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栋栋白粉墙、小青瓦、四层楼高的桂北民居风格联排式小洋楼,在春日繁花绿树映衬下显得特别古典雅致,村旁的漓江风光旖旎。居民们惬意地行走在整洁宽敞的道路上,有人带着孩子在室外健身步道上锻炼身体。如果没人介绍,人们很难把这栋栋美观的楼房与拆迁安置房联系在一起。
桂林日报记者 刘倩
“附近村子的人说起我们,哪个不羡慕?”阳春三月,七星区七星村委上关村的村民卢德山坐在透着浓郁绿意的小区绿化景观旁,悠闲地点上一支烟,一脸的心满意足。
在他身后,一栋栋白粉墙、小青瓦、四层楼高的桂北民居风格联排式小洋楼,在春日繁花绿树映衬下显得特别古典雅致,村旁的漓江风光旖旎。居民们惬意地行走在整洁宽敞的道路上,有人带着孩子在室外健身步道上锻炼身体。如果没人介绍,人们很难把这栋栋美观的楼房与拆迁安置房联系在一起。
这是我市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之一——— 福隆园城中村改造项目。

福隆园项目完成的拆迁安置房(一期)。 记者唐侃 摄
这个为上关村村民生活带来了让人啧啧称赞的变化的项目,是2013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提出改造要求而且进行部署的。几年来,赵乐秦一直惦记着这个项目,多次前往实地检查,并多次召开项目协调会,听取进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有关问题。他反复向项目负责人员叮嘱,福隆园城中村改造项目对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科学保护漓江、打造品位休闲之都、建设
国际旅游胜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1月,市长周家斌来到福隆园城中村改造项目实地检查,他说福隆园改造项目能取得现在的成绩非常不容易,指示要按照目前的工作模式尽快推进,要尽量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人们常说,拆迁是“天下第一难”,城中村拆迁更是难中之难。福隆园城中村改造,为何能拆出满意,拆出羡慕?
先安置再拆除——— 解决好拆迁户心结与后顾之忧
房屋拆迁,拆房子不难,难的是解心结。
福隆园片区里不少自然村都属于“隐匿”在桂林喧嚣城市中的村庄。环境卫生差、基础设施落后,这几乎成为城中村的通病,也成为城市区域发展中的短板。
上关村位于漓水之畔,地理位置绝佳,然而由于长期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让卢德山说起自己原来的房子,还是一脸抱怨:“原来村道窄得只能走三轮车。房子也建得密密麻麻,我家采光就很差,从早上到晚上,一点阳光也照不进来。”不仅如此,由于没有铺设排水给水管道,整个村子的生活污水只能直排入漓江,污染漓江水质。
城中村改造成为村民彻底改变生活方式的一次契机。早在2015年初,城中村改造项目就被列入了桂林市2015年20大重中之重项目。市委、市政府要求,要在2015年12月31日前,完成全市88个城中村基础设施项目改造提升工程。位于城市核心区的福隆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福隆园城中村改造项目范围从虞山桥头、香格里拉大酒店一直到小东江入口一带,占地740多亩,涉及村民943户、2666人,建筑物约20万平方米。整个福隆园改造项目总投资预计达到36亿元。
不破不立。既然要改造城中村,彻底改变城中村的脏乱差面貌,就必然涉及拆迁问题。但是,上关村拆迁户心中存有顾虑。用他们当时的话来讲:一是没理解透政策,轻易拆了怕留后遗症;二是谁知道早拆了是好是坏;三是拆了到底有多大实惠,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实惠?
七星区福隆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指挥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福隆园片区城中村改造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反以往先拆后安置或者边拆边安置的工作思路,实行先安置再拆。“安置走在前,让大家早早居有定所,心里踏实,这样就消除了拆迁户的后顾之忧。”
新的安置房小区离原来村子只有几百米远。2013年,在上关村村民的“围观”下,安置小区一天天加紧建设。很快,当只存在于设计图上的幸福家园变成眼前的现实时,村民们心中对未来新生活的规划日渐明晰。
“与原来城中村的生活比,变化太大,我们当然愿意生活在更好的环境中。”村民申建军说,“政府派来工作组,挨家挨户讲政策做工作,大家心里有底了,拆迁也有了积极性。”
村民们陆续搬入新家,上关村现在已经搬进安置小区的有160多户。
整个福隆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拆迁工作十分顺利地进行着。这是七星区开展城中村改造工作以来,首个实施整体搬迁的项目。截至目前,福隆园项目累计完成157栋安置房建设,拆迁户几乎已经全部入住新的安置小区。部分公寓楼已全面封顶,正在进行内外装修,预计不久就可交付使用。
利益最大化——— 解决好村民未来生活的出路问题
城中村改造,表面上是围着房子转,实则事关村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村民们洗脚上岸后,生活出路怎么解决?为此,七星区福隆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
“来,到我新家看看!”还没等记者开口,卢德山主动邀请记者到他家做客。他家每层约100平方米,客厅明亮,通风良好,采光充足,整个家的装修风格如同商品房一样时尚简约。
“我家漂亮吧!”卢德山笑着说,“这可不是我的品味好,而是政府已经帮我们统一进行了简装,水电、地板砖什么的都帮我们搞定了。我们拿着扫把进去打扫一下卫生,就可以住人了,真是省心省力还省钱。”
与其他拆迁户一样,卢德山享受的是“一户一宅”的安置政策:他家的安置房建了4层,约400平方米,其中2、3、4楼分别为10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1楼为100平方米左右的商铺。
“一楼二楼我全部租出去了,每月租金就有5000元,以后的生活就有保障啦。”卢德山高兴地说,以前村里的房子只有170多平方米,他还担心儿子讨老婆之后没地方住,现在安置房解决了他的烦忧。
“城中村改造项目让个人和集体都受益。”七星区福隆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指挥部负责人说,村民们的安置条件主要有60、70、80、90、100平米五个档,按照房产证上的面积,实行1:1置换。就拿上关村来说,村民安置房的一层可做门面出租,二层以上自己多余的住房也可出租,用来增加收入;村里有写字楼、酒店出租,集体收入也有保障,村民们可以有持续分红。
随着改造项目不断推进,配套的水电、交通项目也将同步完成,居民房屋将成为与周边山水风光和谐统一的景观化、园林化建筑。如今,上关村周边村民的拆迁热情也被调动了,大家都希望能像上关村一样,从“城中村”华丽变身“城里人”。
拆迁补偿合理、村民安置到位,实现村民利益最大化,这样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城中村改造工作,没有爬不过的坡、迈不过的坎。这是七星区福隆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指挥部副指挥长葛初弟——— 一位多年从事拆迁工作干部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