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这句流传久远的桂林俚语是一则笑话。其笑点主要有二: 1,那位乡民不知道蚂拐就是田鸡,结果造成卖了蚂拐又去买蚂拐(炒田鸡),懵懵懂懂,缺乏常识,让人忍俊不禁。 2,绝大多数人会认为乡民亏了!惟其亏大了,才至于让人笑话。 看不到这两点;或者说,因为有其他悖论先入为主,不认同这两点。那就真没看懂这个笑话。 回帖第一句:“倒是不太同意酒店吃蚂拐不是等价交换”。这话太绕。“不同意不是等价交换”, 到底想表达“不同意”的是“不是等价交换”?还是想表达“不同意”这是“不等价交换”?此话没说明白。 那位乡民固然不知道蚂拐就是田鸡,有缺乏此认知之过。但酒楼与顾客信息不对等,菜单及店员没能如实告知,信息不透明,也是顾客误解的缘由之一吧? 另外,你把酒楼的炒蚂拐与“科学就是生产力,技术就是无形资产”相提并论,太拔高了吧? 如果你吃过农家饭,见识过庄户人家用铁锅大灶烧柴禾的青椒炒蚂拐,那份鲜美滋味足,不说城里酒楼难以企及,至少不遑多让。为什么,除了食材新鲜且绿色无污染,还有铁锅、柴火之功。你还认为那位乡民吃的炒田鸡,是他求之不得的 “科学生产力,技术无形资产”吗? 技术附加值能带来高额利润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原始劳动的“掠夺”,这是经济学常识。大半串蚂拐“掠夺”了人家十几串蚂拐,这还是谁也不吃亏的等价交换吗? 倒退一万步说,回到没有货币的原始社会,那时没有货币做交换媒介,只有以物易物,人家会拿十几串蚂拐换你一盘炒蚂拐吗? 再回到现实社会,设身处地想一想:不掌握优质资源,没有技术和资金,养家糊口只靠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人群,目前还客观存在。如果时间成本廉价,劳动力低值,他们要摆脱贫困就很艰难。如果人工成本能得到提高,出卖原始劳动者是不是也感觉大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