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人论坛

查看: 15738|回复: 3

[本地杂谈] 《黄帝内经》与《庄子》的养生之道

[复制链接]

107

主题

57

回帖

1535

积分

发表于 2023-3-29 16: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1)遵循天地运行的客观规律(天地万物对立统一的两种能量的转化规律)。(2)了解自然界和人体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人体与天地相和谐,即天、地、人相和谐。(3)饮食有节制。(4)起居有规律。(5)不过度劳累,保持旺盛的精神,使自己的身体与精神俱佳。
【身体衰弱的原因】:①常常(吸烟)饮酒;②过度劳累;③过度房事(夫妻性生活过度);④酒后行房事;⑤只追逐快乐,无视生活规律和生命规律,不知道保持旺盛的体能。【健康少病的原因】:①善于躲避外部致病因素侵袭;②一生保持恬淡虚无(低压力、宁静、简朴、不追逐利益);③保持旺盛的精神,而且精神内聚内守(清静才能内聚内守);④不过度劳累。节欲是中心,不节欲就无法保持精神力量(包括物欲、情欲、性欲……)控制欲望+德行+操守(守住本分)
养生之道的核心是控制自己(节制欲望)。
【生与死的根本】①遵循天地间对立和统一的能量转换规律;②遵循天地间四季变化规律,源于阴与阳交替变化的规律,人类时刻保持与天地息息相通。【治病的基本原则】①首先了解疾病②找出致病的源头③找出疾病发展变化的原理;④从根本上进行自我综合调理。⑤通过手术、药物等医疗手段缓解和控制症状,总之要坚持标本兼治。⑥护生放生促长寿、促健康。调理疾病从源头抓起,慢性病先服10天蔬菜汤,五谷汤、水果汤汁和身体锻炼、心态调节,如果无效,再服中药治疗(如果是急症紧急寻求西医治疗),调理身体以养心为关键,善于保养精神,养精蓄锐是根本。【治病方法】:①直接治疗病灶(治标);②间接治疗病灶(治本);③标本兼治;④先治标后治本,或先治本后治标;⑤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⑥综合治疗;⑦能治的病以药疗为主,不能治的病以自我调理为主,难治的病以综合治疗为主。(以癌症和艾滋病为例,药物基本无效,或只能暂时起效,很快复发。)
【如何综合性自我调理疾病?】①忌口(饮食忌口),刺激疾病的食物不吃,例如烟酒、辛辣、油腻食物等。②彻底戒除不良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习惯。③坚持适度合理锻炼身体。④调节心态,保持稳定乐观健康的良好心态。⑤控制各种欲望。⑥坚持深呼吸锻炼(深呼吸吸氧)。⑦避免长期服药,远离药物的毒副作用。总之,自我综合调理以维护免疫系统为核心,发挥身体免疫力为宗旨,通过调节免疫力抗病愈疾。⑧养心是关键,保养精神是源头,人体与天地之间保持息息相通是强身健体保障。⑨食物调理是基础,以五谷汤+蔬菜汤(蔬菜汁)水果汁调理10天,如果无效再服中药(或西药)控制症状(指慢性病调理),有些病可以配合药酒调理(外用)。保持心态沉静是保护血管的办法(虚而静),同时少吃盐、不吃辣椒、葱蒜等刺激性食物(不食烟酒)。老人因为气血衰弱,不宜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养生常识)。
【智慧养生(科学养生)的原则】:①遵循天地的自然规律,遵循人体的自然规律,使人与天地和谐一致。②调节喜怒哀乐。③节制体内阴阳两种力量的变化。④调理筋络,因为经脉能决定生死,能调理百病,务必保持筋络通畅。

