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烟锁池塘柳”与乾隆皇帝钦点状元的故事 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段关于“烟锁池塘柳”的佳话流传至今。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对联文化的精妙,也彰显了乾隆皇帝的才情与慧眼识珠的能力。 相传,乾隆皇帝在一次下江南的途中,恰逢当地科举考试。在审阅考生试卷时,他发现两位考生的才华出众,但难以抉择谁应拔得头筹。为了公平起见,乾隆决定以对联的方式考验两人的文采。他随口吟出了一个上联:“烟锁池塘柳”。该上联看似简单,实则暗含玄机,五个字的偏旁分别对应了“火金水土木”五行,意境幽美,音韵和谐,堪称绝对。 面对乾隆皇帝出的对联难题,两位考生陷入了沉思。其中一位考生,在短暂的思考后,毅然决定放弃,向乾隆皇帝表示自己对不出下联;而另一位考生则搜索枯肠,苦思冥想,却始终无法找到满意的下联,最终也只能无奈放弃。 然而,乾隆皇帝却对那位首先放弃的考生刮目相看。他认为,这位考生能够迅速识破“烟锁池塘柳”的深奥之处,知道这是一副难以对出的绝对,因此迅速选择放弃,这种智慧和决断力实属难得。于是,乾隆皇帝当场钦点这位考生为状元。 这一决定让在场的众人都感到惊讶和不解。但乾隆皇帝却解释说:“此联为绝句,根本无法对出连珠合璧的下联。如果谁能马上识破,那么他就一定知道这副对联的深邃艰难之处,实属高才。”乾隆的这一番话,不仅解释了自己的选择,也显示了“烟锁池塘柳”这副对联的非凡之处。 事实上,“烟锁池塘柳”并非乾隆皇帝原创,它最早出自于明朝著名诗人陈子升的《中洲草堂遗集》。陈曾对出了三个下联,分别是“灯垂锦槛波”、“烽销极塞鸿”、“钟沉台榭灯”,均不理想。尽管后人也不断尝试,给出了成千上万的对句,却始终无法找到一句与“烟锁池塘柳”意境完全契合的下联。这也使得“烟锁池塘柳”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耐人寻味的谜题,被誉为“千古绝对”,引无数才子竞折腰! 乾隆皇帝与“烟锁池塘柳”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了乾隆皇帝慧眼识珠、善于发掘优秀人才。这段佳话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不朽传奇。(综合网上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