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宋城历史文化街区工程正在循序推进,东镇路即将不复存在,东镇门城门将得到保存。
东镇门作为城门,最早见于南宋《静江府城池图》,但未标注城门名称,元代的城门也未见东镇门,直到明代才被命名为东正门,因在铁封山镇南峰东南麓,遂改名为东镇门。笔者发现在南宋《静江府城池图》上,从东镇门内北角镇南峰下到叠彩山之北筑有城墻,城墻内通往城门的路南有建筑群,图例显示为“武台” 、“军营”, 还有一条人字形上山古路 。据专业人士介绍,这段城墻“从铁封山东麓一直到叠彩山明月峰山脚,共计389.3米(含铁封山武台拐角20米),厚12.2-17.1米,高5米左右,包括一座城门(东镇门)和武台。”
那么,在这次古宋城历史文化街区工程中,是否会发现南宋时的武台与军营和人字形上山古路的遗存呢?笔者对此颇为关注。 学界认为地面上出现建筑以后,为了防止潮湿,增加房屋的坚固性,往往把建筑建在台上面,“台”和“台基”的出现,相信最初的时候都是起因于功能的作用,是“防洪”,“防涝”的一种安全化。 台基分为普通台基、较高级台基、更高级台基、最高台基,根据建筑物而定。台基在宋代称阶基,考究的全部用石包砌,一般的在夯土而成,砌以砖即为阶砖基。梁思成先生认为建筑物分为三类,“第一类殿阁,第二类厅堂,第三类余屋即次要房屋,包括殿阁和官府的廊屋、常行散屋、营房等。”——由此可知武台、军营属于第三类,武台建在山坡上,取土、打夯都相对困难,只能先砌以条石再填土、打夯,军营建在平处,当“夯土而成,砌以砖”。
从《静江府城池图》上看,南宋筑的新城实际上是一座军城,东镇门到叠彩山之北基本上属于军事用地,虽然历代以来建筑物有兴建有拆毁,在古宋城历史文化街区施工中,或有军营的夯土层和砖、武台的条石等遗存浮出水面,惟一至今仍存易辩的是从东镇路北巷进去那条人字形上山古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