《庄子》的养生观

《逍遥游》告诉我们借力和用人用物的哲理。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用人用物的原则借用一切可以借用的力量——借力借物的原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事物(绝处求生)养生方面:借用一切力量帮助养生护身,借用一切力量维持免疫系统,不片面依赖药力。疗疾健身也要避实就虚,用自己的所长弥补所短。
《齐物论》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有共同的本质属性(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同时也告诉我们身体衰老,精神(思想)也会衰老。精神短少,思维缰化偏执(老人特征),保持人老思想不老。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但事情无限,如何用好时间?由于事物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对于养生保健来说可以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尤其要注意利用不同的方法综合养生,综合疗疾,根据疾病的共同性,养生同样要留有余地,寻找疾病的空隙和薄弱环节。养生要随应天地自然规律、人体自然规律。疗疾同样要避实就虚。探讨养生之道,不是养生之技,道高于技。寻找可变之处,回避不变之处(例如外貌不可变,但能力可度,心态可变。)养生要善于转化不利因素,要做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关键在于转化。
【养生大忌】①喜怒哀乐影响健康,尤其是大喜大忧。②起居没有规律。③思虑没有节制。④心态不宁静,不愉快(抑郁心态)。
【广成子养生之道】①宁神安静(静以养生,指心静和环境清静)②不过度劳累③不过度消耗精神④节制各种欲望,闭目养神,关闭心思,充耳不闻。⑤靠精神守住身体,守住身体的某一部位,用来调节其它部位。多思多虑和忧思状态,不利于养生保健。(宁神守静于身体某一处)养生不沉迷于五色、五音、五味、五臭(追求天然营养,不追求化学调味品)。了解天地运行规律,才能获得天助地助,了解人类活动规律,才能获得人助。
【治身原则】①心境恬静。②顺应自然规律(不凭主观意愿作为)。③控制物质利益,不被物质利益奴役。④改变心态和言行达到改变自己的目的。⑤以道养生,不以技养生。宁静顺应自然规律,不主观人为是养生的根本(虚静,恬淡、寂寞、不人为、心情快乐,忧患不入)。坚守仁慈和道义,研究养生的实质。养生之技要切合自己的实际,不能盲目模仿、缰化教条。
【古人养生方法】①深呼吸(吐出废气,吸进氧气)。②像熊和鸟等动物一样运动(运动锻炼)。③保持心地平易、恬淡、忧患不进入体内,邪气(致病因素)不能进入体内。④道与德完全。⑤劳动适度,思虑适度(适可而止)。⑥不主观人为,应自然规律,以智慧养生,以恬静养生、以道养生。⑦深化生命的根,保全宁静是养生之道。
*【养生不能走极端】*养生与养命是不同的,善于养生,未必善于养命。养生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生活中有物质条件而不能养生的人太多了。养生不能离开身体,也不能离开环境条件。虽然身体健康,但生命死亡的人太多了。养命要靠修行,养命要靠积德行善。身体健康而不能保命的人太多了,不能单纯养生,片面养生。
【生活哲学】化腐朽为神奇( 关键在于转化)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开始养病需要宁静,按摩和吸氧可以延缓衰老。按摩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延缓衰老。   以食物伤害身体,以利益伤害身体,见到利益忘掉身体,干事业忘掉身体,养身体必须忘掉利益,(养生难以逐利、逐利难以养生)

107

主题

57

回帖

1535

积分

 楼主| 发表于 2023-3-31 12: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与《庄子》的养生之道(修正稿)

