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人论坛

查看: 210|回复: 0

从豫中战役到桂林保卫战

[复制链接]

69

主题

102

回帖

3641

积分

发表于 昨天 15:55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43年底,日军在中国的高层制定了“纵贯大陆铁路作战指导大纲”,这项作战计划也称为“一号作战”。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失利,日本海军丧失了对海运的控制权,意味着美国海军随时可以切断从日本本土通向中国的海运通道。那样的话,在中国和东南亚的日军就会面临补给中断,孤立无援的困境,为改变这种处境,1944年初,日本天皇批准了“一号作战”。目的是建立一条从日本本土经过朝鲜、东三省,然后纵贯河南、湖南、广西,再到越南、泰国、新加坡的大陆交通线。

 

44年4月17日,日军强渡黄河,二十日占领郑州,随后相继攻占了许昌,洛阳。驻守洛阳的是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所在地,经过和日军几天的作战,国军伤亡惨重,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等高级将领在撤退时战死。仅38天,河南就全境失守,伤亡达二十多万人,至此,  共丢失包括河南在内的城市两百多座,日军接着进攻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湖南。

 

5月27日,日军第十一集团军在司令官横山勇的指挥下,兵分三路向湖南境内发起攻势,突破层层封锁,采取大迂回和包抄的战术,将长沙合围。6月16日,36万日军包围长沙,虽然城内有30万中国守军,而且是有战神之称的薛岳部,此前他曾带领第九战区的官兵在长沙和日军进行过三次会战,均击溃日军,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但在这次长沙保卫战中,仅三天时间,即6月19日,长沙就被日军攻陷,两个月之后,负有责任的长沙守军之一,第四军军长张德能被蒋介石下令枪决。

 

长沙保卫战(此图由AI合成)

 

长沙沦陷之后,日军占领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衡阳,6月23日,日军调集了十多万兵力进攻衡阳,只有两万多的守军奋起反击,打响了震惊中外的“衡阳保卫战”。衡阳守军第十军依托有利地形和坚固的工事坚持作战四十多天,后来虽然陆续增援了十三个军的兵力。桂系46军在军长黎行恕的带领下也从桂林赶来增援,但遭到城外日军重型火炮的猛烈轰炸,造成了包括团长在內的较大伤亡,无法攻入城区,只能在外围和日军作战。最后守军军长方先觉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作出了向日军投降的决定,蒋介石为嘉奖他英勇抗战的精神,授予他青天白日旗。

衡阳会战(此图由AI合成)

 

日军攻陷衡阳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广西,当时驻防广西的是第四战区,由粤军和一部分湘军组成,司令长官是张发奎。当时将介石要求桂系的31军和46军防守桂林,力量对比悬殊,从以往的战役分析,国军的人数都是日军的两倍甚至是三倍以上,还不一定取得胜利。

 

如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投入了75万的兵力,伤亡人数为25-30万,日军投入的兵力是二十万,伤亡五万。

 

徐州会战中国军队是60万,伤亡10万, 日军24万,伤亡2.6万。

 

武汉会战中国军队是110万,伤亡40万,日军投入的军队为30万,伤亡25万。

 

南京保卫战中国兵力为15万,阵亡5万人,18位将领殉职,其中被俘之后被杀掉的军人有7至9万,连同百姓一共有三十万人被杀,日军投入的兵力是二十万人,伤亡1.2万。

 

而在南京保卫战之前,多数将领如白崇禧、李宗仁等认为南京无险可据,易攻难守,建议放弃南京,并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以避免无谓的牺牲,但遭到蒋介石的拒绝,并高调表态必须要死守南京。

 

而现在衡阳失守,桂林告急,白崇禧之前曾亲自到湖南,请第九战区的薛岳部进入广西和桂军联手,在全州的黄沙河和日军进行一场大决战,但薛岳认为自己在长沙曾三次打败日军,这次应该也有足够的把握再次取得胜利,所以他没有答应来广西。

 

