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群三线建设者为建厂贡献力量

曾经辉煌一时的邮电532厂面貌

曾经的生产车间一片繁忙景象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三线建设”的浪潮席卷全国。1970年,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三线建设者,怀揣着满腔的热情和使命,来到了桂林兴安县一个偏僻的山洼地。他们要在这片三面环山,远离公路的山洼地,要建起一座工厂——邮电部兴安通信设备厂,也就是邮电532厂(以下简称“532厂”)。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为了532厂的早日建成,当时参加施工人员最多时达2500人。那时候建设条件非常艰苦,没有自来水,他们就从山沟里挑水,没有像样的路,一些机械设备靠人肩挑背扛。经过连续日夜地奋斗苦干,大家齐心协力靠着双手和简陋的工具,在大山里建起了一座工厂,对外称“桂兴村”。
“桂兴村”之名,即取桂林和兴安两地名的首字组合,而村则是代表工厂。从远处眺望桂兴村,它仿佛是一座宁静的村庄;走近一看,又像是错落有致的民房;然而当人踏入其中,才会惊讶地发现,这里其实是一座工厂。这种将工厂布局设计得如同农村一般的独特风格,正是“三线厂”的一大显著特点。
当时,桂兴村布局的其实有三个工厂,分别是532厂、533厂、534厂。到了1975年,三个厂合成一个厂,统一为“邮电532厂”。厂区里有自己的医院、学校、食堂、招待所等,简直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更厉害的是,这里的技术力量雄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人才,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研发出了一个又一个先进的通信设备。
532厂最出名的就是通信电源、微波通信和传真机这三大产品。特别是通信电源,作为最早生产、销量最大的产品,更是让桂兴村的名字响遍了大江南北。微波通信设备也畅销全国,当年桂林大头山微波台就是由532厂负责的,为桂林收看广播电视立了功劳。传真机作为全国唯一的生产厂家,一推出市场就火了,供不应求。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532厂获得八项重大科技成果奖

80年代,技术人员测试微波天线以便地方收看广播电视

1984年,研制的气象传真收片机获邮电部优质产品奖

1992年,技术人员在试机进行异地视频通话

90年代,532厂研发的若干产品展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532厂也经历了风风雨雨。到了2007 年,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老厂宣告破产,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然而,破产后的老厂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在原厂址中心地带建起了桂兴村小区,很多退休职工在那里安了家。原来的生产区也改造成了工业园区,又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回首过去,532厂历经岁月变迁,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不过,它留下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对国家通信事业发展的贡献,依然为历史所铭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