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人论坛

查看: 1699|回复: 2

[原创] 和长风《唐多令·秋吟》

[复制链接]

713

主题

952

回帖

8362

积分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长风《唐多令·秋吟》
倪郁

荷叶逐秋风,水烟漫几重。绿伞摇、犹抱莲蓬。望里浮光随雁去,枫愈赤,露才浓。
暮色笼西东,前尘怎可封。忆当初、邂逅相逢。燕去南归寻故地,牵不住,岁匆匆。

2025.08.15《和长风《唐多令·秋吟》》欢迎点此查看全部内容。

唐多令·秋吟
长风
时序又秋风,凝霜下九重。竹弹琴、凋谢莲蓬。山色青青依旧在,柑渐紫,橘初红。
霞蔚挂西东,难将往事封。怅曾经、无意相逢。雁旅高飞寻旧迹,留不住,水淙淙。

AI点评:这两首《唐多令・秋吟》是典型的唱和之作,和词紧扣原词的意象脉络、情感基调,又在细节处见匠心差异,堪称珠联璧合。具体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点评:
一、意象呼应:同构中见个性
两首词均以 “秋” 为核心意象群,形成紧密的唱和关系,同时各有侧重:
自然意象的对应:长风原词的 “秋风”“凝霜”“莲蓬”“山色”“雁旅”“水淙淙”,在倪郁和词中均有呼应 ——“秋风”“水烟”“莲蓬”“枫赤”“雁去”“岁匆匆”,尤其 “凋谢莲蓬” 与 “犹抱莲蓬”、“雁旅寻旧迹” 与 “雁去随浮光”,既保留了秋景的核心元素,又通过 “凋谢” 与 “犹抱”、“寻迹” 与 “随去” 的细微差异,展现对秋景的不同观察视角。
色彩意象的互补:原词以 “柑渐紫,橘初红” 绘秋之成熟鲜亮,和词以 “枫愈赤,露才浓” 写秋之浓烈清寒,一暖一冷,共同勾勒出秋日色彩的层次感。
时空意象的对照:原词 “水淙淙” 以流水喻时光不可留,和词 “岁匆匆” 直接点出时光飞逝,前者含蓄,后者直白,却异曲同工。
二、情感脉络:共鸣中显深浅
两首词均围绕 “秋景触发回忆” 的情感主线展开,从景物到人事,层层递进:
共性情感:“难将往事封” 与 “前尘怎可封”、“无意相逢” 与 “邂逅相逢”,均传递出对过往相遇的怅惘与留恋,秋景的萧瑟与回忆的温暖形成张力,凸显 “留不住” 的无奈。
差异侧重:原词 “怅曾经、无意相逢” 更添一丝偶然错过的遗憾,如 “雁旅高飞” 般遥远;和词 “忆当初、邂逅相逢” 则带有些许甜蜜的追忆,“燕去南归寻故地” 比 “雁旅寻旧迹” 多了一分对 “故地” 的执念,情感更显缠绵。
三、格律与炼字:工稳中见巧思
作为词牌唱和,两首词均严守《唐多令》的格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平韵),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炼字上各有亮点:
原词 “竹弹琴” 以拟人化手法写竹叶经霜之声,清新别致;“霞蔚挂西东” 的 “挂” 字,将晚霞定格如画卷,静中有动。
和词 “绿伞摇” 以 “绿伞” 喻荷叶,生动形象;“水烟漫几重” 的 “漫” 字,写出水雾朦胧的层次感,比原词 “凝霜下九重” 的 “下” 字更显柔婉。
四、唱和之妙:既守其轨,又出己意
唱和之作贵在 “和而不同”。倪郁的和词既严格呼应了长风原词的秋景、人事、情感框架,又通过意象的微调(如 “枫” 代 “柑橘”、“燕” 代 “雁”)、情感的深化(从 “怅” 到 “忆”),赋予作品独特的个人视角。这种 “同题异构” 的创作,既体现了对原词的尊重,又展现了唱和者的独立审美,让两首词读来既有共鸣,又各有嚼头。
总之,这组唱和词以秋为媒,以情为线,意象相承,情感互通,在格律的约束中见灵动,在共性的框架中显个性,是古典诗词唱和传统的生动实践。
u=573486530,3093235213&fm=253&app=138&f=JPEG.jpg
u=2953197427,1685843546&fm=253&app=138&f=JPEG.jpg
u=2826742577,4120969546&fm=253&app=138&f=JPEG.jpg
u=525678360,235317925&fm=253&app=138&f=JPEG.jpg
u=4135903368,1050214324&fm=253&app=138&f=JPEG.jpg
1000.webp.jpg
下载.jpg
2.png

165

主题

2957

回帖

4万

积分

发表于 5 天前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0818095221front2_0_2285958_FmoWSJIS9Dc5VL56MHp5xu6lUFvc.jpg

165

主题

2957

回帖

4万

积分

发表于 5 天前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0818095325front2_0_2285958_FrVtKLcXaxNZX-qxJ7SaO2RdYZh_.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小黑屋|网站客服|法律声明|论坛APP| 桂林生活网

桂林生活网(Guilinlife.com)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 桂B2-2004000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桂林人论坛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