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古建筑沿袭着传统风格,青砖,白墙,灰瓦,挑檐出阁,雕梁画栋,石门槛,木门窗,构筑成一道极富明清遗风的桂北民居、农商村镇风貌。 斑驳的墙面,留下年轮的印记。古民居整齐排列,卷曲上翘的檐角,犹似一个个夸张的笑容。褪色后的红砖青瓦也倍显沧桑。 青堂瓦舍、石板巷道...古民居群落,好似扩大版的钟鸣鼎食之家,亦是迷你型的安居乐业之城。古人留下的乡居民宅、人文景观,穿越了尘封的岁月,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给人以无限宽广的遐想空间。 古老的村落至今保存着的三件村人引以为豪的历史文物:祠堂匾,拴马石,义渡碑。 来到村中祠堂,大门紧闭,“永享祠”匾镶嵌在门额。此匾石制,额榜阴刻。石匾雕刻精美,花纹细腻,以彩色饰之,题款为“诰赠奉政大夫黎公氏永享三枝孙”;落款是“于光绪贰拾贰年岁在丙申仲秋月敬立”。 奉政大夫,即文散官名,明朝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到了清朝,正五品一概授奉政大夫。可见此公为清朝正五品或五品以上官员。 立于清光绪1896年的这块石匾,历经百年沧桑及“文革”浩劫,仍完若赵璧,实属难得,乃留公村一宝。 由清同治皇帝1872年赐建的拴马石,是科举攫第者光宗耀祖、显赫家声的荣耀,也是当年农家子弟,不甘停辛伫苦,三更灯火,十载寒窗,坐破寒毡,磨穿铁砚,才得以蟾宫折桂,出人头地之明证。 可惜我们这次去,拴马石已不见踪影,令人扼腕。 村后河边码头台阶旁的义渡碑,则见证了以“义渡”村民放弃摆渡谋生商机,选择又分文不取义渡过往渡客的义举。 据说,一九二一年,孙中山先生督师北伐时,曾登临此渡口码头。 如今的留公村,古道尚存,古渡不再。由于这里是阳朔游船的终点,古码头已经拆除,建成了供旅游船停靠的新码头。过去的繁华,却只能在古建筑斑驳的砖墙上找寻岁月的印记。客棹欸乃,乡情殷殷,仅存追忆。码头犹在,渡船杳无,往日桨篙声早已沉入岁月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