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桂林市第四制药厂的前身,背后藏着一段特别感人的故事。这事得从1952年抗美援朝的时候说起,当时前线急需医用物资,有些黑心商人拿掺假的药棉,绷带坑人,结果好多志愿军伤员因为伤口感染遭了罪。桂林有几个年轻人看不下去了,他们东拼西凑攒了400块钱,在漓江边伏波山下的一间小房子里,开了个叫“自力药棉社”的手工作坊,专门给前线生产脱脂棉。
创业初期,条件十分艰苦。几个年轻人在小房子里,垒起了土灶、支起了铁锅,踩着笨重的脚踏弹棉机,用一双双勤劳的手,将原料加工成合格的脱脂棉。可别小看这普通的脱脂棉,在当时战地医疗包扎离不了它。他们加班加点地干,让洁白的脱脂棉从这间小房子里出发,源源不断地支援前线,为守护战士们的生命筑起了一道温暖的防线。

抗美援朝时期,全国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地支援前线

在前线战场上,志愿军医务员为战士包扎伤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力药棉社经历了多次体制变革,它先改制为国营桂林市敷料厂,后来又改名桂林市卫生材料厂,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的。到了1982年,厂子再次改名为桂林市第四制药厂(以下简称四药厂),后来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膏药专业生产厂之一。
从最初生产脱脂棉,到后来生产各种药品、卫生材料,每一次转型升级都伴随着质的飞跃。那时候,四药厂陆续研发出麝香追风膏、麝香虎骨膏、创可贴止血膏布、新皮癣净、肤疾宁、鸡眼膏、天和骨通等十余种产品,它们一个接一个成了“桂林造”医药的招牌,在市场上打响了名号。

80年代,桂林四药厂的伏波山牌脱脂棉

桂林四药厂若干产品广告
到了90年代,随着市场的变化,四药厂先是改名桂林天和制药厂,后来又改成桂林天和药业有限公司。2002年完成股份制改革,正式成为桂林天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再往后到2013年,公司并入华润三九,成了人家的子公司,现在可是华润三九贴膏剂的核心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了。

桂林天和药业的天和骨通产品广告
回头看那些年,从最早漓江边手工做药棉的小作坊,到今天的现代化企业,这几十年的变化很大。桂林的山水没变,漓江的水还在流,但一代又一代制药人靠双手和脑子,硬是把给前线做物资的小厂子,写成了一部从战地作坊到现代药企的奋斗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