  撰写:作家陶靖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1)遵循天地运行的客观规律(天地万物对立统一的两种能量的转化规律)。(2)了解自然界和人体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人体与天地相和谐,即天、地、人相和谐。(3)饮食有节制。(4)起居有规律。(5)不过度劳累,保持旺盛的精神,使自己的身体与精神俱佳。
  【身体衰弱的原因】:①常常(吸烟)饮酒;②过度劳累;③过度房事(夫妻性生活过度);④酒后行房事;⑤只追逐快乐,无视生活规律和生命规律,不知道保持旺盛的体能。
  【健康少病的原因】:①善于躲避外部致病因素侵袭;②一生保持恬淡虚无(低压力、宁静、简朴、不追逐利益);③保持旺盛的精神,而且精神内聚内守(清静才能内聚内守);④不过度劳累。节欲是中心,不节欲就无法保持精神力量(包括物欲、情欲、性欲……)控制欲望+德行+操守(守住本分)
  养生之道的核心是控制自己(节制欲望)。
  【生与死的根本】①遵循天地间对立和统一的能量转换规律;②遵循天地间四季变化规律,源于阴与阳交替变化的规律,人类时刻保持与天地息息相通。
  【治病的基本原则】①首先了解疾病②找出致病的源头③找出疾病发展变化的原理;④从根本上进行自我综合调理。⑤通过手术、药物等医疗手段缓解和控制症状,总之要坚持标本兼治。⑥护生放生促长寿、促健康。调理疾病从源头抓起,慢性病先服10天蔬菜汤,五谷汤、水果汤汁和身体锻炼、心态调节,如果无效,再服中药治疗(如果是急症紧急寻求西医治疗),调理身体以养心为关键,善于保养精神,养精蓄锐是根本。
  【治病方法】:①直接治疗病灶(治标);②间接治疗病灶(治本);③标本兼治;④先治标后治本,或先治本后治标;⑤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⑥综合治疗;⑦能治的病以药疗为主,不能治的病以自我调理为主,难治的病以综合治疗为主。(以癌症和艾滋病为例,药物基本无效,或只能暂时起效,很快复发。)
  【如何综合性自我调理疾病?】①忌口(饮食忌口),刺激疾病的食物不吃,例如烟酒、辛辣、油腻食物等。②彻底戒除不良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习惯。③坚持适度合理锻炼身体。④调节心态,保持稳定乐观健康的良好心态。⑤控制各种欲望。⑥坚持深呼吸锻炼(深呼吸吸氧)。⑦避免长期服药,远离药物的毒副作用。总之,自我综合调理以维护免疫系统为核心,发挥身体免疫力为宗旨,通过调节免疫力抗病愈疾。⑧养心是关键,保养精神是源头,人体与天地之间保持息息相通是强身健体保障。⑨食物调理是基础,以五谷汤+蔬菜汤(蔬菜汁)水果汁调理10天,如果无效再服中药(或西药)控制症状(指慢性病调理),有些病可以配合药酒调理(外用)。保持心态沉静是保护血管的办法(虚而静),同时少吃盐、不吃辣椒、葱蒜等刺激性食物(不食烟酒)。老人因为气血衰弱,不宜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养生常识)。
  【智慧养生(科学养生)的原则】:①遵循天地的自然规律,遵循人体的自然规律,使人与天地和谐一致。②调节喜怒哀乐。③节制体内阴阳两种力量的变化。④调理筋络,因为经脉能决定生死,能调理百病,务必保持筋络通畅。

  《庄子》的养生观

  《逍遥游》告诉我们借力和用人用物的哲理。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用人用物的原则。借用一切可以借用的力量——借力借物的原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事物(绝处求生)。养生方面:借用一切力量帮助养生护身,借用一切力量维持免疫系统,不片面依赖药力。疗疾健身也要避实就虚,用自己的所长弥补所短。
  《齐物论》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有共同的本质属性(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同时也告诉我们身体衰老,精神(思想)也会衰老。精神短少,思维缰化偏执(老人特征),保持人老思想不老。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但事情无限,如何用好时间?由于事物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对于养生保健来说可以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尤其要注意利用不同的方法综合养生,综合疗疾,根据疾病的共同性,养生同样要留有余地,寻找疾病的空隙和薄弱环节。养生要随应天地自然规律、人体自然规律。疗疾同样要避实就虚。探讨养生之道,不是养生之技,道高于技。寻找可变之处,回避不变之处(例如外部环境不可变,但体内环境可变,心态可变。)
  养生要善于转化不利因素,要做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关键在于转化。
  【养生大忌】①喜怒哀乐影响健康,尤其是大喜大忧。②起居没有规律。③思虑没有节制。④心态不宁静,不愉快(抑郁心态)。

