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成绩放榜后,桂林教育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教学成果的讨论,焦点集中在桂林十八中和全州高中两所学校。桂林十八中作为一所拥有优质生源的学校,每年招生时吸纳了众多6A生和7A生,这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无疑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外界对其高考成果也寄予厚望。而全州高中,入学时学生多为中等水平,却在高考中交出了令人惊艳的答卷,全校600分以上159人,特控线上线972人,本科上线率超90%,物理方向全区前60名占5人 ,有望录取清北人数10人左右,唐乐驹更是以物理类683分夺得桂林高考理科最高分。
反观桂林十八中,虽然在此次高考中也有不错的成绩,一本率为88.38%,600分以上231人,但与入学时的优质生源相比,这样的成绩似乎未能达到部分人预期,让人感觉未能将一手好牌打出最佳效果。从入口生源和出口成绩的转化率角度来看,全州高中表现出了强大的教学加工能力。
桂林十八中这几年来一年又一年的误人子弟,应该将18中的领导全部就地免职,让全州高中的班子接管桂林18中。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考成绩受多种因素影响。教学理念、师资团队、管理模式等都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全州高中或许在教学方法上更能挖掘中等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桂林十八中可能需要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思考如何让优质生源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此次成绩对比不应成为对任何一方的指责,而是为桂林教育发展提供了反思的契机。教育部门、学校管理层、教师团队都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共同探讨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让每一所学校都能发挥最大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实现教育的均衡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