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去车上屯潞江下游,到那方小众玩水地踏看。 率先撞入眼帘的是一座多拱水渠渡槽,横跨潞江两岸。 这是集体化时期集中人力物力兴建的水利工程,曾是那个年代农田基础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它以跨区域、大规模的形态,承担着将远处水源引入灌区的功能,能解决山区缺水、平原排涝等核心问题,成为农业生产的“生命线”,支撑起当时规模化、集体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但随着土地承包到户,土地的分散化、碎片化成为常态。单干户的生产决策以自家土地为中心,缺乏对全村、全镇农田水利设施的整体考量,也难以承受兴建与维护的高投入。土地条块分割的经营模式,导致了水利设施的“系统性”需求与“分散性”供给之间的矛盾加剧。曾经辉煌的农田基础设施逐渐陷入“从废弃到遗忘”的循环。渡槽年久失修,部分灌渠被单干的土地经营户填埋、占用,失去了输水功能。 如今,横亘于天地间的这座大型渡槽,像一个宏大的问号,以农业基础设施的废弃及老化问题,折射出集体化时期“集中规划、统一建设”模式,与当前土地承包制下的“分散经营”之间难以破局的矛盾。
|