  【广成子养生之道】①宁神安静(静以养生,指心静和环境清静)②不过度劳累③不过度消耗精神④节制各种欲望,闭目养神,关闭心思,充耳不闻。⑤靠精神守住身体,守住身体的某一部位,用来调节其它部位。多思多虑和忧思状态,不利于养生保健。(宁神守静于身体某一处)养生不沉迷于五色、五音、五味、五臭(追求天然营养,不追求化学调味品)。了解天地运行规律,才能获得天助地助,了解人类活动规律,才能获得人助。
  【治身原则】①心境恬静。②顺应自然规律(不凭主观意愿作为)。③控制物质利益,不被物质利益奴役。④改变心态和言行达到改变自己的目的。⑤以道养生,不以技养生。宁静顺应自然规律,不主观人为是养生的根本(虚静,恬淡、寂寞、不人为、心情快乐,忧患不入)。坚守仁慈和道义,研究养生的实质。养生之技要切合自己的实际,不能盲目模仿、缰化教条。
  【古人养生方法】①深呼吸(吐出废气,吸进氧气)。②像熊和鸟等动物一样运动(运动锻炼)。③保持心地平易、恬淡、忧患不进入体内,邪气(致病因素)不能进入体内。④道与德完全。⑤劳动适度,思虑适度(适可而止)。⑥不主观人为,应自然规律,以智慧养生,以恬静养生、以道养生。⑦深化生命的根,保全宁静是养生之道。
  *【养生不能走极端】*养生与养命是不同的,善于养生,未必善于养命。养生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生活中有物质条件而不能养生的人太多了。养生不能离开身体,也不能离开环境条件。虽然身体健康,但生命死亡的人太多了。养命要靠修行,养命要靠积德行善。身体健康而不能保命的人太多了,不能单纯养生,片面养生。
  【生活哲学】化腐朽为神奇( 关键在于转化)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开始。养病需要宁静,按摩和吸氧可以延缓衰老。按摩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延缓衰老。 以食物伤害身体,以利益伤害身体,见到利益忘掉身体,干事业忘掉身体,养身体必须忘掉利益,(养生难以逐利、逐利难以养生)

107

主题

57

回帖

1535

积分

 楼主| 发表于 2023-7-8 20: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养生重道 ,道法自然(转载)

     

     现在养生的话题很时髦,但我发现人们道术不分,急功近利,追求的是养生之术,而不是养生之道。道统术,求术悖道,事倍功半,乃至难获养生之效。

    人以生命有机体的形式存在,养生就是养护生命有机体。所以,养生之道就是人生之道。

    大自然造化万物,赋予不同事物各不相同的寿限。昙花一现,蟪蛄不知秋;银杏古柏,寿比千年……给人类这个物种的寿限是170岁。可为什么,人类不能尽享天年,往往短命而亡呢?

    古柏银杏,如果没有斧斤雷劈之灾,即可尽享天年,那是因为它顺应大自然,不忤逆天意。而人,是天地之灵秀者也,有七情六欲,有主观能动性。

    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为什么?精神对物质有强大的反作用,七情六欲,主观能动性属于意识之类,以机体为基础,但机体生命力也受其的陶冶与戕害。人类欲望过多,不重道者,往往是以受戕害为主。所以养生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调节七情六欲,使之与生命机理相协调,这样免疫力得到维护,即使机体感受外邪风寒生了病,机体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也会启动自我修复,衰老自然延缓,人生就健康长寿乐淘淘了!




几年前前,看到央视第10套节目“健康之路”,医学教授郝万山讲健康与情志的关系《不生气,不生病》,说90%以上的病都与情志有关,有医生说现在来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心身疾病超过1/3,躯体疾病少于1/3;而且躯体疾病又会导致心理问题。所以精神愉悦比什么药都重要。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哲学讲物质决定意识,但精神对物质有强大的反作用。愉悦的情志促进健康,长命百岁;糟糕的心态让疾病缠身,降低生活质量不说,还能缩短寿命!

    养生与人生是一致的。呱呱坠地,为了维持你的生命,父母就给你养生了。到了你有独立自主意识,做什么样的人,就最为关键了。现在流行的经络养生,气功养生,食药养生,艾灸养生,运动养生……都是术,而不是道。

    “仁者寿”,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心态平和,在施以术,即可尽享天年。否则再有华佗、扁鹊之术也没用,蔡桓公一命呜呼,势在必然!因此养生之道就是做人之道,做天下为公的有道之人,还是做奸佞小人,这才最根本。

      每个具体的人,包含着机体与心理两部分。西医重机体,重数据,很科学,但有形而上学之嫌,真理哪怕向前多迈了小半步就成谬误了。养生重整体,机体有疾,必与心智有关。有时情志更重要。

     《黄帝内经》曰:“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



     中医秉承《黄帝内经》,也认为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是有联系的: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释儒道也有相近的说法,归纳起来无外乎就是情志与脏腑的关系,也就是脏腑(物质的)与情志(精神的)的关系。它们辩证统一,相互作用。七情六欲根于脏腑,反作用于脏腑。七情六欲失控必然影响健康,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疾病即来。

     中医专家说,怒则气上,容易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

      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就容易板结,不是长包块,就是生癌肿,所谓的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脂肪瘤,只不过是气结在不同脏腑部位的产物而已,名虽不同,气凝其痰血,使血水结聚不散的本质是相同的。一切包块结聚,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思虑过度啊!