白崇禧又请求蒋介石从在贵州的中央军再派一部分来桂林协防,并把守城的桂军主力放在城外,只在城区部署少量的军队,然后等日军进入城区就可以对其进行内外夹击,但蒋介石最终还是没有同意白崇禧的方案和请求。

 

白崇禧和桂系高层经过商议,决定把桂林的守军撤出一部分到城外,在外围狙击日军,九月,桂林完成所有城区居民及滞留人员的疏散工作,桂林这时候就是一座空城。当时飞虎队的美国人看到中国军队在桂林城区部署了几个师的军队,认为这样等着敌人来进攻,无法理解,因为美国人从来没有这种战术,所以他们认为根本就没有胜算的可能性,于是他们提前撤离并把机场损毁。

 

10月下旬,横山勇率日军116、58、40、34、13、3共六个师团大约七,八万人沿湘桂线和公路,杀气腾腾、直赴广西而来。驻防全州的93军军长陈牧农自知以一军之力,孤立无援、势单力薄,难以抵挡日军的强大攻势,于是没有作过多的抵抗就撤离全州,赶往桂林,并放火烧毁了存放在县城的重要军需物资。

 

张发奎将此事电告重庆,蒋介石令张发奎将陈牧农诱骗到桂林城防司令部,交给城防司令韦云淞将其枪决。陈牧农是黄埔一期,没有经过军事法庭的审判,就被蒋介石仓促下令处决,其实应该还有震慑桂系的意思。

 

进攻广西的日军,除了横山勇的师团,还有来自广东方面的104师团和22师团,22和23混成旅。他们从广州出发,到达悟州之后,一部分沿蒙山、荔浦、阳朔,对桂林形势合围之势。另一部分沿平南、桂平、武宣、象州,直奔柳州而来。

 

10月28日,日军集结八个师团,两个混成旅约十多万的兵力,分别从东、南、北三个方向逐渐依次进攻桂林城,遭到守军131师、170师还有地方民团的顽强抵抗。桂林没有高大坚固的城墙,虽然有山峰和岩洞,但在重武器和毒气面前都不堪一击,而且把有限的兵力分散在各个山头,被日军切断之后就无法进行指挥和联系。经过几天的激烈战斗,在日军的飞机、重型火炮和毒气的攻击下,装备落后的守军逐渐处于劣势,但官兵们都抱着誓死与桂林共存亡的决心,明知往前一步就是死亡,但全体将士都勇往直前,没有一个人退缩。

誓死捍卫桂林城。此图由AI生成

 

11月10日,由于守军敌我力量相差悬殊,加之日军投放毒气,守军伤亡巨大,最后由于寡不敌众,桂林沦陷。城防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恒中将,31军参谋长吕旃蒙少将,131师师长阚维雍在保卫战中光荣殉职。展现了桂系军人和地方民团不屈的抗战精神和顽强的斗志,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中国抗战史悲壮的一页。

 

漓江的水被壮士的鲜血染红。此图由AI合成

 

日军攻占桂林之后,沿湘桂线直赴柳州,而先行从广东到达柳州外围的日军104师团和22、23混成旅,已于10月7日向城区发起进攻。驻防柳州的张发奎部经过和日军几天的激烈作战,在得知桂林沦陷之后,于11日放弃抵抗,柳州沦陷。11月24日南宁失守,至此“一号作战”中国境内作战计划全部完成。

 

经过将近八年的抗战,就在日军快要投降,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数十万的中国军民再次遭到日军的屠戮,连对中国抗战给予大力援助的美国人都看不下去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对国民党高层的无能深感失望,要求蒋介石把政权交出来,但遭到蒋介石的拒绝。

 

