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10-13 17:23: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漓江冬泳人 发表于 2023-10-11 09:52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古人把“柴”放在了七件事之首,可见炊火在老百姓生活中至关重要。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尚无家庭燃煤供应,家家户户都是烧柴禾做饭弄炊,干柴需求量非常大。翻开那时的旧照片,桂林市周边山山岭岭都一片光秃秃,树木、灌丛连同荆棘、荒草都被民众掠走当作柴烧。六十年代初虽然有了家庭燃煤供应,但既凭票限量供应,又是些劣质煤粉。本就热值低、灰份大、含硫量高,还必须混进一定量的黄土,加水搅拌和成煤泥,再搓成煤球或做成隔分煤饼,晒干成型,才能使之烧结。否则,燃烧时会散掉,无法在炉膛里叠垒燃烧。六十年代中后期,散布全市的各个煤店都陆续装了煤球机,居民用上了打成型的煤球,方便了很多。蜂窝煤是七十年代的产物,通风好,燃值高,火力集中,热力持久,换煤方便,还能封火十余小时,既能保证家庭炊火不断,又省去了天天起火(烧柴或炭引燃煤块或煤球)的麻烦,彰显了社会进步。感谢楼主有心,挖掘出一段并没远走的历史,又让人回望了一段炉火焐热的生活、燃煤温暖的岁月。
好详细的记叙,谢谢老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