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161
- 魅力
- 1
- 金币
- 84
- 注册时间
- 2021-10-1
|
楼主 |
发表于 2022-11-1 19: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秦到唐宋从中原移民到今桂林地区的先民后人,当然不能否认他们存在,只是人口比例推定没有可靠的数值。
桂林阳氏众多村落偏向相信祖上为明代江西移民、清代湖南移民,明确为欧阳氏的并不多,江西庐陵也有阳氏,并不是欧阳氏分支。
本贴的时间早,没有把阳做为姓氏的读音[yāng]的内容加入。从这一点切入,桂林阳氏与欧阳氏更是泾渭分明的。
在桂北平话、湘南土话中,阳做为姓氏读[yāng],阳在其他用途时则读[yáng],还需要在当地有阳氏人口的影响。桂林官话是明清时期形成的,平话(土话)人把平话阳的读音差异推导到官话里,使得桂林官话以至于当今普通话也把阳做为姓氏读[yāng],因为在其他官话区并没有这一差异,所以可以推定,阳[yāng]这一读音不是来自官话。桂林官话的来源主要是明代江淮地区(今安徽、江苏中西部、江西北、湖北东部)的移民,有历史数据的是军户和官吏,商人、匠户、手工业者无数据,在广西还有少部份地区讲湖广官话。当今的桂林官话和南京一带官话有明显差异,这说明明代移民所讲的官话本来内部也有差异,而和桂林平话人交流学习后,双方后世子孙讲的官话在音调上略为变化而后又在小范围内相对统一,城区临桂和义宁、兴安、恭城音调小有差异,而和灌阳、资源、全州湘人官话相比则音调差异大。
阳[yāng]作为姓氏这个读音是先秦时期中原阳国封地的平话方言里长期使用并保留下来的,从秦代到唐宋不同时期从中原来的平话移民定居桂林,因而形成五里不同音调的平话方言岛现象,在不同姓氏人群已经普遍区别阳氏的读音,并不是桂林阳氏自创的读音。对阳这个字要独设一个不同的音调,这是需要君主(官府)在不同人群中推广才能做到的,不是某一个姓氏族群自己所能办到的。阳国的君主或受封之人,有意区别于日出之阳,并且选择和姬姓、姜姓等阴平调相同的[yāng]做为读音,但也有可能是芈[mǐ]姓阳氏有意区别于中原的姬姓阳氏而另外设一个音调。至于是哪一位君主或受封之人,至今无考。不同姓氏的中原先民迁居桂林后,保留了姓氏阳[yāng]这个读音至今,这个和欧阳氏有明显的区别。至于说桂州唐宋欧阳氏的后人改姓阳,不可能有实力自创[yāng]这个读音,而是因为本地不同姓氏的先民已经普遍使用[yāng]这个读音,他们被同化了而已。
明代以江西、湖广的军户全家随军移民桂林为主体的移民,带来了江淮官话,其中有阳氏、欧阳氏人口到桂林后被阳[yāng]所同化,在学习本地平话和官话过程中,平话阳[yāng]这个读音被引入了官话。清代湖南、江西以垦荒、经商为主业的移民到桂林,其中有阳氏、欧阳氏人口到桂林后被阳[yāng]所同化。
在桂林,能一统阳氏、欧阳氏的是先民阳[yāng]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