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午饭后,继续逛到了“安民巷”。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旧有锡类坊,以宋刘藻以孝闻,后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
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驻闽办事处设在其间。
首先看到了一个“汉服天下”,对如此热爱古装的我来说,肯定要进去看看的。虽然地方不大,但看到那些汉服就爱了。我看到汉服就想穿着过把瘾,来玩下穿越。中国女子穿古装自带古典韵味,目前拍了27套古装摄影,立志拍完100套,加油!
仍记得有次中秋节,公司举行的庆祝中秋活动,满满的传统文化气息。前台必须着汉服,当天谁想穿汉服的都可以,太好玩了。然后,看了个美术作品展,就来到了“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勤廉馆”。
如今,我国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廉政教育基地建设,而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勤廉馆就是这样一个学勤廉榜样、扬清风正气的好地方。
整个主展区分为前言、公廉爱民、治政廉民、俭以养廉展区及结束语五个部分,通过实物、展板、浮雕、蜡像等多种形式,展示了以林则徐、王荷波为代表的23位历史名人的勤廉事迹,以及三坊七巷源远流长的廉政文化发展脉络。
千年福州、山水榕城,乃是八闽首府、福建省会。三坊七巷位居福州古城的核心区,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明清以来涌现出一百多位达官显宦、鸿学硕儒,其中不乏清官廉吏。他们在为政生涯中以公廉爱民、治政廉明、俭以养廉的勤廉作为,为民众所爱戴,为后人所敬仰。
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让我们驻足勤廉馆,共同穿越历史时空,走进清官廉吏世界,追寻他们勤政廉政之足迹,回眸他们为民为国之善政,领略他们做人做官之美德。
馆内展示的“陈襄断案”,让我印象深刻。庆历二年(1042年),陈襄中进士,出任浦城主簿,并代理县事。浦城权贵世族多,遇事托人情、走后门已成“风气”。陈襄到任后,为革除此俗,每次审案,必命数吏立于公堂,秉公办案,使私下请托之人束手无策。 陈襄善于断案,一次,某家失盗,所抓嫌犯均不认罪,陈襄佯对他们说:“某寺钟能辨盗,号称‘神钟’,凡偷盗之人,手摸此钟,钟发响声,余则否。”他暗里叫人以墨涂钟,将钟置于“暗室”之内,然后押嫌犯逐个进内摸钟,其中有个嫌犯做贼心虚,不敢摸钟,手不染墨,经严加审问,便招认了。
陈襄还发动县里商人出资建筑学舍三百间,并亲临讲课,各地来求学者甚多。此后,陈襄升任浙江仙居县令,他以礼法教民,作《劝学》一篇,劝导年轻人入学就读。离任之日,老幼遮道相送。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勤廉馆跨越历史星空,萃取历史勤廉人物所共有的行为和品质特征,对今天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