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2160
- 魅力
- 20
- 金币
- 53
- 注册时间
- 2021-5-17

|
10月20日下午,去到诗与远方·漓江院子酒店参与一场名为《阅读,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的分享会,来分享的嘉宾有三联书店的出版家汪家明,作家、歌手钟立风以及博物馆人李翔和一森,他们以最近读的书为起点,逐渐延伸,慢慢辐射,包括个人觉得好读的书、如何读书、书籍设计、博物馆陈列方式等。
01.读书的意义
读书是否有具体的意义?这个议题一直被人们掰扯不止、争执不停,而我,也无法说出具体的结论。我最开始读书,只是感受到了阅读能够带给自己快乐,而在慢慢的阅读中,书中的思想又一次次渗透到我的价值观、世界观里。书籍能够带我看到更大的世界!
我想起初中时第一次接触到《简爱》,当时吸引我继续往下阅读的,是他们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却忽略了书中的另一层——女主人公的自尊自爱的人格魅力。而注意到这一点后,已然是工作以后得事了。
我也记得,我与漫画初次见面时,它带给我的只是好看和好笑,然而当我看的越多,题材越丰富,对作者越了解后,我找到了我的救命稻草,在作者构建的故事里,在作者与我相似的心境里,一步一步将我解救于泥潭里,原来漫画是可以救命的!
书,的确是需要多读,反复的读。每一个阶段,对书中的共鸣都会有所不同,以及发现的线索也会逐渐丰富起来。每个时期的你,都会对其中的一个段落,持有不同的见解,那是你的人生体验在丰富,你的见识在增长,你的所处环境在变换……
对我而言,书是救命的意义!
02.书籍应该怎么选?
如何给自己选择读什么书?很多人选书时,都会问“这本书好看吗?”,书的好看与否,真的与书无关,与你有关!
有人喜欢纪实文学,有人喜欢虚构小说,有人喜欢散文随笔,有人喜欢诗歌……
有人爱推理,有人爱科幻……
正如汪家明先生说,读书可以先从你喜欢的领域出发,然后再扩展到更多更广的领域。初步读书,翻阅1-2页,便可知道这本书对你是否有吸引力。
03.应试阅读
汪家明先生还指出,鲁迅、萧红的作品,其实是很好读很好看的,而且非常符合写作指导教材,而这些好看的文章却没有出现在应试课本里。
于是,分享会的一个读者,她发出了灵魂拷问“如果课本文章不学,那么应试考试就没办法进行,而大学的确是大家未来工作的敲门砖”。
与我而言,应试阅读和课外阅读是不冲突的,但是阅读引导确实很考验老师的能力,在课题上,如何将课文与课外阅读联动,如何吸引学生们自愿的阅读更多好的著作!
我记得我的学生时代,老师都会在应试教育下,做一定的知识扩展,突破了考试范围。我记得高中语文课本有一篇余秋雨的《道士塔》,这篇文章出自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那么这本书是作者在什么状态下完成的,他写下这些文字是出于什么初衷,书中出现的景点都在中国哪个城市……这本书是否可以作为老师的推荐阅读书籍,而不仅仅死磕《道士塔》这一篇。
知识积累是弹性的,可以应试教育,但不能死磕应试教育内容!
04.推广形式、展现形式
近几年的博物馆热,话题自然引到了博物馆如何呈现,才能更好的让游客看懂展物。
有些运用场景搭建,有些结合高科技术……
我个人认为,无论利用什么媒介,只要种种手段都是围绕展物的内容而搭建,为了让游客更清晰的看见,更沉浸的感受,更深的震撼就是成功的。
而展物的选择,其中一位博物馆人嘉宾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展物不一定是时代的产物,也可以是地理属性的,比如说它可以是当地市民最喜欢的、最有意义的一个物品。
这个看法,我完全肯定,博物馆里的物品,它或者在国际上举世闻名,或者在国内名声大噪,或者只在小范围内名震一时,但它独具的意义是不可仿制的。
05.最后
与我而言,阅读首先是让我感到快乐,才有后面的事情发生。
如果你不喜欢阅读,也不需要勉强附和,你可以找到其他的事物进行补给。阅读不是唯一的让你感知世界的方式,世界很大,格局打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