蒋介石的无能在于他作为国家最高统帅,竟然没有军事智慧,不精通兵法。和蒋介石一起在黄埔军校共过事的周恩来这样评价他“略懂兵法,战术拙劣”。李宗仁评价蒋介石“他不能将将,也不能将兵,他打战就象小孩子过家家”。白崇禧评价蒋介石“他的军事才能最多相当于一个排长”。说明蒋介石确实没有军事才能,不懂兵法,他不但打战是个外行,还喜欢对下属横加干涉,最可怕的就是越权胡乱指挥,这样的人当军事统帅,其后果可想而知。

 

蒋介石早年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也熟读过兵法,但没有领悟其中的精髓,因为他的天赋、他的兴趣在于权谋,也许他天生就没有军事方面的才能。虽然他去过日本留学,学习军事,但他除了学会服从命令,或类似于武士道的英雄主义之外什么也没有学到,一方面是日本人不会轻易把有用的东西传授给他。所以讲蒋介石不懂兵法,没有军事才能,是个打战的外行,这个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和中肯。

 

至于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为什么能取胜,其实只不过是他使用了大量的金钱收买对手的下属罢了,和军事才能无关。所以蒋介石面对日军“一号作战”发动的进攻,只能采用“死守”的战术,就不足为奇了。

 

《孙子兵法》的作者,春秋时期的孙武,为了证实兵法理论的正确性,亲自和吴王率领三万吴国的士兵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击虚、虚实相济、兵贵神速的战术进攻楚国,击溃了二十多万楚军,楚国国都沦陷。这时候的楚国如果没有秦国的介入,那只能走向灭亡,此次战役,充分证明了孙武不仅是军事思想的奠基人,更是一位战争实践的成功者。

 

此图由AI生成

 

而在孙武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国出了一位伟人毛择东,他的军事思想和孙武的兵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体现了人类战略最高智慧的共通性,这是两位伟人跨越时空的思想共鸣。毛泽东在继承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军事理论,并融会贯通,形成了超越古人的战略眼光和军事哲学。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领导的人民武装、新四军和八路军,虽然人数不多,但通过建立敌后根据地,采取避实击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诱敌深入、伏击战等灵活多变的战术,积小胜成大胜的方法,在八年抗战中共击毙日军五十多万,牺牲人数是六十一万。

 

而国军采取阵地战歼灭日军的人数是八十多万,但牺牲的人数却是三百二十二多万,因受伤而造成牺牲的人数有四十多万,以阵地战为主的战法,中国军民为抗战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此图由AI生成

 

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和近代世界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所著的《战争论》关于战争的本质,都强调了战争的目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伐谋,“兵者,诡道也,故上兵伐谋,中策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所以决定战争胜负的关健在于谋,而不于勇。蒋介石打战除了阵地战和硬拼死守,从来不懂得避开日军的锋芒,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等灵活多变的运动战,并为了争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不惜付出巨大的牺牲。

 

而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理论却闪耀着智慧和理性的光芒,1947年,胡宗南起兵二十多万,围攻延安,毛泽东力排众议,毅然决定要撤离延安。当时很多人不同意放弃,要与敌人决一死战,毛泽东说道 “我军打战,不争一城一池之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正是由于有毛泽东的英明决策,延安主力撤离,最后人和地都没有损失。

 

抗战胜利不久,蒋介石凭着手中的四百三十多万军队和美式装备,还有美国在中国的九万多海军陆战队,悍然发动内战,大举进攻解放区。他把南方的军队调到东三省,并占据了华北,华中和华东以及南方地区的各个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他得意忘形地说道“最快六个月就可以战胜共军,总参谋长陈城说道“不用六个月,只要三个月就能彻底消灭共军”。

 

蒋介石自己也没有想到,他把四百多万的军队部署到全国各个城市和地方,其实是分散了自己的兵力,在城市里等着挨打。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在毛泽东军事理论的指导下,先切断敌人的交通线,并强调不以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的作战原则。而是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各个击破,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最终以一百二十多万的兵力击败蒋介石的四百多万军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小黑屋|网站客服|法律声明|论坛APP| 桂林生活网

桂林生活网(Guilinlife.com)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 桂B2-2004000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桂林人论坛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