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船菜的美食历史非常悠久,自两千多年前秦始皇设桂林郡以来,汉晋两代就有文人墨客来此旅游。游桂林必坐船顺漓江直下阳朔,80公里水路。久坐必饿,饿了就得在船上用餐,桂林船菜由此而形成。 五十年代初的一个中秋之夜,我有幸泛舟漓江,品尝这著名的桂林船菜。当时,吃桂林船菜可要提前几天预订,而且每船仅一桌而已。船菜的菜品虽不珍奇,但绝对是广西名特产,其产地甚至具体到某县某村某块地。船菜还讲究季节,四季各不相同。所用炊具要求严格,切菜要用竹刀,怕有铁腥味,还怕有些菜遇铁交色不好看,如莲藕之类。烧的是火力旺、无烟无味的白炭。砂锅、竹蒸笼、生铁锅也分门别类,煮鱼的不煮肉,怕互相串味达不到一菜一味效果。船菜的餐具很精致,多为纯白色,配什么菜都好看。另外,做菜用的水也极为讲究,乃大清早取自江中急流,然后用瓦缸贮存。 那一天,我坐的那条船由船夫掌舵,船妇下厨,精心烹出七菜一汤。餐后还有两道甜点和两样水果。这不仅让我大饱口福,而且眼界大开,算是真正认识了桂林船菜。 第一道菜是漓江之宝——桂鱼(鳜鱼)。它喜欢在江中岩石缝中栖息,钓它必须用一种小鱼,如何把这种小鱼放在钓钩上是很有讲究的,既要牢固又要让小鱼能够游动,桂鱼可是不吃死鱼的。清蒸桂鱼除放几粒盐外,什么佐料也不放。雪白的鱼肉嫩滑鲜美.再加上似有若无的桂花清香,真乃鱼中至品。
第二道菜是荔浦芋扣肉。荔浦芋现在广西各地都有出产,小吃味道蛮好。而真正的贡品只产在桂林市南面的荔浦县,它深紫色的槟榔花纹特别明显,独有的芋香无可比拟。把它去皮切成巴掌大块,用花生油略略炸黄后,再将煮熟炸好的五花肉也切成同样大小的块;取桂林豆腐乳连汁擂成浓浆,把肉逐块裹上浆腌几小时,然后一块肉间一块荔浦芋整齐排列在大碗中,用旺火蒸两小时,肉中的油和豆腐乳香便渗入芋中。按惯例是肉和芋叠起来吃,而女士们却总是单挑荔浦芋。 第三道菜是油豆腐丸。它象征发财和团圆,是桂林人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家常菜。豆腐干油炸后外金黄内空,中间瓤以半肥瘦的肋条肉、虾仁、糯米、花菇、胡椒粉、姜末就成了油豆腐丸。油豆腐一定要桂林北门陶家做的,虾要北海产,糯米是恭城香糯,而以龙胜的花菇最好。 第四道菜是白斩鸡。秋天农家放养的快生蛋的小土鸡,在艳阳下啄食满地的秕谷和蚂蚱,肉质好极了。把姜汤烧开、漫没打整干净的主鸡,再烧至汤起蟹眼小泡(千万不能大开,汤一沸腾肉就老了),一直保持这个状态约20分钟便可捞起斩块装盘,再淋上小磨麻油,便成了肉紧滑且伴有姜香和芝麻香的白斩鸡。 第五道菜是荷叶粉蒸肉。也用五花肉,切成6厘米长、3厘米宽、一指厚的块,再用少许三花酒、适量的盐、一点点糖放入肉块中用力抓透。将本地油粘米和黄豆分别炒香磨成粗粉,按一比一混合后,倒入肉块逐一裹匀。洗净的鲜荷叶每张剪成四块,用沸水烫后将肉逐块包好.旺火蒸两小时即可。小孩子吃这道菜说是“开封包口罗!,’大人则说它令人齿颊留香。 第六道菜是板栗焖鸭。秋鸭肉肥厚,板栗甜糯,文火久煨。这种板栗比糖炒粟子好吃得多。 第七道菜是素炒九里香。这是一盘嫩叶花蕾菜,碧绿带白清脆微香,而且解腻 一道汤是莲藕排骨汤。莲藕是西郊蛙塘的,此藕黄白细长,毫不起眼。洗净后用竹刀切成大块,猪排只要有软骨的那段。文火久炖后,这藕的好处就显出来了.清香四溢.入口粉糯。船夫读过几年私塾。当兵走过四方,见多识广,为人风趣。船妇曾是一大官夫人的老妈子,善言谈,掌故不少。边做边讲.边上菜边介绍.边听边吃……越吃越有味道。《家庭菜谱》 上可没有这几道菜吧? 晶莹的油粘米饭只吃了小半碗,留着肚子吃月饼,有双黄莲蓉、五仁叉烧、枣泥豆沙……吃了一小块又抢着吃桂花糯米甜酒了。中秋佳果是正宗容县产的沙田柚,这才是贡品。果皮油亮金黄.一个至少有1500克。上部凸起。底部有一个明显的铜钱状印子。剥开果皮,内有十来瓣,每瓣足有红木梳大,果肉呈针状,清甜脆香多汁,别处产的沙田柚不会同时具备这么多优点。桂林南部卫家渡的马蹄,每只足有50克重,如小桔子般大,削去棕红色的外皮,里面雪白半透明,入口脆爽无渣。这也是昔日的贡品 船缓缓航行在碧绿的漓江中,两岸玉簪般的青山在夜色朦胧中显得更为神奇。秋风中飘来桂花的芬芳。船停泊于象山下.只见象身在岸上,象鼻入漓江.形成一个两头通的巨洞,在天光水色辉映下如船边的大月亮;隔漓江东望,是穿山,山头有一个对穿的大洞,那像是远处的月亮;抬头仰望。天上有个月亮;低头又见水中月亮随波荡漾。一景四月,人间独有。 中秋之夜品船菜,令我永世难忘。
(摘自2008年《四川烹调》作者沙晓慈·原题 发财和团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