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3753
- 魅力
- 0
- 金币
- 677
- 注册时间
- 2017-10-17

|

楼主 |
发表于 2025-3-2 14: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瓯剧剧本2《海丝魂之“和”的境界》 原创作者:汤斌斌
第一场:海市承志
时间:汉武帝元鼎年间,暮春
场景:合浦港,碧波万顷,桅帆如林。
人物:东方宏(小生)、老茶商东方远(老生)、众海商、渔娘(旦)
(幕启·【乱弹·慢板】)
(舞台以水墨投影勾画沧海,左侧设茶坊木案,右侧悬“海丝商行”匾额。渔娘挎竹篮唱渔歌过场)**
东方远(拄藤杖,望海吟唱):
【高腔】
“合浦珠光照夜航,千船载梦渡重洋。
茶砖压尽沧溟浪,一缕丝路万年长!”
东方宏(捧茶砖疾步上,躬身):
“祖父,孙儿新压的‘万年青’茶砖,坚如金石,可抵海潮侵骨、烈日销魂!”
东方远(抚砖颔首,转【叠板】):
“妙哉!这茶砖里藏的,是东方家的脊梁——
三分春芽七分志,经得风浪熬得霜!
茗儿啊,莫忘海上行商道,
茶汤滚处即故乡!”
渔娘(递鲜鱼,笑吟吟):
【滩簧调】
“东方郎,且收下这尾红鳞鲷——
谢你教咱织网娘,也学焙茶手艺高!”
东方宏(推辞,正色):
“阿姊言重!茶道本为众生道,
独木怎成林?百花方是春!”
(幕后帮腔):
【紧板】
“呦呵——!
潮头立尽少年志,茶香浸透海客魂。
莫道商门铜臭重,心系苍生便是仁!”
第二场:锡兰植梦
时间:六载后,酷暑
场景:锡兰茶山,椰影婆娑,烈日炙烤棕榈叶。
人物:东方宏(正生)、锡兰茶女苏米(花旦)、盲丐辛格(丑)、锡兰王使(净)
(幕启·【瓯剧·流水板】)
(舞台以竹编茶架为景,悬“东方茶坊”灯笼。热风掠过,铜铃骤响)
苏米(捧枯茶苗,泣唱):
【哭调】
“烈日如刀割茶脉,三载心血化飞灰!
东方郎君啊——
莫非天要绝我生路,泪眼空对沧海悲?”
东方宏(取陶壶浇根,吟):
【慢板】
“苏米妹,且看这中国茉莉配锡兰土——
南溟热浪淬茶骨,异乡水润故园魂。
待得月圆中秋夜,香透千里共举樽!”
(转身喝)
“辛格兄弟,取山后清泉来!以水为媒,以叶为聘,定教枯木再逢春!”
辛格(拄竹杖摸索上,颤巍 ):
【白话】
“东方爷,瞎子我泉眼摸不着,倒摸透世态炎凉!
唯有您……当我是个人!”
东方宏(引其手触茶苗,沉声):
【叠板】
“手抚新芽如抚心,草木尚知向阳生。
纵是天地混沌夜,心中有光路自明!”
(锡兰王使率卫队冲上,鼓乐齐鸣)
王使(展金卷,宣):
【韵白】
“东方宏听旨!汝以茶道化干戈,乞丐成匠,流民得所——
今赐尔‘海丝圣手’金印,永镇锡兰茶邦!”
东方宏(拒印,长揖):
【正宫调】
“茶道非为一人尊,万民同饮方成道。
若问‘和’字真妙谛——
中国明月锡兰潮!”
(众茶农推转巨型茶磨,茉莉香漫全场)
第三场:火炼真魂
时间:子夜
场景:锡兰木楼街巷,火龙卷地,浓烟蔽月。
人物:东方宏、苏米(怀抱陶罐)、火灵(武行扮烈焰鬼面)
(幕启·【急急风】锣鼓)
(舞台以红绸代火,八鬼面武者持焰形旗翻腾,构成流动火狱)
苏米(于二楼窗台哭喊):
【散板】
“东方郎——!梁塌门陷无生路,唯留这中国陶罐护婴孩!”
(掷罐下楼)
东方宏(湿衣裹身,鹞子翻身接罐,唱):
【紧板】
“见火海,似见那茶山万亩焚作灰!
听婴啼,如闻丝路万民泣血悲!
今日纵赴阎罗殿,也要劈开生死路——
护住这,中国陶、锡兰婴,海丝精魂一脉垂!”
(火灵围剿,东方宏以茶匾为盾,三闯火阵。横梁崩塌特效中,血染白衫)
东方宏(推罐出火,气绝前吟):
【反调】
“陶罐儿啊……
你曾载茶香渡重洋,今托婴啼返故乡。
告诉那,合浦月、锡兰浪——
东方宏,魂化海燕护帆樯!”
(霹雳声中,人塑定格:东方宏呈托天状,陶罐顺斜坡滚向光明处)
尾声:魂兮归航
时间:三年后清明
场景:合浦与锡兰双舞台,茶山与沧海交融。
人物:苏米(携幼子)、辛格(持明杖)、合浦茶农、锡兰舞队
(幕启·【昆腔】笛韵中,双舞台镜像呼应)
苏米(撒茶籽入海,唱):
【清板】
“茶籽随波向东方,锡兰泪浸合浦香。
海燕绕帆声声唤:天下大同是吾乡!”
辛格(击椰鼓,诵):
【韵白】
“昔年盲丐今茶圣,心灯照亮夜航船。
君不见——
海丝魂铸千秋‘和’,明月共悬万仞天!”
(幕后合唱·【大联板】)
“呦嗬——!
茶砖作碑魂作帆,陶罐为舟血为澜。
海丝路上无死生,千秋‘和’字照人间!”
(全剧终·纱幕垂落处,巨幅“和”字如月升沧海)
附注
1. 瓯剧特色:
唱腔融【乱弹】【高腔】【昆腔】【滩簧】四调,【慢板】显儒商风骨,【紧板】塑火场壮烈。
念白“三分韵七分情”,如东方宏拒金印时“茶道非为一人尊”,化用瓯剧传统“千斤白”技法。
2. 哲理意象:
“陶罐”贯穿全剧:盛茶时为贸易之舟,护婴时为生命之舟,终成文明互鉴之象征。
“火”设双关:既为灾难之火,亦寓淬炼文明之火,暗合《周易》“革故鼎新”之道。
3. 中西合璧:
舞台采用“双镜面时空”(如尾声双舞台),借鉴西方实验戏剧“拼贴美学”。
“火灵”鬼面舞融福建傩戏与希腊悲剧歌队形式,以写意身段表现毁灭与新生。
本剧恪守瓯剧“三五七”句式(如“中国明月锡兰潮”),兼用比兴(以茶喻和)、叠字(“呦嗬”“泪浸”),务求“入耳即溶,离口传唱”。
声明:未经许可不能转载改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