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三年(1508年),蒋冕回乡省亲,正值全州、灌阳年荒饥馑,大量灾民嗷嗷待哺。他上疏朝廷,获准救济赈灾,使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全州、灌阳民众得以存活。全州太守章诤曾刻碑称颂。 下图那棵罗汉松就是蒋冕那年亲手种植,是记者2008年在全州县印刷厂内拍到的,时年正届500年(1508到2008)。可惜,此树没能好好保护,现已不复存在。 嘉靖三年(1542)二月,首辅杨廷和因不满皇帝所为而辞职,大学士蒋冕取而代之,即成为名符其实的宰相。但蒋冕也不满皇帝破坏礼法的行为,两月后便辞职了。 《明史》蒋冕传中,称他“当正德之季,主昏政乱,持正不挠,有匡弼功。世宗初,朝政虽新,而上下擀格弥甚,冕守之不移。代廷和为首辅仅两阅月,卒龃龉以去,论者谓有古大臣风”。 《明史》中对蒋冕的这段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解读: "当正德之季,主昏政乱,持正不挠,有匡弼功" 正德年间,明武宗荒淫怠政,宠信宦官(如刘瑾、江彬),导致朝纲混乱。蒋冕作为内阁辅臣,多次直言进谏,反对武宗南巡、抵制宦官专权,并协助杨廷和诛杀了江彬,稳定政局。 武宗自称"威武大将军"巡边时,蒋冕抱病上疏,警告此举"自损威重",可能引发藩王僭越礼制,甚至重蹈土木堡之变的覆辙。 蒋冕协助杨廷和首辅大臣时,两人合作推行改革,裁撤冗员、清理盐政、减免漕粮,减轻民负。武宗暴死后,他参与起草《即位诏》,遣散15万闲役,为嘉靖新政奠定基础。 《明史》特别肯定其"匡弼功",指他在君主昏聩时仍坚守原则,通过制度性补救维持朝政运转。 "世宗初,朝政虽新,而上下擀格弥甚,冕守之不移" 嘉靖帝即位后欲尊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引发"大礼议"。蒋冕坚持礼法,主张世宗应尊孝宗为皇考,生父为皇叔考,与皇帝激烈对抗。 他上疏直言:"自汉至今,未有为本生父母立庙大内者",并以天象异变(风雷骤起)警示皇帝,体现"守之不移"的立场。 世宗通过罢免杨廷和、汪俊等大臣施压,蒋冕继任首辅后仍不妥协,最终因反对江南织造和议礼,仅任职两月便被迫致仕。 "代廷和为首辅仅两阅月,卒龃龉以去,论者谓有古大臣风" 蒋冕接替杨廷和任首辅后,拒绝草拟派遣江南织造的敕书,以灾荒为由力谏暂停,触怒世宗。他最终以"官守不得其职则去"为由辞职,展现"不恋权位"的风骨。 时人王世贞评其"抗颜执诤,侃侃大臣体";《明史》将其比作汉代周勃、宋代韩琦,赞其"有古大臣风",即坚守原则、不媚权势的士大夫精神。都是公正的历史评说。 蒋冕的遭遇反映了明代中期皇权与文官集团的矛盾: 皇权扩张:世宗通过"大礼议"打击内阁权威,确立个人专制。 士人风骨:蒋冕代表的传统礼法观与皇权发生冲突,其"宁去官不违礼"的选择,成为儒家"从道不从君"理想的实践。 迨至隆庆初年,蒋冕的官衔与谥号(文定)得以恢复,也侧面印证了后世对其政治品格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