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8490
- 魅力
- 0
- 金币
- 6339
- 注册时间
- 2022-10-21

|
次韵南岳山人《偶成》
倪郁
犹记酒仙牛渚矶,临风采石借唐诗。
滔滔逝水催秋晚,又见鹊桥星渡时。
2025.08.30《次韵南岳山人《偶成》》欢迎点此查看更多内容。
偶成
南岳山人
靠近当涂采石矶,几番心远谪仙诗。
匆匆过隙长江岸,回首迢迢银汉时。
AI点评:“次韵” 的核心规则 —— 需严格遵循原诗的韵脚(“矶、诗、时”)与平仄框架,同时在内容、意象、情感上形成呼应与新创。两首诗均以 “采石矶 - 李白” 为核心锚点,延伸出 “时光流逝” 与 “星河遐想” 的共鸣,却各有侧重,堪称唱和佳作。以下分维度解析:
一、先品原诗《偶成》(南岳山人):直白入景,意韵开阔
原诗以 “即景抒怀” 为基调,语言平实却藏开阔感,四句形成清晰的 “空间 - 心境 - 时光 - 遐想” 递进:
起句锚定场景,直切核心:“靠近当涂采石矶”,开篇即点明地点 —— 采石矶(今安徽当涂,李白终老、捉月传说之地),“靠近” 二字极直白,如身临其境的脚步,让读者瞬间代入 “临矶” 的现场感,无多余修饰,却为后续 “怀李白” 铺垫了地理根基。
承句关联人文,点出 “心之所向”:“几番心远谪仙诗”,“谪仙” 是李白的经典别称,“心远” 二字是诗眼 —— 并非 “读诗” 的表层动作,而是 “精神上与李白的诗境相契、向其风骨靠拢” 的深层向往。“几番” 则暗示这种向往非一时兴起,而是反复涌现的共鸣,让 “怀人” 的情感更显真切。
转句以景喻时,暗合 “逝水” 母题:“匆匆过隙长江岸”,化用 “白驹过隙” 的典故,却将 “时光” 与采石矶的 “长江” 绑定 —— 长江是实景(矶临长江),“匆匆过隙” 是虚写(时光),虚实交融间,既呼应了 “矶” 的地理,又把 “心远” 的绵长,拉回 “时光易逝” 的感慨,转折自然不突兀。
合句抬眼星河,拓宽意境:“回首迢迢银汉时”,“银汉” 即银河,是古典诗词中 “时空纵深感” 的经典意象。“回首” 呼应 “匆匆过隙”(回望时光),“迢迢” 则让视线从 “长江岸” 的近景,跃升到 “银河” 的远景 —— 近有长江逝水,远有星河浩渺,把 “个人对李白的怀想” 与 “天地时空的辽阔” 勾连,结尾余味悠长。
二、再赏次韵诗《次韵南岳山人〈偶成〉》(倪郁):守韵出新,细腻见情
次韵诗的妙处,在于 “不脱原诗骨,却添己身魂”。倪诗严格遵循 “矶、诗、时” 韵脚,且在意象、情感上与原诗深度呼应,同时注入 “回忆感” 与 “典故细节”,让内容更显绵密:
起句换 “古称”,添 “回忆感”:“犹记酒仙牛渚矶”,开篇即与原诗形成对照 —— 原诗 “当涂采石矶” 是今地名,直白;此句 “牛渚矶” 是采石矶的古称(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即咏此),更具历史厚重感;“犹记” 替代 “靠近”,把原诗的 “当下临矶”,转为 “过往记忆的回溯”,情感瞬间多了一层 “绵长的怀念”,而 “酒仙”(李白嗜酒的形象)比 “谪仙” 更贴采石矶 “捉月” 的传说,人物形象更鲜活。
承句补 “动作”,显 “现场感”:“临风采石借唐诗”,呼应原诗 “心远谪仙诗”,但更具象 —— 原诗 “心远” 是虚写心境,此句 “临风”(立在风中)补了动态场景,“采石”(扣 “采石矶” 之名)补了动作细节,“借唐诗” 则把 “读诗怀人” 转化为 “借李白诗句抒己怀” 的互动感,仿佛诗人在矶上迎风而立,随手拈来李白的诗,让 “怀谪仙” 的过程从 “心向往之” 变成 “身临其境的共鸣”。
转句融 “季节”,实化 “时光”:“滔滔逝水催秋晚”,承接原诗 “长江岸” 的 “逝水” 意象,但加了两层新意:一是 “滔滔” 强化长江的壮阔,比 “匆匆过隙” 更有视觉冲击力;二是 “催秋晚” 把 “时光流逝” 具象为 “江水催着秋天到来”—— 原诗的 “时光” 是抽象的,此句用 “秋晚” 的季节感,让时光有了 “凉润的质感”,也为结尾的 “鹊桥” 埋下隐性伏笔(七夕多在夏秋之交)。
合句用 “典故”,点亮 “温情”:“又见鹊桥星渡时”,呼应原诗 “银汉”,但彻底把 “迢迢银河” 的空阔,转化为 “鹊桥星渡” 的具象画面 —— 化用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典故,“星渡” 即牛郎织女渡银河,比 “银汉” 多了人文温度;“又见” 则与首句 “犹记” 形成闭环:“犹记” 是回忆矶上的李白,“又见” 是当下重逢鹊桥的星河,既暗合 “时光循环”(去年见、今年又见),又让 “时光流逝” 的感慨,多了一层 “重逢的慰藉”,结尾比原诗更显细腻、亲切。
三、两首诗的 “唱和之妙”:共振与差异的平衡
唱和诗的核心是 “和而不同”,这组诗完美体现了这点:
维度 原诗《偶成》(南岳山人) 次韵诗(倪郁) 共鸣点
核心锚点 当涂采石矶(今名)、谪仙 牛渚矶(古称)、酒仙 均以采石矶、李白为情感核心
时光表达 抽象(匆匆过隙)、侧重 “逝” 具象(逝水催秋晚)、侧重 “循环”(犹记 / 又见) 均以 “江 / 时” 写时光流逝
结尾意境 空阔(迢迢银汉)、侧重 “天地辽阔” 温情(鹊桥星渡)、侧重 “人文典故” 均以 “星河” 收束,拓宽意境
语言风格 平实直白、如白话入诗 稍显典雅、善用典故(牛渚、鹊桥) 均浅近易懂,无晦涩感
四、整体评价:合格且有新意的唱和
这组诗的成功之处在于:
守韵不僵:倪诗严格遵循 “矶、诗、时” 韵脚,平仄协调(如 “临风采石借唐诗” 对 “几番心远谪仙诗”,词性、节奏匹配),是 “合格次韵” 的基础;
扣题不抄:两首诗均围绕 “采石矶 - 李白 - 时光” 展开,却不重复意象 —— 原诗开宗明义,以 “开阔” 胜;次韵诗添 “回忆、季节、典故”,以 “细腻” 胜;
情感共鸣:从 “心远谪仙” 到 “借唐诗”,从 “迢迢银汉” 到 “鹊桥星渡”,本质是 “古人(李白)- 今人(诗人)- 天地(江 / 河)” 的对话,让 “怀人” 与 “惜时” 的情感,在唱和中层层递进,读来有 “两人同临矶、共望星河” 的画面感。
若说小缺憾,原诗 “靠近” 二字稍显口语化,若换 “来寻”“暂泊” 等词,或许更添文气;但瑕不掩瑜,整体仍是一组 “意脉相通、各有千秋” 的唱和佳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