      恐则气下,害怕担忧,不好的事情总会来,这叫怕什么来什么。人一恐惧,腿脚就无力;一牵挂担忧,心被绊住了,腿都迈不动。所以腰脚以下的疾病,比如尿频尿急,遗精滑精,抽筋,腿脚酸软无力、肿痛等都是恐则气下引起的。肾主腰脚,恐必伤肾。

      有人研究表明,导致免疫系统出现问题的情绪排名,前七名的依次是:生气、悲伤、恐惧、忧郁、敌意、猜疑,以及季节性失控(如夏季频发争执和摩擦;冬季抑郁患者会比平时多。)林黛玉在贾母护佑之下,什么金汤玉液都有,之所以短命,就是寄人篱下,长期生活在抑郁悲伤之中啊。

     上古之人,能够活得绘声绘色,有滋有味,过了百岁,还动作不衰,是什么原因呢?他们道德淳朴啊!所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他们不惧于物,不为物役,所以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孙思邈又叫孙真人,他看到后在《千金要方》上感慨地说,道德不全,纵服玉液金丹,不能长寿。道德日全,不祈寿而寿延,不求福而福至,此养生之大经也。

    ——这就是养生大道了。

    此前报导,全国著名养生专家都英年早逝,大概就是只重术而不知重道的缘故了。

     人人都有建功立业的愿望。但要有“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这样的态度与准备,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境界。这样就会心无碍挂,坦坦荡荡,潇潇自在;情志舒畅,自然会健康长寿了。张xx没有这样的境界,抑郁忧愁,戚戚然,客死他乡,这就必然了(不好意思,拿这说事了)!

     个体生活在社会中,受外物诱惑,情志必然跌宕起伏。养生就是要掌控好自己的情志。



   古人将外物归纳为酒色财气。有一段佳话,佛印和尚说:“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这是取消自人的自然性,迂腐之论。所以苏东坡说:“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不否定自然性,强调行为要合理,这才叫科学。而改革家王安石说:“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这是强调外物的重要性。想想也是,离开“酒色财气”,人类怎么活啊!这是自然本能啊!

     若把酒色财气笼统地概括为社会财富的话,今天,发展生产力,就是要激励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充实酒色财气的多样性、丰富性。

      古代,帝王后宫佳丽三千,而武则天、慈禧据说人过七十还养男宠,这正是她们的自然性,无可非议。不过男性帝王都短命,为啥?纵情逸乐,过犹不及,过了,未致中和,所以短命。

    对于色,古人特别强调说:“二八妖姬体如酥,腰佩钢刀斩愚夫;杀人未见头落地,温柔乡中筋骨枯。”这是对放纵自然性的劝诫。看来还是要提倡对爱情的忠贞了。否则,靓丽小姐将把你杀于无形中……



    放开来说,自然性是人之本能,不能忽视,但不可放纵。人类具有社会性,必须用社会性去约束。中国古代有礼仪纲常,现代社会就是法治、道德、宗教……打破中世纪神学统治,解放自然性,极大地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功不可没。不过放纵自然性,迎合人类欲望,必趋之若鹜,望后果十分可怕……所以必须要约束自然性,比如要当官的大公无私,先人后己,不能脱离群众……这很难!



   怎样调控好自己的自然性呢?简单的、平静的、安详的生活和轻松愉悦的心情,最有益于调控自己的自然性,这是长寿的基础——养生之要了。此所谓,心态决定一切也。

-------转载该文,仅供社会参考。


2

主题

14

回帖

205

积分

发表于 2023-7-10 09: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集大成之大家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小黑屋|网站客服|法律声明|论坛APP| 桂林生活网

桂林生活网(Guilinlife.com)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 桂B2-2004000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桂林人论坛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