地氏族血脉所占的人口比例不大。 古代有欧阳氏的人定居桂林地区的记载,但也排除不了有阳氏人迁居桂林地区的可能,早前的这些氏族当然不能排除他们的后代仍在桂林地区繁衍,但这些人口的比例难以确定。 南朝时始安郡的欧阳景熙是道民,很有作为的道士是出家人,很可能没有亲生后代的。 唐代始安僚首领欧阳倩,携众数万,造反的人是异民族,欧阳倩很可能不是汉人,而是选择汉姓的土司家族成员。 宋代灵川籍进士欧阳辟,很可能是汉族士家子弟,祖上也是公差之类人,被调派到灵川,有一定的家世文化背景才可能会讲通用语(金陵雅言),进而考取功名。 需要明确的是,这些有记载的欧阳氏人,无法论证是当今哪些阳氏人口的祖先。 考证古代桂林地区的人口数据比较难。清代的人口数据相对可靠一些。清代初期那一百多年间,全国人口总量并没有大增,而广西人口爆增5倍多。广西这一百多年间的人口增长并不是因为大量生孩子造成的,而是由移民推动的人口爆增,因为当时广西的情况不大可能多生孩子。类似的,同时期的云南也是大量移民进入推动了人口爆增。清代的移民大大超过本地人,本地的氏族有同姓的后代,新移民的后代当然不是古老的本地氏族的后代。 在那一百多年间,不能排除有大量来自湖南、江西的阳氏移民,现今有大量阳氏村落自称为明代江西移民后代,可以确定他们的后代不是本地古老阳yāng氏、欧阳氏的后代,进而可以推定,现今的桂林阳氏是老移民后代和新移民后代杂居,因为始迁祖断了文化传承,不知道祖上具体属于哪支源流,因此普遍是同姓不同宗的关系。 三、关于桂林阳yāng氏和欧阳氏的收族争端 首先必须承认,桂林以前有欧阳氏的人简姓阳,但是必须要明确,桂林很多阳yāng氏人口并不是欧阳氏简化为阳这些人的后代。 阳yāng氏创立的时间要早于欧阳氏,并且阳氏的源流有很多种,不能排除各种源流的阳氏人口有迁移到桂林的可能。既然桂林一带长期传承了阳yāng氏的特定音调,可以推定很早就有阳yāng氏人口迁移到了桂林,本地阳yāng氏长期有保持较高的影响力,才使得本地其他氏族的人也都知道“阳”作为姓氏变调读yāng。 迁入桂林的欧阳氏人口,很可能是被本地势力强大的阳yāng氏所收族才改姓为阳的,改姓阳是为了融入到本地阳yāng氏中抱团取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