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莲和老伴还有珍英老俩口走下车时,她们对眼前的这个地方,是觉得陌生,已完全不是曾经记忆里的那个模样了。

山外通往山里的公路,一直环山盘旋上行,早已铺就混凝土的路面尽管硬实,但却经不起山路的弯陡,小汽车的发动机在油量的轰加时,已是“嗡嗡”在吃力喘气;还好,公路在五个“之”字环山向上后,就沿着一座大山的半山腰平行前进。
汽车过了一座桥,再冲上一个缓长陡坡路,上到一处山坳口后,司机前方的视线顿时就开阔起来,整个人仿佛置身到世外桃源中。
开车的司机是秀莲的小儿子;秀莲现在已七十多岁。这几年来,秀莲一直心心念念、唠叨着无数次的,是要到她少年末段时期曾经奋斗过的、那个地方去看看。她的梦想,终于在今日已成行实现。
秀莲俩老如今和小儿子过。她们的小儿现在已结婚,已有了一女一子两个小把爷。在去年卖完柿子后,秀莲的小儿子就购买回了一辆小汽车。当前在瑶县域内的普通家庭,拥有一辆小汽车,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毕竟小汽车的代步出行方便,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瑶县这已经不是什么奢侈品了。
其实,秀莲小儿购车,也是想满足老妈子一直以来的那个心愿;据老人家讲,那个她少年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是在瑶县东南最偏远的瑶山里,距离家有几十公里山路。那里没有公交车线,出租车司机又嫌山路太烧油都拒绝上行,在没购私家车前,要想到达重游故地是有点不现实的。
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当时以农业为主的瑶县领导,已知水利对本县农业的重要性,于是就确定了修建多座水库方案,地处瑶县最东南面瑶山里的这座水库,是当年政府的重点工程。
由于当时政府财力有限,筑坝工程只能是以人力土填为主完成。
一座从坝底起基时的近百米,垂直高度六十米的土填大坝,所需土石方量庞大,所需工人,政府就在全县各公社大队生产队中抽调,在不影响稻田粮食生产的同时,各地青壮劳力是悉数进入水库大坝工地。
当年在挑泥筑坝的工人大军中,年龄最小者只有十五、六岁的;当时的这些少年,他们在政府的号召下,在所在生产队的抽调中,是义无返顾地进入到工地,用他们发育尚不完全成熟的稚嫩身躯,肩挑下沉重的泥担,为大坝土填工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秀莲那时就是这挑泥筑坝大军中的一员。秀莲那时年龄刚进十六岁,在这人生最美好的花季少年,她伴同全生产队二十多个青壮年人,在这个水库工地奋战了二年多。秀莲在工地工圆回返后,她就在心底存留下这段记忆,就梦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再回转工地去,找寻当年瑶山的神韵,和那青春岁月里朦胧的悠悠往事。
儿子购车,已有了出行的方便。在儿子许诺驾车陪行后,还早在多天之前,秀莲就筹备了此次行程。秀莲想,这个有意义的怀旧之旅,应该邀约上当年和自己一起到过工地的珍英姐。珍英姐自水库工地回后,她已结婚嫁到了邻县,电话邀约是需要提前。
两个曾经的好姐妹,以及她们后来各自的夫君,四人就搭载秀莲小儿的小汽车,他们在这天早上就出发。汽车沿着进山的环山公路,到得这个坳口以后,眼前的一切已令秀莲无法在记忆中翻读到。秀莲叫儿子把车停进这里的一个篮球场内。
当年这里的原始荒凉已经不见,那时在简易的公路上下方,是连成一片的原始森林带,公路穿行此路段,树木的扩荫,以及那种叫不上名的凄利鸟叫,是组成这里的独特神韵。如今这里的山梁公路边上,已是建有一座座靓丽的楼房,在公路面上和篮球场地,都是混凝土浇筑硬化,与山外村庄完全是一个模样了。
秀莲和着珍英,还有她们各自的老伴,他们四人,就沿着这里的环库区水泥路慢行看风景;此时在秀莲的视界下,环山公路的前方,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山峦间形成的冲涧盆地里,是泛着涟漪悠蓝的库水,在库水面上,有群鸟飞翔,有水库移民悠闲划竹排戏水过。
“水库,水库,就是这个地方!”
秀莲此时显得很激动,她拉着珍英的手,指着前方青蓝色的山水,就再一次地感叹:“珍英姐,这里就是我们曾经出力贡献过的地方哟!”
“是呀,这一转瞬,五十多年就这样过去了!”
“别光顾了在这看风景,我们今日是要到大坝址去看的。”
秀莲停下脚步,她就近向路边楼房的主人问路。得知这里到水库大坝址还有一公里路程,于是秀莲她就招呼珍英,还有那俩老头回到车内。秀莲叫儿子启动汽车,他们一行人向那水库大坝址而去。
向秀莲指路的水库移民,当知道她们是当年这里水库筑坝大军中的一员时,很是感叹,他向秀莲一行讲解路况坝址的同时,是敬重处在创业阶段的老人那一代人的,心说,如果没有当年这一代人的付出,怎会有如今全国“生态农县”的富喻!
看着小汽车启动,驶向他们梦留的地方去,指路者是希望这些老者玩得开心,找寻到属于她们青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