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记得你的时候,你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这是《寻梦环游记》里的经典台词,不仅仅是人物,一些味道、手艺也在逐渐消失于我们的生活中。
在虞山桥下的六狮洲码头上,一位年过七十的婆婆,还在坚持着每天凌晨2点早起开始准备食材,亲手制作桂林这份快消失的美食——松糕。
本期桂林正在消失的本地美食 · 松糕
米香伴着蒸汽,一路暖到心窝子里
藏在六狮洲码头
写了20年的故事
在虞山桥的一头,藏着一个神秘又烟火旺盛的地方,刚下桥就会被人潮汹涌给埋没,道路窄小,门店一家家紧挨着。
在一路“好心人”的指引下,我们穿越人潮来到了六狮洲码头,一位老婆婆坐在一个锅炉前,背靠着漓江山水。
这里,就是阳婆婆卖了20年松糕的地方。
过路的居民说,阳婆婆是这片最早做松糕的人。后面看着阳婆婆做松糕生意,也学来做的人,都不如阳婆婆的手艺强。
想遇到阳婆婆,对于年轻人很困难。早上九点刚过,就仅剩下最后一点点了。十点后根本见不着影子。
70岁的阳婆婆
守护桂林松糕的制作
从选材、处理、蒸煮、脱模,每一步都需要手工完成的松糕,注入地是阳婆婆20年来的时间与精力。
“想赶早上的点拿出来卖,就不论夏日酷暑、寒冬腊月,都要凌晨两点爬起来开始着手准备了。”
阳婆婆是土生土长的桂林人。在阳婆婆的小时候,她的长辈会逢年过节时在家做来吃,大概就是在那时候见多了几回,也就记了下来。
阳婆婆一辈的人们,个顶个的勤劳、肯吃苦,即便是有条件享福了,也很难让自己放松下来,总归是想要给自己找些活儿干。
做了一辈子菜农的阳婆婆,重新捡回了童年时的手艺,尝试着做好拿到六狮洲卖,没想到连续两天早上都很快就售空了。
于是,阳婆婆便开始了长达20年的卖松糕生活。
最忙的时候,附近村子喜事扎堆地办,阳婆婆为了赶制不断上前预定的松糕单子,即便是高龄也曾2天2夜未合眼地按质按量完成了。
桂林的松糕
是属于市井的蛋糕
在上个年代的桂林民间时代,人们婚庆、习俗、宴请的大事节点,都会准备一个松糕。
在桂林,重大日子吃松糕的地位就等同于吃蛋糕。
松糕分两种口味,甜与咸。如今我们吃到的,大多以甜咸相结合了。今天我们到阳婆婆这吃到的,就是咸中带甜的。
磨得极细粉末的糯米,亲手熬煮的黄糖,层层叠叠地加入鲜猪肉、芋头条。每一层都得守在锅炉边,待糕体松软才能继续做下一层,时间不宜长也无法加快速度,全凭耐心。
蒸煮过程中,米香与糖的甜香四溢,充斥着整间屋子,仿佛时光在此刻才是静止的,只有浓浓的香气在流动着。
最后,浇筑上一层浓浓地糖浆,凝固、封层,放上亲手剪的窗花,这样的仪式感,不仅引人入胜,沉醉其中。
蒸好的松糕,被切成片,一口一口咬着吃,顶上的甜,糯米的柔软,芋头的糯叽叽,猪肉的油滋滋,都在味蕾中绽开。
阳婆婆也常常担心自己的这门手艺有一天失传了,做松糕的难度不在于手艺,而在于心。
每天早起,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极其磨炼人的耐心与意志力的,每一样食材都得手工处理,光是这点就已经磨掉了几乎90%的年轻人意志了。
加上松糕所用的食材皆为市井,售价并不贵,利润成本极低,因此越来越少的人去传承这项手艺。
在桂林,知道松糕、会特地来购买松糕的几乎都是老一辈的人。
这项手艺与味道,正在逐渐消失在一部分人的回忆里,而知道它的人,也越来越少。
好在如今,阳婆婆的孙女开始学习与传承,这让乐乐姐与小伙伴们松了一口气。
好的味道与手艺,代表了一方天地的特色,我们不想也不应该让它们逐渐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只能读到,而是真实可以闻香,品尝的。
松糕,把我们带回到了上个年代,也带入了一位老人20年的故事中去。
在桂林,还有无数这样的手艺人,在时间的长河中坚守着,我们不希望它们的尘封与遗忘,是他们使桂林这座城市丰满、有了底蕴、有了特色。
这样的记录故事,我们会继续持续下去。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和我们讨论,给予我们更多正向的建议。
桂林吃喝玩乐,赞320
· END ·
GUILIN · 即将消失的美食
松糕
/
特此感谢阳婆婆一家
对于我们拍摄的配合与支持💓
- 松糕售卖时间 -
06:00-09:30
(可以预定完整的一整个)
- 地址 -
桂林市六狮洲码头
六狮洲村文化室
- TIPS -
尽量早点去,容易扑空
这条路不好停车
建议停车在附近,步行前往
或者骑电动车去哦
编辑 / 日出时让恋爱终结
主编 / 乐乐姐
摄影 /落日飞车、菜菜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