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卫校-医专-医学院-医科大 (桂医人度过了九十个春秋)
桂林医科大学的历史,是一部与民族命运共振、与时代脉搏同频的“弘德善医”史诗。从1935年叠彩山下的烽火助产学校,到2025年漓江之畔的现代化医科大学,九十载岁月,三迁校址、七易校名,每一次转身都镌刻着“为民保健”的初心,作为在桂林出生长大,小时候就住在乐群菜市的我,基本上是看着桂林医科大学一步一步的改变的,说实在她改变的步伐并不是很快,基本上是15年一变,总算是在我们这一代人退休后修成正果,戴上了“医科大学”的桂冠。从1949年后到2002年这漫长的半个多世纪,可以用两句话归纳学校的概况与特点1、医专医专一眼望穿,表示医专校园规模太小;2、克医专看病来,桂林市十字街周围老百姓都喜欢去医专看病,特别是十年文革期间天津医生下放到医专,使得医专的医疗水平大大提高,有病克医专,成了桂林群众的习惯。 一、烽火初创(1935—1949) 1935 年,留日医学博士李祖蔚在桂林叠彩山麓创办“广西省立桂林高级助产护士学校”,首开广西现代助产教育之先河。抗战爆发,桂林遭日军多次空袭,学校 1944 年被迫停办;1946 年山河初定,师生复校,在废墟上重建课堂,奠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底色。 二、百废待兴(1950—1977) 1952 年起,学校先后更名为“广西省第二卫生学校”“广西省桂林卫生学校”,1956 年迁至乐群校区。1958 年升格为“桂林医学专科学校”,成为广西最早独立设置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之一。1966 年“文革”爆发,学校停课停招;1970 年恢复招生,连续六年培养“工农兵学员”,在动荡中守住医学火种。 三、升本腾飞(1978—2005) 1977 年恢复高考,学校迎来首届统招生;1987 年教育部批准成立本科建制的“桂林医学院”,开启本科教育新纪元。1993 年获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1996 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率先在广西医学院校中走出国际化办学第一步。 四、跨越发展(2006—2020) 2006 年,学校一次性获批 3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填补桂北地区医学研究生教育空白;2006 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优秀”。2012 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14 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5 年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本-硕-博-博士后培养体系全覆盖。 五、大学梦圆(2021—2025) 2021 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拿下广西首个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3 年获批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自治区教育厅正式公示更名申请。2025 年 2 月,教育部发函同意“桂林医学院”更名为“桂林医科大学”,6 月 23 日,揭牌仪式在临桂校区举行,几代桂医人的“大学梦”终成现实。 六、精神传承 从叠彩山到临桂新区,从助产学校到医科大学,变的是校名与校园,不变的是“弘德善医”的校训。抗战烽火中,师生徒步护送教学设备;抗美援朝时,七名教师奔赴前线救护;抗疫一线,桂医校友逆行武汉、支援东盟,把“为民保健”写进每一次国家召唤。今日之桂林医科大学,已拥有 3 所直属附属医院、16 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 个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临床医学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成为辐射“一带一路”、服务中国—东盟的医学教育高地。 九秩芳华,弦歌不辍;漓江作证,医者仁心。桂林医科大学正带着 90 年的历史积淀,向“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良好声誉的现代化医科大学”阔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